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87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3篇
  62篇
综合类   462篇
农作物   67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贾艳青  张勃 《土壤学报》2019,56(5):1085-1097
利用中国北方42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ET0),基于降水量和潜在蒸散计算的湿润指数研究了1960—2016年中国北方干湿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总体干湿变化不显著,空间上表现为西北、青藏高原、内蒙古湿润化而华北干旱化的特征。极端干旱区面积显著缩小,干旱区、半干旱区则明显扩张,表明气候敏感区域在扩张。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显著变湿润,半干旱区有变湿润的趋势。1960—1990年至1991—2016年,北方经历了变湿润的过程。西北西部、青藏高原湿润化趋势明显,极端干旱—干旱区的界线呈西界东移、南北界线收缩的变化。干旱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华北黄河沿线一带半干旱—半湿润区界线向东南方向扩张。东北中部和西北西部由于降水增加而ET0减少,气候变湿润。华北中西部、内蒙古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减少、ET0增加,气候变干旱。在PDO暖位相,西北、东北北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地表气候偏湿润;在PDO冷位相,地表气候偏干旱。而华北则相反。  相似文献   
72.
利用砚瓦川流域1981-2017年蒸发量实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分析、Ma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研究砚瓦川流域多年蒸发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砚瓦川流域37年蒸发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少速率为4.75mm,2006年是减少突变年。(2)砚瓦川流域37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182.23mm,80年代的年均蒸发量高于平均值。(3)砚瓦川流域春季蒸发量波动幅度最大,秋季次之,冬季蒸发量波动幅度最小,夏季蒸发量最大,约占全年蒸发量的42.36%。(4)砚瓦川流域月平均蒸发量最大的为6月,最小的为12月。(5)砚瓦川37年降雨量和蒸发量均在减小,但降雨量的减小速率略大于蒸发量的减小速率。  相似文献   
73.
为了探讨不同甜瓜种质资源叶部SPAD值分布,以210份甜瓜种质为试材,分析了甜瓜开花期和坐果期叶部SPAD值的变异。结果表明,开花期叶部SPAD值野生甜瓜最大,其次为厚皮甜瓜、薄皮甜瓜;坐果期厚皮甜瓜叶部SPAD值最大,叶部SPAD值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属于数量性状。开花期与坐果期叶部SPAD值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叶部SPAD值随着叶位升高而增加,中部叶位L14的叶部SPAD值最大,且变异系数最小,可作为甜瓜叶部SPAD值的测定叶位。基于种质的SPAD值、种质类型及来源,210份甜瓜种质可聚为4类,各类SPAD值分布范围出现一定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甜瓜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4.
Conservationists, managers, and land planners are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 task of balancing many issues regarding humans impacts on natural systems. Many of these potential impacts arise from local-scale and landscape-scale changes, but such changes often covary,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isolate and compare independent effects arising from humans. We partition multi-scale impacts on riparian forest bird distribution in 105 patches along approximately 500 km of the Madison and Missouri Rivers, Montana, USA. To do so, we couple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from local (within-patch), patch, and landscape scales reflecting potential human impacts from grazing, invasive plant species,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28 terrestrial breeding bird species in 2004 and 2005. Variation partitioning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suggested that local-scale vegetation gradients explained more unique variation in bird distribution than did information from patch and landscape scales. Partitioning potential human impacts revealed, however, that riparian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at the patch and landscape scales explained more unique variation than did local disturbances or landscape-scale development (i.e., building density in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When distribu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human disturbance, local-scale disturbance had more consistent impacts than other scales, with species showing consiste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grazing bu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invasives. We conclude that while local vegetation structure best explains bird distribution, managers concerned with ongoing human influences in this system need to focus more on mitigating the effects of large-scale disturbances than on more local land use issue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75.
76.
对同一居群寒兰的叶(上表皮细胞形状、气孔等)、花(萼片和花瓣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及其花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寒兰的花和花粉存在丰富的变异,为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4个玉米合成群体及其亲本群体的遗传变异比较与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勋甲  郑用琏 《作物学报》1999,25(2):208-214
本试验以美国种质坚杆综合种BSSSC9(B), Lancaster(Lan)、热带种质墨黄九〔M)、亚热带种质苏湾(S)4个国外群体和中国西南种质巫溪(W,a)、兰花早((L) 2个地方群体为主体,掺和含有它们血缘的优良自交系,品种群体,首次合成了WBMCo, WLSCo, LBMCo, LLSCo 4个轮回选择育种基础群体(代号的第一字母为国内西南地区种质,第二个字  相似文献   
78.
大豆体细胞无性系(Clone)的变异与优良品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母秋华  原亚萍 《大豆科学》1998,17(3):242-247
本研究以栽培大豆辽豆85-38γm2、九农15及半野生大豆公野交2246等10个品种为材料,通过茎节培养从辽豆85-38γm2中获得了可以继代2的体细胞无性系并再生植株。不同继低培养世代(SC1、SC2、SC2)的再生植株在株高、叶形、分枝数、百粒重等重要农艺性状上均产生了变异,通过二年的田间产量鉴定与产量比较,从SC2中筛选出4个高产、虫食率低的优良品秒。  相似文献   
79.
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综合评判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吴伟华  柳家友  贾延钊 《玉米科学》2004,12(Z1):046-047
对于玉米新品种的高产稳产适应性评判,方法种种,但各有利弊.采用高稳系数(HSC)法、变异系数(CV)法、回归系数(b)法综合分析玉米新品种的高产稳产适应性.结果表明,新品种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80.
新疆及周边地区糜子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集新疆及周边14个地区糜子种质资源,分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糜子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12.37%~91.40%;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变幅在0.410~0.809;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代表了14份糜子资源的表型性状80.020%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36.414%、20.713%、8.546%、7.476%、6.87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12.5时,14个地区糜子材料被聚为2类,第1类以中国新疆北部和哈萨克斯坦糜子为主,这一类为矮秆、单株产量高、叶片短而窄,可作为高产选育目标的亲本材料;第2类以中国陕西、甘肃和新疆南部糜子聚为一类,此类为高秆、茎秆干重高、叶片长而宽,可作为饲草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