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22.
柑橘黄龙病病菌是专性寄生在柑橘韧皮部筛管组织中。为了探索柑橘韧皮部蛋白(Phloem Protein 2, PP2)在寄主与黄龙病互作中的功能,本实验以高感品种锦橙和耐病品种酸柚病枝上的叶片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初步筛选到6个响应黄龙病侵染诱导的韧皮部蛋白基因PP2。并比较了其在高感品种锦橙和耐病品种酸柚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CsPP2B15可能与耐病有关,CsPP2B2、CsPP2B10可能与感病相关。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从结构组成、基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进行分析,构建了系统发育树比较发现其与大豆和拟南芥中PP2基因家族的亲缘关系较近。为下一步挖掘潜在的黄龙病抗、感基因进行抗性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柑橘黄龙病植株叶片共检测到42种PLFAs,其中完全分布的生物标记有9种,不完全标记有33种。对PLFAs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叶片内生菌PLFAs可以分为2大类群,类群I特点为脂肪酸生物标记均为不完全分布,类群Ⅱ的特点为脂肪酸生物标记在被检测的柑橘黄龙病植株的大部分叶片中均有分布。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PLFAs组成及含量存在差异。总体来看,不同朝向中,东面叶片内生菌PLFAs含量最大;不同高度中,下部叶片内生菌PLFAs含量最大;不同健康状态中,带有黄龙病原叶片内生菌PLFAs含量比健康植株叶片更大。此外,不同朝向中,南面叶片真菌/细菌值最大,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G+/G)较大;不同高度叶片中,真菌/细菌值差异不明显,G+/G值差异明显,上部最大,下部次之,中部最小;不同健康状态中,健康叶片的真菌/细菌值高于黄龙病株叶片。对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内生菌多样性研究表明,不同朝向和不同健康状态的叶片内生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不同高度的叶片内生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和主成分2基本上能把柑橘黄龙病株不同朝向叶片内生菌种群区分开来。对柑橘黄龙病株不同部位及健康状态叶片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带有黄龙病原的叶片聚为一类,不带黄龙病原的健康叶片分聚为两类,其中,不同朝向的叶片分聚在不同的亚类群中,表明柑橘黄龙病株内生菌PLFAs分布与叶片健康状态和叶片朝向均有紧密关系,与叶片健康状态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4.
肇庆、云浮地区砂糖橘黄龙病PCR 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砂糖橘叶脉为材料,采用微量提取法提取DNA,利用柑橘黄龙病病原的特异引物对其16S rDNA 片段进行PCR 扩增,将其扩增产物纯化、回收,筛选含有黄龙病病原16S rDNA 片段的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初步建立了适用于肇庆、云浮地区砂糖橘黄龙病PCR 检测技术,并通过该技术对肇庆、云浮地区砂糖橘黄龙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结果表明:应用16S rDNA 检测砂糖橘黄龙病在肇庆、云浮地区是可行的,肇庆、云浮地区各县砂糖橘产区均检测到感染黄龙病植株。  相似文献   
25.
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动性是制备牛初乳乳清微胶囊的关键因素.采用Span和Tween 2种非离子型乳化剂,制备了含有5%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的牛初乳乳清W/O乳状液.比较亲水亲油平衡(HLB)值、乳化剂复配、油水比、乳化剂添加量和超声乳化次数等工艺参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HLB值为4.8,Span - 85和Tween - 60为复配乳化剂,油水比1:1,超声乳化12次(每次超声8 s,间歇5 s).显微镜下观察分散液滴大小均一,乳状液平均粒径约为2μm.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该乳状液具有剪切稀化特征,符合Herschel- Bulkley模型.  相似文献   
26.
