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信阳肉联厂518头屠宰黄牛肝脏的检查,澄清了信阳地区黄牛的肝片形吸虫感染率,并通过对病牛肝脏的眼观与病理切片观察,描述了黄牛肝片形吸虫病病牛肝脏的病理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肝片形吸虫的母雷蚴、早期子雷蚴、成熟子雷蚴及尾蚴表被结构经扫描电镜观察:在母雷蚴及早期子雷蚴的口孔周围有乳突分布;雷蚴的围领呈领圈样环绕,围领基部的一侧有一个产孔,产孔的开口处呈唇样的构造,从母雷蚴、早期子雷蚴至成熟子雷蚴的发育,其体表绒毛样构造日趋发达。尾蚴背部密布尖刀形棘,腹部具有许多不规则的突起,其间分布有许多微孔;口吸盘及周围无乳突分布,但在腹吸盘周围分布有排列整齐的指状突起。尾蚴体部与尾部相连处有一环形颈状结构,尾蚴尾干背面为一槽状的皱襞。  相似文献   
13.
片形吸虫分泌排泄抗原和虫体抗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牛源肝片吸虫(南京)、牛源大片吸虫(广西)和羊源肝片吸虫(实验感染)制备可溶性虫体抗原(BA)和和分泌排泄抗原(ES),以SDS-PAGE电泳分析比较,结果显示,3株虫体可溶性虫体抗原至少有20条以上的主要蛋白条带,分子量集中于10-90KD之间,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而3株分泌排泄抗原蛋白成分较简单,明显可分的条带不超过5条,分子量集中于10-30KD之间,且均拥有26-28KD的蛋白成分,提示该蛋白应为片形吸虫ES抗原的主要免疫成分。  相似文献   
14.
肝片吸虫感染对反刍动物胆道粘膜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对肝片吸虫自然感染的5头黄牛和5头绵羊以及无肝片吸虫感染的5头黄牛和5头绵羊的胆道粘膜肥大细胞(MMC)进行了计数观察。结果与某些动物肠道蠕虫感染一样,肝片吸虫在反刍动物胆道的寄生引起了胆道MMC的显著增多。有肝片吸虫和无肝片吸虫感染的黄牛胆道MMC分别为431±103/mm2及191±66/mm2(P<0.05),而绵羊胆道MMC则分别为702±300/mm2和75±13/mm2(P<0.01)。  相似文献   
15.
急性感染肝片吸虫水牛的某些免疫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选用12头体重为300-500kg,年龄2-3岁的雄性去势水牛,经粪便检查和Dot-ELISA检测确认为无肝片吸虫感染后,随机分为感染组(n=9)和对照组(n=3)。感染组每头水牛1次性经口感染1600个肝片吸虫囊蚴。实验期间由专人饲养,自由采食青干草和饮水。每周定时颈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T和B淋巴细胞比例、IgG水平以及血清蛋白总量和比例。结果表明:感染组水牛的T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在感染后2-8周高于对照组,但刺激指数和IL-2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感染组水牛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从感染后第1周显著下降,以后一直在低于对照组水平波动,而淋巴细胞从感染后第1周开始显著升高,且一直在高于对照组范围内波动。感染组水牛的α-球蛋白、β-球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而白蛋白从第5周开始显著下降,以后维持在低于对照组的水平范围波动;γ-球蛋白从第5周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后于对照组范围波动。感染组水牛的抗ES抗原(分泌-排泄抗原)的IgG抗体水平从第2周升高,并持续至实验结束。结果提示:体液免疫应答反应是水牛抗肝片吸虫感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感染牛的血清蛋白和某些血清酶的活性,血清总蛋白浓度和GPT、ARG、CHE的活性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GOT的活性值在虫体移行的末期和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明显升高,γ-GT、AMLY和AKP的活性增高与成虫在胆管内定植并与出现临床症状同步。国产丙硫苯咪唑10mg/kg体重剂量驱虫既高效,副作用又  相似文献   
17.
应用硝氯粉和肝蛭净两种药物,采取口服投药方式,分不同剂量,在绵羊肝片吸虫驱虫方面做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硝氯粉按5mg/kg体重驱虫,肝片吸虫虫卵减少率96.85%;肝蛭净按12mg/kg体重驱虫,虫卵减少率96.74%;二者的驱虫效果差异不大,但在实际操作中,硝氯粉剂量稍大会出现中毒反应,剂量过小则效果不佳,硝氯粉剂量较难控制。建议养畜户在绵羊肝片吸虫驱虫时最好用肝蛭净。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三氯苯咪唑混悬剂,选择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的牦牛60头进行了驱虫试验。结果表明:①三氯苯咪唑混悬剂5mg/kg体重剂量对肝片吸虫的虫卵转阴率、减少率分别为83.3%、90.0%,对成虫的驱净率和驱虫率分别为91.7%、93.8%,对童虫的驱净率和驱虫率分别为83.3%、90.1%;10、15mg/kg剂量对肝片吸虫虫卵转阴率、减少率及成虫、童虫的驱净率和驱虫率均达100%;②三氯苯咪唑混悬剂10mg/kg剂量与同剂量三氯苯咪唑片剂的驱虫效果无明显差异;③三氯苯咪唑混悬剂3个剂量组试验牛未见异常反应。试验证明三氯苯咪唑混悬剂10、15mg/kg剂量驱除牦牛肝片吸虫高效安全,临床使用以10mg/kg剂量为宜。  相似文献   
19.
20.
自然杀伤 (NK)活性是在细胞水平反映机体天然免疫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实验以SP2 / 0细胞为靶细胞 (即效应细胞 ) ,采用乳酸脱氢酶(LDH)短程释放法测定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的水牛和山羊的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的NK活性动态变化。从测定结果的相对值来看 ,发现山羊在感染肝片吸虫后NK活性有 2次高峰 ,推测与虫体的发育或感染山羊的免疫状态有关 ;2个感染组 (Ⅰ ,2 0 0个囊蚴 /只 ;Ⅱ ,50 0个囊蚴 /只 )的变化趋势表明 ,感染量与NK活性无相关关系。感染水牛的NK值仅略高于对照组 ,无明显的高峰。而绝对值结果又反映出不同动物的NK活性有差异 ,水牛的NK活性比山羊高 ,说明水牛对肝片吸虫的天然免疫力比山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