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9篇
  免费   810篇
  国内免费   999篇
林业   1477篇
农学   1149篇
基础科学   443篇
  1705篇
综合类   7303篇
农作物   811篇
水产渔业   406篇
畜牧兽医   1441篇
园艺   527篇
植物保护   1176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62篇
  2022年   397篇
  2021年   463篇
  2020年   431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484篇
  2016年   657篇
  2015年   558篇
  2014年   883篇
  2013年   766篇
  2012年   1165篇
  2011年   1164篇
  2010年   944篇
  2009年   982篇
  2008年   791篇
  2007年   888篇
  2006年   793篇
  2005年   597篇
  2004年   476篇
  2003年   380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61.
蒸腾能使木质部产生不超过-0.1MPa的有限负压,这个负压在木质部内自上而下依次向下传递。水分在导管或管胞内所受的吸附力、毛管力、真空力等综合作用力要大于或等于所受的重力,这个综合作用力可以将水分托住而不受重力作用而下移,使水分在负压作用下以分段移动的方式从根部上升到植物顶端。空穴和栓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形成过程、恢复机制都有其本质的不同。空穴的发生与负压和水分的分段移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2.
利用引进的锦州、沈阳、大连、鞍山4个产地朝鲜黄杨(Buxus microphylla var.koreana)种源进行播种试验,对幼苗出苗率、保存率、苗高、地径、分枝数、冠幅调查测量。结果表明:4个种源的出苗率、当年苗高、分枝数、冠幅均存在显著差异,地径差异不显著。沈阳种源播种出苗率最高,为75.48%;沈阳、大连种源当年苗高14.53 cm、14.08 cm,分枝数9.43条、9.21条,冠幅12.02 cm、10.00 cm,显著高于鞍山、锦州种源;苗木越冬保存率均在90%以上。沈阳种源表现最好。鞍山和锦州种源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63.
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omord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目前市场上缺乏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或生防菌剂。为了更好地防治苦瓜枯萎病,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G5 与恶霉灵复配施用的最优组合,并在苦瓜枯萎病发病样地对盆栽试验筛选出的最优组合进行防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菌药组合B+0.75Hym(1×109 cfu · mL-1 G5 菌悬液+187.5 mg · L-1 恶霉灵)处理对盆栽苦瓜枯萎病的防病效果为81.60%,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同时该组合对苦瓜幼苗的促生作用最为明显。接种苦瓜枯萎病菌后,菌药组合B+0.75Hym的苦瓜叶片中PAL、PPO、POD 防御酶活性较高。田间防效验证试验中苦瓜苗移栽30、60 d 后菌药组合B+0.75Hym 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较高,分别达到了52.59%、32.13%,且苦瓜产量也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盆栽试验筛选出的菌药最优组合B+0.75Hym 不仅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而且能够有效防治苦瓜枯萎病,提高苦瓜产量,有一定的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667m2用15.00%安打SC16mL和3.00%阿维菌素EC100mL处理,对水稻高龄纵卷叶螟杀虫效果最好,其防效在97.00%以上。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人类活动对象山湾滩涂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累积效应。[方法]选取象山湾沿岸滩涂沉积物作为供试材料,测定沉积物样品粒度特征、磁化率、总有机碳及硝态氮含量。[结果]象山湾滩涂沉积物粒径组成以粉粒为主,质地较为黏重,可塑性和保水性较好,透气性差,且沉积物粒径组成随深度变化明显;磁性物质的含量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有机物质含量较高,且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但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硝态氮含量随取样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波动明显。[结论]人类活动对象山湾滩涂影响较为明显,理化特征的累积效应在剖面上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66.
针对化工液体的微小压强测量中所存在的测量复杂、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霍尔效应的测量流体微小压强变化的装置。该测量装置通过前端受力装置来承受液体压强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位移,并转换成霍尔电动势,经放大调理电路,最后接电压表显示相应的电压值。根据输出电压与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相应深度的压强大小。在实验中,电压表精确到1mV,最小可测量到0.792Pa的压强变化,其测量精度较高。该装置体积小、通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7.
从遗传特征、繁殖特征、生理生态特点、环境的可入侵性、人类活动干扰、化感作用、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7个方面介绍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机理,并提出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68.
金融市场是金融监管当局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动态博弈、合作共生的信息不对称系统。通过把信号博弈和重复博弈思想引入金融监管理论研究,构建以金融市场有效运行为反馈信号的金融监管当局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监管信号传递模型,分析金融市场治理中有效监管信号的传递机制。结果表明:金融监管力度与金融市场有效运行水平之间存在分离、混同两种均衡关系;在金融监管声誉效应的驱动下,金融监管当局倾向于选择混同均衡策略,而不是分离均衡。因而只有建立通畅的金融监管信号传递及反馈机制,强化并放大金融监管信号显示,增大监管乘数效应,形成良性的监管声誉效应,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69.
腐皮镰孢引起的菜豆根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菜豆生产中危害严重。为对其有效的生物防治,针对菜豆根腐病利用枯草芽孢杆菌进行了拮抗机制及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YB5能有效抑制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和萌发。YB5的无菌滤液对高温敏感。YB5菌液对种子发芽没有抑制作用,且能促进根系的发育。YB5菌液及无菌滤液对菜豆腐皮镰孢根腐病的盆栽均具有较好的防效,YB5菌液防效可达94.6%。  相似文献   
70.
Trees ar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understory crops. Proximity to trees is a key factor in crop performance, but rath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crop spec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ees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Also,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how crop density may be exploit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in such systems. Here we studied the performance of cotton in jujube/cotton agroforestry.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12 and 2013 in Hetian, Xinjiang, China. Cotton was grown at a row distance of 60 cm in three densities, 13.5, 18.0 and 22.5 plants m−2 in six m wide paths between tree lines in a jujube plantation. Plant density affected both cotton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nd yield significantly. The highest yield was attained at the intermediate density of 18.0 plants m−2 (20.0 plants m−2 corresponding in sole cotton), lower than the optimal density in sole cotton (25.0 plants m−2). Yield at the lower density was constrained by the low number of bolls per m2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low density, whereas at the high plant density yield was constrained by a lower allocation of assimilates to cotton seed and lint, as a consequence of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s. There were strong gradients 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in relation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tree rows. Leaf area and total dry matter of cotton in rows close to the tree lines were reduced, especially in the rows next to the trees. Moreover, biomass allocation to cotton fruits was reduced in these rows. Competitive influences from the trees on cotton performance extended two rows deep in a six-year old jujube stand, and even three rows deep in a seven-year old stand. Shading effects on cotton yield were compensated by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as a result of greater boll numbers per unit ground area. Data from this study help guide the design of optimal plant density of cotton in jujube plantations and give insight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effects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