生物质热解燃油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物质通过快速热解得到的生物质热解燃油主要成分为含氧有机混合物和水,不宜直接作为燃料使用,但与柴油乳化后可实现其在发动机上的应用。在确定生物质热解燃油/柴油乳化油乳化剂的最佳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后,利用超声波乳化装置制备了生物质热解燃油质量分数为10%的乳化油(用BPO10表示),然后在一台未作改动的直喷式柴油机上对燃用BPO10时的燃烧和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热解燃油/柴油乳化油乳化剂的最佳HLB值约为5.8。与0号柴油相比,发动机燃用BPO10时燃烧始点推迟,预混燃烧放热峰值明显升高,扩散燃烧放热峰值略低,最高燃烧压力较低,燃烧持续期缩短;燃用BPO10时有效燃油消耗率较高,而有效热效率与0号柴油的相当;燃用BPO10时可同时大幅降低NOx和碳烟排放,但HC和CO排放升高。  相似文献   
27.
柑橘黄龙病热处理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柑橘黄龙病正在中国、巴西和美国等地广泛传播,急需快速、有效的田间防治技术。热水和湿热空气处理对柑橘病苗和嫁接枝条有脱毒作用,在温室环境中对病苗木进行光照热疗,可以减少黄龙病病菌数量,促进其健康生长并有效延长产果寿命。该文针对柑橘黄龙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基因改良育种、苗木脱毒、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结合热疗法在微生物和昆虫杀灭中的广泛应用,分析了田间热处理防治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究柑橘黄龙病病菌热处理温度阈值和对应时间、建立田间黄龙病病情快速诊断和热处理防治效果评价体系、研究热处理对黄龙病病菌抑制和消杀机理以及不同传热介质在柑橘树体的传热过程和特性、建立黄龙病田间快速热处理系统、研究黄龙病综合防治方法等建议,可为进一步研究柑橘黄龙病田间防治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柑橘黄龙病菌主要致病种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Las)具有完整的Sec依赖型分泌系统,可分泌致病因子(效应子)作用于寄主靶标蛋白或基因,调控寄主的抗(感)病反应。为了研究黄龙病菌Sec依赖型效应子在柑橘中的致病机理及其寄主靶标基因,本研究中从感病‘锦橙’中克隆了Las病原菌Sec依赖型效应子基因SDE70(CLIBASIA_02470)。生物信息分析显示,SDE70蛋白全长132个氨基酸,N端20个氨基酸为典型信号肽。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显示,该信号肽具有胞外分泌功能。亚细胞定位显示,SDE70::GFP融合蛋白在洋葱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积累。定量PCR分析发现,耐黄龙病酸柚显症叶脉中SDE70表达量显著低于未显症叶脉,相反,易感黄龙病‘锦橙’显症叶脉中表达显著高于未显症叶脉;‘锦橙’根中SDE70表达量显著高于叶脉,而幼叶叶脉中显著低于老叶。SDE70在不同品种不同症状发育时期以及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利用酵母双杂交试验筛选获得26个与SDE70互作的柑橘蛋白。GO富集分析表明,42.3%的蛋白质与细胞内生物合成过程有关;65.4%的靶标蛋白位于细胞质或质膜上;34.6%的靶标蛋白具有核糖核苷酸结合的分子功能。进一步酵母点对点杂交试验验证3个与SDE70效应子强相互作用的靶标蛋白(CsTRAPP、CsARF、CsRub1),其主要参与植物囊泡转运、类泛素化等过程,暗示SDE70效应子极有可能调控柑橘信号转导和胞质运输途径影响寄主抗(感)病反应。  相似文献   
29.
柑橘黄龙病病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柑橘黄龙病(HLB)的发现、认识过程及病原菌的分类、检测鉴定技术进行了综述。HLB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柑橘病害,主要通过木虱和嫁接进行传播,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名字,已统一命名为HLB。对引起HLB的原因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水害、缺素、镰刀菌、病毒到类菌原体,最后确定为细菌。该病原属于α-亚纲,韧皮部杆菌属,分为亚洲种、非洲种和美洲种3个种,可以通过PCR技术进行检测鉴定。同时,对韧皮杆菌的人工培养以及与黄龙病相关植原体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