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6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74篇
农学   187篇
基础科学   20篇
  276篇
综合类   925篇
农作物   251篇
水产渔业   280篇
畜牧兽医   445篇
园艺   77篇
植物保护   45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生草对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生草模式对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Mode 1)、多年生黑麦草+草木樨(Mode 2)、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Mode 3)及鼠茅草(Mode 4),以自然生草处理为对照(CK),观察草种生长特性、研究生草对果园耕层(0~20 cm)土壤养分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鼠茅草越冬率最高,样地杂草株数最少。人工生草较自然生草有机质提高了6.46%~38.63%,以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效果更为明显,且该处理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为显著,分别为3.37、44.17和3.46 mg·d-1·g-1。同时,与自然生草相比,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多年生黑麦草+草木樨和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存在最多差异显著的细菌分支。综上,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种植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2.
养殖场抗生素滥用造成多种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从奶肉类制品中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案例逐年增长,对养殖业食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筛选出与左氧氟沙星具有联合抑制MRSA效果的天然产物盐酸小檗碱(BBR),探究BBR与其对MRSA的协同抑菌效果和联合抑菌机制。结果表明,BBR能有效抑制MRSA生长,提高MRSA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两者联用后,MRSA对左氧氟沙星的MIC降为之前的1/16。协同作用机制主要为上调ribA及下调mec Amsc L表达水平,破坏细胞壁、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达到协同抑菌的目的。本研究有助于降低畜牧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为提高肉奶类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3.
菌群耐药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耐药现象尤为突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快阐明重要细菌复杂耐药表型的调控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s,TCS)存在于多种革兰阴性菌中,在细菌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是细菌感知环境变化并产生相应调控的主要机制之一。TCS通常由两种蛋白组成,包括感受器蛋白(通常是组氨酸激酶)和反应调节蛋白(通常是转录因子),二者可通过磷酸化介导的协同作用,整合细菌周围的环境信号、调节细菌相关的基因表达及改变细菌的某些生理行为。近年来,探索细菌TCS介导的耐药性应答机制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从TCS介导临床重要革兰阴性菌耐药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增进对细菌TCS的全面认识,为今后临床上药物的科学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4.
芽孢杆菌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芽孢杆菌 (Bacillussp.ZU 0 4 )产纤维素酶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 ,研究结果表明 :木糖渣和豆饼粉分别是该菌合成纤维素酶的适宜碳源和氮源 ,NaCl和KH2 PO4对纤维素酶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其适宜质量用量分别为 0 .5%~ 1.0 %及 0 .1% ,麸皮的添加可明显提高发酵液中的酶活力 ;3L发酵罐中的适宜发酵条件为 :搅拌速度 30 0r/min ,通气量 0 .3L/(L·min) ,培养温度 37℃ ,中性和碱性纤维素酶活力分别达到了2 57.6和 12 5.6U/mL ,显示了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5.
三种细菌制剂对草坪草的抗旱和抗病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草坪草高羊茅为材料,将实验室分离的三种细菌(E、F、H)制成菌剂,并将三种细菌制剂应用于草坪草,测定其对草坪草抗旱性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菌剂分别与复合肥混合使用效果最佳,可有效促进草坪草生长,减少电解质透出率和丙二醛含量,增加草坪草游离脯氨酸含量、硝酸还原酶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强了草坪草的抗旱性。接种立枯丝核菌后,菌剂与复合肥混合使用可推迟草坪草的发病时间并减少病斑数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高于其它处理,草坪草对立枯丝核菌的抗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6.
研究硅酸盐菌剂在砀山酥梨栽培上的应用 ,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最佳施用量为 1kg/株  相似文献   
77.
为构建缺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Meq基因簇microRNAs(Meq-clustered miRNAs的突变株,本研究在vv MDV GX0101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克隆的基础上,采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将Meq-clustered miRNAs的编码基因进行缺失突变,经PCR鉴定及序列分析证明Meq-cluster miRNAs序列成功缺失后,提取Δmeq-miRNAs BAC DNA,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进行病毒拯救,用SYBR GreenⅠqRT-PCR检测病毒体外增殖特性。结果表明成功拯救出缺失MDV Meq-clustered miRNAs基因的感染性BAC克隆株GX0101Δmeq-miRNAs,且该缺失株与亲本株GX0101BAC具有相似的增殖曲线,Meq-clustered miRNAs是MDV体外复制的非必需基因。MDV Meq-clustered miRNAs基因缺失感染性BAC克隆株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MDV Meq-clustered miRNAs在MDV致病和致肿瘤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几种常见桑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为确保桑树健康成长,促进产业发展,桑树病害的有效识别与及时防控尤为重要。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及非细胞类病毒中均存在能引发桑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其中由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里白粉病与桑椹菌核病,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青枯病与桑疫病是爆发频繁、危害极大的桑树病害。本文就这四种桑树病害的病原、侵染循环、病害识别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并简要介绍几种非细胞类微生物引起的桑树病害,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相关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采用平板计数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技术分析免疫增强剂党参对仿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as)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18.00±2.00) g的仿刺参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投喂海泥、鼠尾藻粉按照1∶1的质量比配制的饵料,试验组饵料中以鼠尾藻粉质量的2%添加党参,连续投喂28 d。结果表明:应用免疫增强剂党参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 P<0.05),降低其饵料系数(P<0.05),而且能够显著增加仿刺参肠道内容物中异养菌的数量(P<0.05);序列统计分析显示投喂党参后仿刺参肠道细菌优质序列比例显著增加( P<0.05),试验组达97.57%,对照组仅为80.22%;Beta多样性分析反映投喂党参后仿刺参肠道微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其多样性系数范围在14.91%~15.47%、15.47%~16.21%、14.91%~16.21%;丰度分析显示投喂党参后仿刺参肠道内容物中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丰度提高,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 Firmiaites)丰度降低;聚类分析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结构相似性系数为0.97。由此可见,免疫增强剂党参可提高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增加肠道异养菌数量和优势菌群丰度,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0.
We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the predicted functions of the rumen bacterial community in Japanese Black beef cattle during fattening. Nine cattle were fed a high-concentrate diet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 fattening stages consecutively (10–14, 15–22, and 23–30 months of age, respectively). The rumen fluid and solid samples collected at each stage were subjected to sequencing analyses. The sequencing results were clustered and classified into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Representative sequences and a raw counting table for each OTU were submitted to the Piphillin website. The predicted functions were revealed by the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database as the ratio of the total sequence. In the early stage, “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luid fraction than in the solid fraction. “Two-component system” in the middle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Purine metabolism” in the late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luid fraction than those in the solid fraction. The fluid fr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cetic acid, propionic acid, and bacterial metabolism, such as “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Sugar metabolism.” Moreover, the solid frac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Purine metabolism” and “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sm”.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umen bacterial community in Japanese Black beef cattle adapts to changes in rumen conditions by altering their functions in response to a long-term high-grain di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