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4篇
  9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91.
氰戊菊酯残留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测定了氰戊菊酯残留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结果发现,氰戊菊酯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的毒力比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高10倍以上,因此可以肯定田间施用氰戊菊酯后,可以直接(喷雾)或间接(残留)杀死部分菜蛾绒茧蜂成虫。小菜蛾2龄幼虫LC_(50)剂量的氰戊菊酯残留显著降低了雌蜂的产卵量和供试小菜蛾幼虫的被寄生率,在氰戊菊酯残留存在的情况下,雌蜂的死亡率高于雄蜂,蜂子代存活率及性比显著低于对照。氰戊菊酯残留对菜蛾绒茧蜂的搜索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雌蜂在叶片上停留的时间及用于搜索的时间均高于对照,表明残留对菜蛾绒茧蜂雌蜂的搜寻有刺激作用,但产卵寄生的发生次数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文中对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2.
为检测氰戊菊酯对菲律宾蛤仔染毒培育25 d后消化腺细胞DNA的损伤情况,将菲律宾蛤仔分为6组进行不同剂量染毒,采用彗星实验技术进行DNA损伤分析,并通过Comet Score 1.5分析软件对拖尾率、尾长、彗尾DNA相对含量、尾矩、Olive矩等DNA损伤指标进行统计。在对各指标分别建立一元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又通过SPSS软件进行判定分析,筛选影响作用更大的检测指标,建立了多参数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菲律宾蛤仔各染毒组消化腺细胞DNA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各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受损细胞极少,拖尾率仅为8.06%±1.94%,彗尾DNA相对含量、尾矩和Olive矩都接近0,0.067 5~1.080 0 mg/L染毒实验组各指标值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各检测指标与染毒浓度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染毒浓度递增,各检测指标都呈规律性地增长趋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多项式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方程均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可以有效地推断氰戊菊酯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  相似文献   
193.
氰戊菊酯作为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可用于防治棉花、蔬菜、果树、茶树、粮食上的害虫,在农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笔者简要介绍了氰戊菊酯的性质、剂型及防治对象,概述了氰戊菊酯防治各种害虫时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4.
氰戊菊酯对鲫鱼肝胰脏和鳃组织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氰戊菊酯对鲫鱼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氰戊菊酯(5、10、20、40μg/L)分别处理鲫鱼4、8、12、16d后,对肝胰脏、鳃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氰戊菊酯能激活鲫鱼肝胰脏和鳃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但随着氰戊菊酯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SOD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肝胰脏和鳃中AKP和ACP酶活性均随氰戊菊酯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在染毒后4d,肝胰脏AKP酶活性随着氯戊菊酯浓度升高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肝胰脏ACP酶活性在染毒后12d和16d,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鳃组织ACP活性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部分没有显著差异。氰戊菊酯对鲫鱼肝胰脏GSTs活性产生较强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鲫鱼肝胰脏和鳃中的SOD、AKP,肝胰脏中ACP、GSTs活性均可以用作其组织细胞受农药胁迫的生物标志物,鲫鱼可作为一种淡水水体污染的监测生物。  相似文献   
195.
作者前期对氰戊菊酯经Tn细胞代谢后结构变化的研究表明,氰戊菊酯的苯氧基被羟基所取代,α-氰基被氢基取代.为了验证氰戊菊酯经Tn代谢后毒性是否发生了改变,作者利用点滴法测定了氰戊菊酯及其经P450s修饰后的代谢产物对果蝇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氰戊菊酯对果蝇的半数致死量(LC50)为14.062 μg·mL-1,而最大浓度的代谢产物处理果蝇未见其毒性.研究表明氰戊菊酯在体内经P450s代谢后的产物失去了对昆虫细胞的毒害作用,这一作用也可能是昆虫抗性产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6.
氰戊菊酯对鲫鱼血液抗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浓度的氰戊菊酯处理鲫鱼,研究鲫鱼血液中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氰戊菊酯能激活鲫鱼血清中的SOD和CAT的活性,但随着氰戊菊酯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SOD、CAT 2种酶活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10、20、40 μg/L浓度组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氰戊菊酯能引起鲫鱼血液脂质过氧化损伤,血液中SOD活性值的早期变化可作为氰戊菊酯对鲫鱼氧化毒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7.
氰戊菊酯有4种光学异构体,目前不是每种异构体都有对应的中文名,造成对检测结果的理解存在歧义,给残留分析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对相关文献及现行规范性文件的分析探讨,提出对农药残留检测中氰戊菊酯及其异构体名称表述形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8.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氰戊菊酯及莠去津单独或与铜共存时在果园土壤中的交互吸附特性,分别测定其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K_(oc),给出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氰戊菊酯添加铜前后在土壤中的吸附均可采用Freundlich经验方程较好地描述,Cu~(2+)的存在使氰戊菊酯的吸附量大大增加;莠去津与Cu~(2+)共存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经验方程,Cu~(2+)降低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吸附.比较两种农药的K_(oc)可以发现,氰戊菊酯的吸附常数K_d值远远大于莠去津,这和有机物的水溶性及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_(ow)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99.
基于农药小分子人工抗原设计合成的基本原则,以氰戊菊酯的特征菊酸部分——氰戊菊酸作为半抗原,与载体蛋白BSA偶联合成了氰戊菊酯免疫特异性人工结合抗原,并对抗原合成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抗原合成反应温度以室温为宜,偶联时缓冲液的最佳pH值为8.0;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扫描,合成抗原的紫外图谱相对于半抗原和载体蛋白均发生了偏移,表明偶联成功;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合成产物蛋白条带明显在载体蛋白条带之后,即合成产物的分子量大于相应的载体蛋白分子量,从而判定偶联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0.
研究了20%敌畏·氰戊乳油在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标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桃生长的不同时期,应用20%敌畏·氰戊乳油以施药剂量200mg/L进行消解动态试验,敌敌畏的消解半衰期为1.0~1.3d,氰戊菊酯的消解半衰期为4.1~4.6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按推荐剂量(100mg/L)和高剂量(200mg/L)使用2次和3次,在桃收获前7d或14d,敌敌畏残留量为未检出(<0.01mg/kg)~0.023mg/kg,氰戊菊酯残留量为0.010~0.066mg/kg。综合多方面因素,建议20%敌畏·氰戊乳油在桃上按推荐剂量(100mg/L)喷雾使用,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不小于7d,MRL推荐值为敌敌畏0.2mg/kg,氰戊菊酯为0.2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