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2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林业   189篇
农学   247篇
基础科学   111篇
  526篇
综合类   2825篇
农作物   145篇
水产渔业   131篇
畜牧兽医   1185篇
园艺   146篇
植物保护   18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及其互作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采用体外产气量法 ,以球磨与未球磨玉米秸细胞壁为底物 ,对瘤胃微生物不同区系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和发酵特征进行了研究。用化学试剂和抗生素来分离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 ,并设计下列微生物区系 :全瘤胃液 (WRF)、细菌 (B)、原虫 (P)、真菌 (F)、细菌 +原虫 (B +P)、细菌 +真菌 (B +F)、原虫 +真菌 (P +F)和负对照(CON)。结果表明 ,细胞壁经球磨后可以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的产气量和降解率 (P <0 .0 1) ,但不改变发酵类型 ;不同微生物区系的产气量和降解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1) ,WRF的产气量和降解率最高 ,其次是混合培养(B +P、P +F、B +F) ,而单培养 (B、P、F)的最低 (P <0 .0 1)。结果说明植物细胞壁在瘤胃内的降解是在细菌、原虫和真菌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 ,对植物细胞壁的降解程度可能不是某一种或二种微生物所能及第的。B +P的产气量和降解率仅次于WRF ,表明瘤胃细菌和原虫在降解植物细胞壁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 ,对细胞壁降解的贡献率较大。另外 ,随着产气量和降解率的提高 ,发酵液的pH值降低、总VFA、氨态氮和甲烷气体的含量升高 ,进一步证明植物细胞壁的发酵程度提高了。  相似文献   
992.
在新型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三亚甲基碳酸酯(PLA-PTMC)中加入含量约为30%的兽药恩诺沙星,于家兔体内、体外观察其降解和释药特性.结果发现,第10周时体外药物释放率约为80%,110 d时体外材料降解率约为48%;体内第6周时材料开始破碎,第10周时破碎完全.因此,PLA-PTMC是一种降解性、释药性及生物相容性均良好的外科用可降解材料.  相似文献   
993.
毒死蜱在环境中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规定研究了毒死蜱在环境中降解的特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壤土、粘土和砂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3.9、12.6和9.8 d;在pH值4.0、7.0和10.0的水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22.4、18.9和0.6d;在pH值4.0、7.0和10.0的水中光降解的半衰期分别为12.8、10.7和0.5 d.毒死蜱在环境中属于易降解的农药.  相似文献   
994.
本试验采集了西北地区8种耐旱植物(柠条、油蒿、桑叶、苦马豆、千屈菜、香豆子、元宝枫叶、无芒雀麦),选用4头体重相近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瘤胃瘘管公牛进行试验,探究8种植物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特性。结果:常规营养成分:CP含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无芒雀麦、千屈菜、油蒿、元宝枫叶、柠条、香豆子、桑叶、苦马豆(P<0.05);元宝枫叶与油蒿NDF、 ADF含量相近(P>0.05),其他植物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瘤胃降解特性:桑叶与苦马豆的DM降解效果显著高于其他6种植物(P<0.05),无芒雀麦48 h的 DM降解率仅29.56%,显著低于其他植物(P<0.05),油蒿、千屈菜、元宝枫叶48 h时DM降解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CP的ED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无芒雀麦、元宝枫叶、千屈菜、油蒿、柠条、香豆子、桑叶、苦马豆(P<0.05);NDF的ED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无芒雀麦、元宝枫叶、油蒿、千屈菜、柠条、香豆子、苦马豆、桑叶(P<0.05),ADF的ED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无芒雀麦、元宝枫叶、油蒿、千屈菜、苦马豆、香豆子、柠条、桑叶,其中柠条、苦马豆、香豆子和油蒿、元宝枫叶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5.
