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2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应用DPO引物检测马铃薯病毒的多重RT-PCR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2.
为建立一种对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临床样本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以区分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野毒和疫苗毒感染,为规模化猪场CSF净化奠定基础。通过对GenBank中CSF野毒、疫苗毒及近源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比对,发现CSF兔化弱毒疫苗株3’-NTR独立存在富含T的插入序列,根据这一特点分别在该插入序列的上、下两端设计2对单一RT-PCR引物并选择特异保守区域设计了二重RT-PCR引物,优化筛选能够鉴别CSF野毒与兔化弱毒疫苗的PCR反应条件,建立了能鉴别CSF野毒和疫苗毒的单一与二重RT-PCR鉴别诊断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表明,单一RT-PCR检测CSFV各引物最低核酸检测量分别为2.2 pg(单一RT-PCR中的1对引物)和1.7 pg(单一RT-PCR中的另外1对引物);二重RT-PCR检测CSFV各引物最低核酸检测量分别为8.2 pg(CSF野毒)和6.7 pg(CSF疫苗毒),两种方法均检测不到PRV、PRRSV、JEV、BVDV、PCV2的DNA/RNA。采用该方法对146份可疑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SF疫苗毒与野毒在能繁母猪、育肥猪、保育猪和哺乳仔猪中的二重感染率分别为6.3%、7.4%、8.3%、8.6%。本研究建立的单一与二重RT-PCR方法都具有敏感性强、特异性优、重复性好的特点,该研究对规模化猪场猪瘟的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3.
To establish a rapid, accurate method to diagnose and detect H1 and H3 subtype swine influenza viruses (SIV) at the same time, the specific primers and TaqMan prob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onserved region of the HA gene of H1 and H3 subtype SIV. A duplex Real-time RT-PCR assay was developed for detection of H1 and H3 subtype SIV.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l-time RT-PCR could detect 102 copies/μL of H1 and H3 subtype SIV, the sensibility was well.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Ct value between repeating groups were all below 5%, the repeatability was favorable. The results were negative for the detection of H4, H5, H7, H9 subtypes SIV,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foot and disease virus and pseudorabies virus, the specificity was fine. One sample was H1 subtype SIV, and one sample was H3 subtype SIV, by the established assay, the positive rate was 1.16%. The method was highly accurate, rapid, sensitive and specific, and could provide a method for rapid detection an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H1 and H3 subtype SIV.  相似文献   
9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由Notomi等建立的一种核酸扩增技术,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63℃ ~65℃的等温条件下扩增特定DNA序列,并在30 ~60 min内可以观察到结果。LAMP已经成功用于许多病毒的检测,在本文中,主要概述与LAMP技术相关的最新发展现状以及国外应用该技术检测动物病毒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95.
表现腺胃炎的蛋用型鸡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表现腺胃炎的尼克珊瑚粉商品代蛋鸡中分离到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将病料或鸡白细胞接种于CEF,培养12 d,分别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结果10只鸡中有9只鸡分离到ALV-J,其中有4只鸡还存在与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的共感染。通过PCR扩增gp85基因,与已发表的20株ALV-J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与来自白羽肉鸡的HPRS103的同源性为97.8%,而与来自蛋用型鸡的SD07LK1株的同源性为93.0%。本研究发现,在某些仅仅发生腺胃炎的鸡也可能普遍存在ALV-J感染,再次显示了腺胃炎病料中病毒感染的多样性。ALV-J可能成为致腺胃炎的病原之一,但其致病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
97.
介体传播的草莓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莓病毒在世界各草莓栽培区广泛分布,可随无性繁殖材料和传毒介体传播扩散,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已知传播草莓病毒的介体主要有蚜虫、蓟马、粉虱、线虫和真菌等,总共可传播19种病毒,其中2个为病毒暂定种。本文综述了不同介体传播的草莓病毒的分类地位、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并展望了介体传播草莓病毒的检测技术和防治方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8.
