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1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457篇
林业   17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17篇
  32篇
综合类   751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325篇
畜牧兽医   2421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了提高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苗的保护力,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6种主要致病因子蛋白:rApxⅠ、rApxⅡ、rApxⅢ、rApxⅣ、rApfa和rOMP。设立试验Ⅰ组(灭活苗),试验Ⅱ组(灭活苗、rApxⅠ、rApxⅡ、rApxⅢ和rOMP),试验Ⅲ组(灭活苗、rApxⅠ、rApxⅡ、rApxⅢ和rApxⅣ),试验Ⅳ组(灭活苗、rApxⅠ、rApxⅡ、rApxⅢ和rApfa)和空白对照组(PBS),每组26只BALB/c小鼠,分3次免疫,每次间隔2周,每周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2周、第4周和第5周,MTT法检测脾脏T细胞增殖水平及ELISA法测定IFN-γ分泌水平。在第3次免疫后的第7 d,将每组剩余20只小鼠平均分成2组,分别以APP1型菌(5×10~9 CFU)和APP7型菌(1×10~(11) CFU)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向灭活苗中添加重组亚单位成份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并能提高灭活苗的交叉保护率;试验Ⅱ组的ApxⅠ和OMP抗体水平以及细胞免疫水平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于APP1和APP7型菌的攻毒也提供了明显优于其它各组的保护结果,试验Ⅲ、Ⅳ组的细胞、体液免疫水平及保护率较试验Ⅰ组也有所提高。结果显示出ApxⅠ、OMP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水平与攻毒保护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向灭活苗中加入重组蛋白成份可以提高疫苗的交叉保护,试验Ⅱ组通过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两个血清型APP的攻击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2.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乳品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疾病之一,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约有150多种,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由它引起的乳房炎很难治愈,而且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已经相当普遍,因此使用预防或治疗性疫苗防治乳房炎就成为首选。然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由许多不同的因子(如黏附素、荚膜等)决定,这使得制备非常有效的疫苗变得很困难。本文就这些致病因子在疫苗研制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3.
蜂胶极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其中,蜂胶具有抗菌、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蜂胶颗粒能与抗原相互交联成类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结构,具有抗原“仓库”和免疫刺激复合物作用;蜂胶本身没有抗原性,但可起到免疫佐剂的作用,促进抗体的生成;这些作用及其间的协同作用决定了蜂胶是一种天然的免疫增强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蜂胶的免疫增强作用及其在疫苗佐剂中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满意效果,这为新型而有效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4.
选择成年白冠长尾雉5只,白腹锦鸡5只,白鹇3只,红腹锦鸡3只和孔雀11只,同时用L系弱毒冻干苗和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I)测定其抗体滴度.结果表明,在免疫接种后26 d,白冠长尾雉抗体效价为9.8log2,白腹锦鸡为8.0log2,白鹇为8.0log2,红腹锦鸡为10.7log2;孔雀在免疫后接种0、8、15、20、25 d,抗体水平分别为3.8log2、5.0log2、6.2log2、7.5log2及8.2log2.  相似文献   
155.
"自杀性"DNA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疫苗作为第三代全新的疫苗,具有传统疫苗和其他基因工程苗不可比拟的优点.但由于其安全性方面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使得实际应用受到限制."自杀性"DNA疫苗是基于常规的DNA疫苗和自主复制型RNA疫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疫苗.由于其制备原理和过程与常规DNA疫苗相类似,所以它具备常规DNA疫苗在制作、运输储存以及免疫等各方面的优点.同时由于它以甲病毒复制子为基础能诱导转染细胞自主凋亡,故比常规DNA疫苗更为安全有效.文章针对"自杀性"DNA疫苗载体的构建、作用机理、优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6.
研究分析了O型口蹄疫病毒(FMDV)结构蛋白VP1与当前猪FMDV疫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将VP1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得到了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与豚鼠O型FMD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目的蛋白经纯化后用ELISA分析其与猪疫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显示该重组VP1蛋白(rVP1)只能与部分O型FMDV疫苗血清反应.推测当前使用的不同O型FMDV疫苗毒株在VP1重要中和抗原位点G-H环(134 aa~158 aa)与C末端(200 aa~213 aa)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7.
