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6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Ⅰ(RIG-Ⅰ) is a key innate immune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 that triggers type Ⅰ interferon, cytokine and chemotactic factor expression upon detection of intracellular double-strand RNA of viral origi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ng of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 Researches on the mammal show that RIG-Ⅰ takes part in the inhibition of AIV, NDV,and so on. RIG-Ⅰ is absent in chickens and duck RIG-Ⅰ can initiate an antiviral IFN response in chicken cell line. This review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mechanism of RIG-Ⅰ activation with an expanded discussion on the potentials of improving avian antiviral ability and enhancing basis researches of avian innate immunity.  相似文献   
72.
选用黄芪等10种天然药物,将264只8日龄蛋用雏鸡分为11组,每组24只,10个试验组,每组饲料添加1种天然植物,在鸡3,5,7和10周龄检测T淋巴细胞E花环(ERFC)形成率,B淋巴细胞花环(EAC)形成率,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率,结果证明所选用的药物程度不同地增强了鸡的免疫功能。从中筛选出黄芪等7种免疫增效作用较强的药物。  相似文献   
73.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metformin)处理对鸡巨噬细胞HD11天然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virus,ALV)复制水平的影响。用2mmol/L二甲双胍处理鸡巨噬细胞HD11,处理48h后收集细胞,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天然免疫基因和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表达。另外,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J subgroup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MOI=5)接种于细胞板中,病毒感染细胞24 h后进行二甲双胍处理, 48 h后收集HD11细胞和上清分别进行RT-qPCR检测和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结果表明,二甲双胍显著上调HD11细胞天然免疫相关基因TLR3(P<0.01)、IFIH1(P<0.01)、IRF7(P<0.01)、STAT1(P<0.05)、IFN-α(P<0.01)、IFN-β(P<0.01)表达水平,并激活了鸡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表达,抑制ALV-J复制水平。综上,二甲双胍可激活鸡巨噬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从而提高鸡抗禽白血病病毒的能力。本研究在体外实验中验证二甲双胍具有抑制ALV增殖的作用,对家禽业的疾病防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4.
为探究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对鸡脾脏巨噬细胞天然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从鸡脾脏组织中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培养至24 h、72 h、120 h单核细胞的分化过程;通过PCR扩增ALV-J特异性引物H5/H7,验证脾脏巨噬细胞对ALV-J的易感情况;同时,通过qPCR验证感染ALV-J后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中炎性因子、干扰素及肿瘤抑制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单核细胞分化至第120 h形成形态正常的巨噬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鸡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蛋白发现,84.9%的细胞为KUL01阳性细胞;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对ALV-J易感,并且ALV-J可整合进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基因组中;对感染ALV-J的鸡脾脏巨噬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发现ALV-J感染导致鸡脾脏巨噬细胞形态逐渐萎缩直至死亡;ALV-J感染6 h、12 h、24 h及48 h可诱导鸡原代脾脏巨噬细胞炎性因子(IL-1β、IL-6)的表达显著上调,在ALV-J感染24 h、48 h诱导肿瘤抑制因子(TNF-α)的表达显著上调(...  相似文献   
75.
植物天然免疫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定植在充满各种病原菌的环境中却能健康生长,显示其拥有一套免疫系统以应对病原物的侵染。最近,人们发现植物免疫系统至少包括2个层次:第一层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激发的免疫性(PTI),即植物通过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原菌的PAMPs进行分子识别,从而启动植物的防卫反应;第二层为病原菌效应子激发的免疫性(ETI),即有些毒性强的病原菌通过产生效应子(effectors)来抑制PTI,从而突破植物的第一道防线,而植物又进化出新的分子受体(例如R基因编码的NBS-LRR蛋白质)以侦察病原菌效应子并启动第二道防卫反应。数亿年来,病原菌的侵染和植物的防卫交替进行,促进了病原菌和植物基因组的共进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黄单胞杆菌TAL effectors和寄主植物DNA 的相互识别中,利用了精准的分子密码。TAL effector类蛋白识别植物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识别模式是2个氨基酸识别一个核苷酸。通过这种识别,TAL effector操控植物靶基因的表达,引起寄主植物的感病或抗病反应。上述抗病分子机理研究的突破,将对植物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6.