从高温稻草堆肥中分离到一株能降解纤维素的高温放线菌CN9,经初步鉴定该菌株属Streptomyces sp.,进一步对其产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CMCase的最佳碳源为麸皮,最佳氮源为大豆粉,最佳金属离子为Ca2+,最适培养条件为45℃、250 r·min-1、培养5 d.以麸皮、大豆粉、Ca2+及摇床温度4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麸皮10 g·L-1、大豆粉4 g·L-1、Ca2+0.4 g·L-1及摇床温度45℃为产CMCase最佳条件,此条件下CMCase活力为11.52 U·g-1.  相似文献   
996.
随着转基因技术发展和应用,转基因外源基因表达蛋白在环境中富集和降解情况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外源蛋白在环境中的检测和监测成为转基因研究和监管的一个方向。本研究利用模拟自然降解和蛋白酶K两种 方式,处理转基因大豆种子(5% GTS 40-3-2),采用Western blot、双抗夹心快速检测试纸条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等手段检测CP4-EPSPS蛋白降解情况,结果发现在模拟自然降解条件下,CP4-EPSPS蛋白呈现逐渐被降 解的趋势,且在17周被彻底降解;蛋白酶K处理大豆匀浆情况下,9小时CP4-EPSPS蛋白被快速降解。该研究探索 了CP4-EPSPS蛋白在自然环境下的降解规律,为今后寻求一种快速、安全、有效降解转基因CP4-EPSPS蛋白研究提 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研究果园土壤有机碳库及生化性质对小麦秸秆还田配施不同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响应特点。  方法  以豫北碱性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以不添加麦秸及纤维素降解菌为对照(CK),研究仅添加麦秸(S)及麦秸分别配施尼氏芽孢杆菌(Bacillus nealsonii,S + B)、科恩氏菌(Cohnella,S + C)、灿烂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lautus,S + P)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酶活性、速效养分含量及盐碱性的影响。  结果  培养100 d内有机碳矿化速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与一级动力学模型高度拟合。麦秸配施纤维素降解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计矿化量及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均高于S处理。S + B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比S处理提高10.14%、35.53%、26.27%和24.34%。麦秸配施纤维素降解菌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其中S + B处理的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及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S处理。与仅添加麦秸相比,麦秸配施纤维素降解菌显著增加土壤速效氮、磷、钾及可交换性镁含量,降低可交换钙含量和pH值。土壤速效氮、磷及微生物量碳是影响有机碳矿化的主要因素。  结论  麦秸配施纤维素降解菌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库活度及含量,改善土壤生化性质,以尼氏芽孢杆菌的促进作用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98.
治理环境污染的绿色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污染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植物修复技术的出现及逐步完善,为人类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萃取、植物固定、植物降解、植物促进、根滤作用和利用植物去除大气污染物等类型。成本低廉、环境友好是该技术的优势,但修复周期长、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水平也限制了其应用。已知的大多数超富集植物生长缓慢、生物量小,是制约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的瓶颈。为进一步提高植物修复技术的效率,未来研究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向: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在超累积植物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农事操作对植物修复技术的辅助作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在污染物吸收、转移和降解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以及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修复措施的综合利用,同时开展大规模的田间验证试验,将植物修复与景观建设、生物质能利用以及观赏植物种苗生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999.
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生防真菌。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地理来源的42株粉红螺旋聚孢霉菌株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的寄生能力,以及菌株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同时测定了不同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作用以及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粉红螺旋聚孢霉菌株对核盘菌菌核均有一定的寄生能力,45.2%的菌株寄生能力达到4级,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其寄生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粉红螺旋聚孢霉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抑制率最高可达78.4%;HN-56、STG-21-1、GS6-1等菌株对离体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效达到75%以上,显示出良好的生防潜力。本研究为丰富植物真菌病害生防资源和高效粉红螺旋聚孢霉生防制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玉米茎腐病菌致病因子对玉米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茎腐病菌(Fusariumgramimearum和Pythumaphanidermatum)在玉米活体内和活体外均能产生一系列具有明显致病作用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分离出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进行致病性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壁降解酶能降解玉米根细胞壁,毒素能损伤玉米胚根细胞膜及亚细胞器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