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7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2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研究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系统,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13头麋鹿mtDNA控制区(D-环区)进行全序列扩增,对所得PCR产物进行测序,获得1 199 bp核甘酸序列片段,G+C含量占39.1%,其中仅有6个位点存在变异和转化,3种单倍型多样性为0.295,核苷酸多样性为0.039%。证明麋鹿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将所测的麋鹿样本的mtDNA控制区序列与马鹿、坡鹿等鹿亚科动物进行比较,构建NJ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其种间亲缘关系最近的为坡鹿、泽鹿。  相似文献   
52.
罗蔓莉  李学英  王大忠  许永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14-12615,12619
[目的]研究大鲵油脂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效果。[方法]用乙醚萃取大鲵油脂后,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研究大鲵油脂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大鲵油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为(8.10±0.55)mm。[结论]大鲵油脂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抑菌作用,但与其他生物来源的油脂相比,其抗菌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53.
大鲵糖肽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大鲵糖肽进行分析,使用Sino Chrom C18反相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并测定大鲵糖肽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大鲵糖肽组分的最佳液相色谱检测条件为:检测波长280 nm;流动相为V(乙腈)∶V(甲醇)∶V(0.1%三氟乙酸)=5∶5∶90;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大鲵糖肽在5.78μg/mL浓度时,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60.19%,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放养密度和饵料种类对幼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生长发育的影响,跟踪分析了自胚胎孵化至一龄幼鲵的存活与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自胚胎孵化至一龄幼鲵的养殖密度为每0.1m210~20尾时,其成活率可达到100%,投放密度每0.1m2自20尾增加到60尾,平均存活率、年体长增加和年体重增加均显著降低。投喂摇蚊幼虫、猪肉、牛肉、羊肉和小鱼虾,幼苗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0%、95%、85%和95%,体长增加分别为8.09cm、5.45cm、5.28cm、4.57cm、6.82cm,体重增加分别为25.97g、12.68g、11.82g、10.86g和20.67g。可见,摇蚊幼虫和小鱼虾是一龄幼大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55.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gelatin obtained from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skin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alkaline and acetic acid pre-treatment, yield of the gelatin by hot water extraction (60°, 8 h) was 17.63 g/100 g (wet basis), and the gelatin contained 89.46 g/100 g protein, 0.3 g/100 g fat, and 0.41 g/100 g ash (dry basis).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results of the gelatin showed clear band pattern for collagen subunits,β- and α-chains. The gelatin contained 18.85% imino acids, 28.62% hydrophobic amino acids, and 19.68% essential amino acids, which is slightly lower than porcine skin gelatin (PSG). The gelatin exhibited thermo-reversible properties, with gel strength of 192.50 ± 11.47 g, rupture distance of 10.17 ± 0.20 mm, gelling temperature of 4.98°, and melting temperature of 18.04°, 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 (EAI) of the gelatin diminish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from 10 to 40 mg/mL (p < .05), whereas the emulsifying stability index (ESI)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 .05). Higher concentrations (30 and 40 mg/mL)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gelatin’s foam expansion (FE) and foam stability (FS) (p < .05). Water absorption ability and oil absorption ability of the gelatin were 7.1 g water/g gelatin and 9.8 g oil/g gelatin,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gelatin with goo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could potentially be used as a novel ingredient in food emulsion systems.

Abbreviations: CGSS,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skin; CSG,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skin gelatin; PSG, porcine skin gelatin; EAI, emulsion activity index; ESI, emulsion stability index; FE, foam expansion; FS, foam stability; WAC,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 OAC, oil absorpt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56.
大鲵虹彩病毒β-丙内酯灭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β-丙内酯(β-propiolactone,BPL)灭活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的最适条件,研究了BPL对GSIV的灭活方法。采用终浓度分别为0.025%、0.05%、0.1%、0.2%的BPL灭活细胞培养的GSIV,4℃条件下分别灭活24 h、48 h、72 h、96 h,通过细菌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核酸PCR扩增以及鱼体感染试验进行灭活病毒的安全性检验,确定最适灭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GSIV经终浓度为0.1%的BPL 4℃灭活处理72 h后可完全灭活病毒,灭活病毒无细菌污染,接种对GSIV敏感的鲤上皮瘤细胞系(EPC)细胞无细胞病变效应(CPE)出现,病毒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特异性引物PCR反应未扩增出靶基因产物,灭活病毒对健康大鲵的感染试验未出现疾病症状。灭活效果检测结果表明,与未灭活GSIV相比较,最适灭活条件下的GSIV结构蛋白与抗原性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显示BPL可用来灭活GSIV,本研究确立了BPL灭活GSIV的最适条件,为大鲵虹彩病毒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7.
大鲵肉酶解产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鲵肉为原料,利用Aspergillus sp.酸性蛋白酶进行酶解,研究其最佳的酶解条件以及酶解产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大鲵肉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spergillus sp.酸性蛋白酶加酶量为0.4%(质量比)及底物浓度为0.1g/mL时,酶解时间5.5h,pH 2.0,温度45℃。时间飞行质谱表明酶解产物的分子量小于2 000,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为2%,Folin-酚试剂法测蛋白含量为93%。大鲵酶解产物清除羟基自由基(.OH)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随浓度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58.
人工养殖大鲵病原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洪雅人工养殖的患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肝、肾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S100814),以腹腔注射、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大鲵的病原菌.该分离株生理生化特性与荧光假单胞菌一致,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TSA平板上生长呈边缘整齐、半透明的圆形灰白色菌落.接触酶、精氨酸双水解酶、...  相似文献   
59.
大鲵虹彩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包涵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电镜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纯化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虹彩病毒粒子、感染病毒的EPC细胞以及确诊感染病毒的病鲵组织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大鲵虹彩病毒负染后电镜下显示球形结构,具囊膜,直径约150 nm;感染EPC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呈典型的正二十面体结构,由核衣壳和核心构成,核衣壳呈正六边形,对角直径为(150±5)nm(N=30),核衣壳厚度约5 nm,核心直径为(98±18)nm(N=27)。在病鲵病变的肺和肾组织中发现存在大量聚集或分散的病毒颗粒,其形态特征和感染EPC细胞超薄切片观察的结果一致。免疫荧光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红色荧光信号,且呈斑块状分布,大小不等。综合大鲵虹彩病毒初步的形态发生和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认为病毒感染细胞后在不同的发生时期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毒包涵体。  相似文献   
60.
大鲵水霉病病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鲵水霉病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对养殖大鲵水霉病病原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病原是通过破坏皮肤,感染皮下肌肉,成长为具有一定长度,呈分支多而纤细的灰白色水霉菌菌丝,其生长发育分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外菌丝主要靠出芽生殖形成新菌丝,也可形成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新菌丝;有性繁殖是在菌丝上分别形成藏卵器和雄器,受精后由孢子囊内孢子成长为新菌丝.同时还初步探讨了大鲵水霉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