羊痘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羊痘病毒基因组庞大,约有150 kb,包括中间编码区和两端相同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基因组彼此十分相似,约有96%的核苷酸完全相同.p32蛋白是目前世界各地分离鉴定的所有羊痘病毒株共有的且特异性很强的结构蛋白,在诊断和预防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虽然羊疸从临床症状和宿主特异性上很客易做出诊断,但进一步的实验室确诊还是必要的,现已有多种检测方法和诊断试剂.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疫苗对易感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文章从病原学、诊断和预防控制等方面对羊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8.
为了探讨鸵鸟对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做好鸵鸟禽流感的防控工作,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重组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不同剂量免疫鸵鸟,用HI方法检测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根据母源抗体的衰减和免疫抗体的消长规律确定首免和再免日龄.结果表明,雏鸵鸟母源抗体能维持约3周~8周;8周龄时分组首免,C1组产生的免疫反应优于C2组,抗体峰值能达到7.50 log2,维持时间为9周左右;17周龄时C1组以3.0 mL/羽进行二免,2周后抗体达到7.40log2,3周~7周抗体维持在高峰值,最高达8.80log2,以后逐渐下降,有效抗体水平能维持至接种后25周左右.二免后25周进行三免,以5 mL/羽三免后2周抗体可达到9.80log2,2周~4周抗体维持在最高峰,以后缓慢下降,期间抗体时有起伏,但有效抗体水平约可维持1年时间.三免后45周内抗体水平合格率均在70%以上.根据抗体消长规律,初步推荐了鸵鸟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59.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佐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抗原(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可持续性,它能引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反应.对佐剂的选择取决于免疫的目的,从用途上分,佐剂可分为试验用佐剂和疫苗用佐剂.前者主要用于特异性抗体的制备,而后者则作为疫苗的必要成分.文章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几种佐剂包括铝盐佐剂、弗氏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脂质体和CpG及其在科研和疫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0.
Lambs sucking non-immunised ewes or ewes immunised 4-5 weeks before lambing with live attenuated, aromatic-dependent (aroA) 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rain CS 332) were challenged orally at either 2, 4 or 7 days of age with virulent S. typhimurium (strain CS 94) at doses ranging from 109 to 1013 colony forming units. No lambs displayed signs of clinical salmonellosis and all survived challenge but those sucking immunised ewes had organisms of the challenge strain in their faeces for much shorter periods of time than lambs of the control ewes. High titres of specific antibodies were measured in colostrum and milk of immunised ewes in comparison with very low titres measured in samples from control ewe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reflected by the titres of antibodies in the sera of corresponding lambs. At 2 days after lambing, the major antibody isotype in the colostrum of immunised ewes and sera of their lambs was IgM whereas at 7 days IgG1 was the predominant isotype. While it was clear that vaccination of pregnant ewes with the live attenuated vaccination conferred protection against experimentally-induced salmonellosis in their lambs, considerable protection was observed in control lambs in spite of there being very low titres of antibodies in the mammary secretion of their dams. The latter observation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contain non-antibody potent bactericidal factors previously described in colostrum and milk.

Résumé

Des agneaux qui tètent des brebis non immunisées, ou bien immunisées, 4 à 5 semaines avant la mise bas avec un vaccin atténué constitué d'une souche de Salmonelle typhimurium dépendente pour sa croissance de la presence de composés aromatiques (souche aro A CS 332) ont reçu, à l'âge de 2, 4 ou 7 jours, par voie orale, des doses allant de 109 à 1013 Salmonella (souche virulente CS 94). Aucun agneau n'a présenté de signes cliniques et tous ont survécu à cette administration, mais les agneaux des brebis immunisées ont excrété la souche d'épreuve dans leur fécès pendent moins longtemps que les agneaux des brebis non vaccinées. Des titres plus élevés d'anticorps sont détectés dans le colostrum et le lait des brebis vaccinées et comparés aux brebis témoins. Cette différence est également notée pour les titres d'anticorps présents dans le sérum des agneaux issus de brebis vaccinées ou non. Deux jours après la mise bas, la classe des anticorps majoritaires, tant au niveau du colostrum des brebis vaccinées que du sérum de leurs agneaux, est la classe des IgM, alors qu'après 7 jours, les IgG1 prédominent. Bien qu'il soit clair que des brebis pleines vaccinées à l'aide d'un vaccin vivant atténué, apportent à leurs agneaux une protection vis à vis d'une Salmonella expérimentale, une réelle protection est également observée chez les agneaux témoins, malgré les titres faibles d'anticorps présente dans les sécrétions mammaires de leur mères. Cette dernière observation peut être mise en rapport avec la présence d'agents bactériodes ne contenant pas d'anticorps, déjà décrits dans le colostrum et le la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