《畜牧与兽医》2017,(6):144-152
为探讨两株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新城疫病毒La Sota毒株(La Sota参考毒株AV1615;La Sota突变株P2M1)引起的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差异,将两个毒株分别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DF-1),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LR3、TLR7、MDA5等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ELISA及免疫荧光检测细胞核转录因子IRF3的含量及其磷酸化水平;蛋白芯片检测40种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并用ELISA验证部分与炎症、抗病毒等相关的细胞因子在细胞上清中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La Sota参考毒株AV1615感染细胞后,诱导产生的TLR3、TLR7、MDA5的mRNA及蛋白含量显著高于La Sota突变株P2M1(P0.05)。La Sota感染细胞后12 h,IRF3及其磷酸化水平、细胞上清中大部分细胞因子(31/40)的表达高于P2M1感染组。结果说明,两株La Sota毒株在诱导DF-1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是La Sota P2M1在鸡胚中更容易增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7.
髓样分化蛋白-2(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2,MD-2)是一种分子量为20~30 kD的分泌蛋白,它结合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胞外区,能与TLR4组成复合体(MD-2/TLR4),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识别及其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MD-2也是目前炎症、感染、免疫等病理过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MD-2基因结构、基因表达及MD-2与机体天然免疫等方面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阐释MD-2的基因与天然免疫的关系,为揭示MD-2基因的功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8.
[目的]为探讨复方中草药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及天然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04只科宝肉鸡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A组)、基础饲粮+抗生素(B组,0.48 g/kg氟苯尼考,1~42 d)、基础饲粮+100 mL/kg复方中药制剂提取物(C组,14~42 d)、基础饲粮+100 ...  相似文献   
79.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家族成员,是近年来引起新生仔猪水样腹泻致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威胁。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促进I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抑制病毒的增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EDV能够通过其编码蛋白对宿主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进行调节,成功逃避免疫识别或拮抗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为自身的快速复制和增殖创造条件。本文结合目前关于PED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PEDV编码的各种蛋白在感染过程中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旨在为进一步认识PEDV乃至其他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也为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靶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0.
【目的】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SP)是一类重要且分布广泛的蛋白水解酶,行使着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参与消化作用、血液凝结、胚胎发育和免疫应答过程等,但在甲壳动物中少见初步报道。对虾的养殖持续面临着病害的困扰,深入开展对虾免疫防御机制研究,将会为寻找抗病新思路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一个新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丝氨酸蛋白酶同源物(Serine protease homologs, SPHs)基因(Lv-SPH)的全长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其序列特点,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探讨了其组织分布特征和应答病毒感染的表达变化模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全长1 249 bp,ORF区长1 005 bp,5’-UTR为156 bp,3’-UTR为88 bp,ORF区编码334个氨基酸,氨基端的16个氨基酸为预测的信号肽序列。在线分析软件SMART分析显示Lv-SPH蛋白含有一个Clip结构域和一个高度保守的SP结构域(Tryp-SPc),后者具有三分子活性催化位点,前两个是组氨酸和天冬氨酸,第三位为甘氨酸。该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各种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在肝胰腺、心脏和肠道中广泛表达,而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注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后24h时,Lv-SP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病毒感染后48h达到最高,约为对照组的3倍。【结论】Lv-SPH基因具备典型的SPH家族成员特征,具有一定的组织表达特异性,WSSV可以显著诱导该基因的上调表达,表明它可能参与了WSSV引发的凡纳滨对虾免疫应答过程。【意义】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对虾天然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在对虾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