王秀荣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5):3038-3039
流感病毒是一种分节段的、有囊膜包裹的负链RNA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根据其内部NP和M的不同,分为A、B、C三型[1]。到目前为止,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只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B、C型流感病毒尚未在禽类体内发现。自然界中,A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相当广泛,猪、马、虎、水貂、狐狸、猫、鲸、禽类以及人体内都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是人畜共患的重要呼吸道疾病病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片段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PB2、PB1、PA、HA、NP、NA、M、NS,共编码11种病毒蛋白[2]。HA、NA与NP、M1、M2、PB1、PB2、PA共同构成病毒的组成成分,根据HA的不同将A型流感病毒进一步分为18个亚型。其中,H1—H16都能在禽类中发现,而H17—H18目前只在蝙蝠体内发现[3]。不同宿主中亚型分布存在差异,H1、H3在人群中广泛传播,H5、H7、H9在家禽体内流行广泛,野生水禽则是AIV的主要自然宿主,可以分离到H1—H16亚型的病毒,病毒在水禽体内长期存在而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NS1蛋白能够直接调控病毒的复制过程,NS2介导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的转运过程。后发现的PB1-F2蛋白与流感病毒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4]。 众所周知,1918年的西班牙H1N1流感,造成了美国50万人死亡,全球至少5 000万人死亡。近来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救获的来源于 1918 年流感基因的病毒相关研究表明,在动物模型中,1918年流感病毒 HA 基因对小鼠模型毒性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5]。另外,1957 年亚洲H2N2流感造成 100 万人死亡,1968 年香港H3N2流感估计造成200万人死亡。2009 年暴发的 H1N1 大流感,到 2010年4月23日共引起超过17 853人死亡,该毒株致死率不高,但新病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在大约8周内传播到12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报道。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巨大影响及冲击。 禽流感是A型流感病毒感染各种禽类的总称,对家禽养殖业危害非常严重。根据致病性不同,禽流感又划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影响最大的是H5亚型HPAI,已在60多个国家的家禽和野鸟中检测出该亚型病毒,而且,在一些国家,主要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埃及和越南,H5N1亚型禽流感已经发展成为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头号重要病原。不仅仅是H5N1,与H5亚型组合的还有2008年台湾爆发的H5N2亚型AI疫情[6],2014年初在日本和韩国爆发的H5N8亚型AI[7],今年美国也受到H5N8的严重影响,给养禽业造成重大损失。除H5亚型外,H7亚型HPAI也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2003年,荷兰、比利时以及德国等国家出现H7N7亚型HPAI[8],短短几周,荷兰共有约900个农场内的1 400万只家禽被隔离,1 800多万只病鸡被宰杀,引发H7N7禽流感蔓延欧洲。LPAI病毒通常不引起明显临床症状,但可引起鸡群生产性能下降,伴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环境影响时可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家禽体内流行广泛的LPAI以H9亚型为主。该亚型1966 年被报道引起威斯康星州火鸡发病以来,已在多个国家被分离和报道,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如鸡、鸭、鹌鹑、野鸡、鹧鸪、鸽、丝羽乌骨鸡、欧石鸡等。中国1994年首次分离到了H9N2亚型病毒,临床表现为禽产蛋量下降,死亡率不高。 禽流感除直接影响养禽业的发展外,还出现了直接感染人,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的问题。1997年香港首次爆发了H5N1亚型HPAI跨越宿主屏障直接感染人并致死亡的事件[9],截止到2015年5月,全球共报告了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840例,其中死亡447例。病例分布于16个国家,其中,中国发现52例,死亡31例[10]。感染H5N1禽流感的多为年轻人和儿童。从1996—2012 年间,在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和英国有报告人感染H7N2、H7N3 和 H7N7亚型流感病毒的事件,除荷兰有1人死亡以外,其他感染者大多仅有结膜炎和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在2013年3月,中国首次出现了人感染H7N9亚型流感病例,患者临床表现均类似于流感症状,早期主要为呼吸道症状,体温升高、咳嗽等症状,很快变成严重肺炎并出现呼吸困难。这是第一次报告人感染该亚型病毒,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例。此外,还陆续发现了H9N2和H10N8等亚型AI感染人事件,控制其在家禽中流行以降低传播给人类的潜在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禽流感病毒不仅可以跨越种间障碍直接感染人,还为人的新型流感病毒提供供体基因。有证据表明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是由 H1N1 禽流感传染给人类而引起的;1957 年亚洲大流感是由 人H1N1流感重组了禽H2N2流感PB1、HA 和 NA三个基因片段而引起的;1968 年,人H3N2亚型流感是由禽源 H3病毒提供 PB1和HA基因,由1957年大流感提供其他内部基因而形成的重组毒株,重组后成为一个新的大流行毒株;2009年H1N1大流感是来源于北美猪群中流行的三源重组毒[11],其PB2和PA来源于禽类;2013年人感染的H7N9流感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12]。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这几次大流行的流感病毒都与禽流感密切相关。 本专题围绕目前中国兽医行业内流感研究工作新进展,集中报道了来自禽或猪体内流感病毒的生物信息学、致病机理和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和讨论,加大对流感的宣传,促进公众对流感的认知,有助于提高人类对流感的防范意识,尽可能降低流感对社会秩序、食品安全和人类自身健康造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9.
在韩国的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 )商品化种植基地发现了真菌病毒的自然流行为害的现象。这些病害经常伴随着一些球形病毒粒体的出现。采用Tris-EDTA缓冲液提取,PEG-NaCl沉淀和CsCl梯度离心,依据不同的比重,获得了3种病毒粒体,其中1种病毒粒体直径为27nm,另外2种的粒体为27nm,并推定这些病毒共同感染栽培的平菇。其中1种27nm的球形病毒,其比重较34nm的病毒大,称为平菇球形病毒(OMSV),该病毒含有2条大小分别为6.00kb和1.25kb的ssRNA片段。直径为34nm的病毒有两种比重小的粒体,其中1种常与OMSV共感染平菇,称为平菇等面体病毒-I(oystermushroom isometric virus-I ,OMIV-1),该病毒含有12条dsRNA片段,它们的大小分别是2.65,2.45,2.40,2.20,2.15,2.10,2.05,2.00,1.90,1.80,1.00和O.80kb。另外一种称之为平菇等面体病毒-II(oyster mushroom isometric virus-II, OMIV-II),.含有3条dsRNA片段,大小分别是2.25,2.15和2.05kb。经聚丙烯酰胺凝胶(12%)电泳、考马斯量兰染色表明OMSV,OMIV-I和OMIV-II病毒粒体的外壳蛋白的分子量大小分别是29kDa、71kDa和62kDa。这些结果表明在平菇中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ssRNA和dsRNA病毒。  相似文献   
100.
陈皓文 《齐鲁渔业》2005,22(4):11-14
论述了近10余年来(1990-2003)我国海洋病毒研究状况。包括对虾和其它无脊椎动物、鱼的病毒病及其诊断检测技术和防治。并对我国海洋病毒学今后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