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06篇
  免费   1312篇
  国内免费   2854篇
林业   2252篇
农学   3177篇
基础科学   4832篇
  2664篇
综合类   21517篇
农作物   1845篇
水产渔业   1809篇
畜牧兽医   18526篇
园艺   3143篇
植物保护   2707篇
  2024年   475篇
  2023年   1642篇
  2022年   1576篇
  2021年   1729篇
  2020年   1671篇
  2019年   1948篇
  2018年   872篇
  2017年   1621篇
  2016年   1949篇
  2015年   1999篇
  2014年   3331篇
  2013年   3133篇
  2012年   3795篇
  2011年   3881篇
  2010年   3603篇
  2009年   3743篇
  2008年   3848篇
  2007年   3297篇
  2006年   3024篇
  2005年   2788篇
  2004年   1948篇
  2003年   1929篇
  2002年   1251篇
  2001年   1130篇
  2000年   818篇
  1999年   585篇
  1998年   622篇
  1997年   638篇
  1996年   516篇
  1995年   553篇
  1994年   471篇
  1993年   445篇
  1992年   407篇
  1991年   430篇
  1990年   361篇
  1989年   278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畜禽业》2017,(8)
兽药残留是影响当今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的桎梏,不仅给动物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安全,制约和影响着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兽药残留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特克斯县兽医站监测中心每年要承担6500多份动物样品检测和送检工作,做好动物实验样品的完好及机密性,对检测样品的接收、标识、流转、贮存、处置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检测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的重要措施,是落实以检促防,有效防治动物疫病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93.
秸秆堆肥降解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然而这些秸秆并没有被合理应用,甚至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利用微生物对秸秆进行堆肥降解是秸秆科学再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具有无污染、成本低、条件温和、改善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等特点。堆肥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和酶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堆肥的效率,对秸秆堆肥降解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及堆肥条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提高秸秆堆肥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在蔬菜产业中,蔬菜种子是基本生产资料,也是蔬菜增产增收的关键因素。优质的蔬菜种子可有效促进蔬菜增产增收。随着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种子需求量逐渐增加。为促进蔬菜生产高产、稳产和优质,满足消费者对蔬菜品质的高要求,需结合蔬菜种子保质期和质量纠纷,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蔬菜种子质量,并用适宜的技术检测蔬菜种子质量。本文以蔬菜种子保质期和质量纠纷作为切入点,提出了提高蔬菜种子质量的有效措施,探讨了蔬菜种子质量检测常用技术;以利于控制蔬菜种子质量,确保蔬菜生产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995.
996.
牦牛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的传染病,是牧区牦牛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发病快、传染快,对养牛业的影响较大。经调查,甘南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平均发病率达6.87%,病死率达28.70%。由于受当地高寒阴湿的地理状况影响,发病率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光声光谱和TCA迁移学习的稻种活力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子活力是决定水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水稻种子活力的近红外和高光谱等无损检测方法易受种子表皮颜色影响,且所建模型难以适应新品种。该研究提出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稻种活力无损检测方法并结合迁移学习进行新品种稻种活力检测。首先,对Y两优、龙粳、南粳、宁粳、武运粳、新两优等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典型6种水稻品种,进行高温高湿人工老化处理,得到0~7 d老化时间的水稻种子;再通过调制频率获得8种不同深度的光声光谱信息,用主成分分析、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对光谱降维得到特征光谱后,对Y两优、龙粳、南粳、宁粳、武运粳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tural Network,CNN)的稻种活力预测模型,并选择最优调制频率;最后,通过迁移学习将建立的模型迁移到新两优稻种进行活力预测。结果表明,光声光谱最佳扫描频率为300 Hz,CNN预测模型精度较高,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优于0.990 9、低于0.967 5;且经过迁移学习,仅需通过对源域数据的训练,即可直接对新品种稻种的活力进行精确预测;通过TCA迁移学习后,新两优稻种活力预测的相关系数从0.718 5提高到0.990 3。研究表明,采用光声光谱深度扫描技术对不同种类稻种的活力进行高精度检测是可行的,且经过迁移学习,仅需80粒新品种稻种信息即可实现稻种活力的精确预测。  相似文献   
998.
杨惠宇  赵莹  潘发林 《河北渔业》2020,(8):52-55,62
综述了黄曲霉毒素B_1的毒理效应及其危害,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检测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得出结论:免疫学检测法为半定量、定性检测方法,多应用于初筛或者批量检测中,准确性稍差;理化检测方法为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准确性较高,且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为国标的检测方法之一;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检测方法虽然能够达到检测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最后对检测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基于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物量、产量、各部位吸氮量及收获期土壤0―100 cm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厩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和M1NPK)、高量厩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和M2NPK)9个处理。厩肥为猪厩肥,1992年后大豆季不施猪厩肥,仅在玉米季相关处理中施用。39年后,调查分析了大豆生物量、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大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结果】高量、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总吸氮量及各部位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不施肥处理,其中,M1NPK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和总吸氮量最高,分别为9107、2979和314.2 k g/h 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6.1%~133.6%、23.9%~232.5%和11.7%~359.4%。施肥提高了大豆氮收获指数,但氮素生理效率降低。NPK和M1NPK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均为63.5%,而氮素生理效率较CK分别降低了30.6%和28.1%。大豆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播前相比,大豆收获期单施氮肥处理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NPK处理变化不显著,M1、M1N和M1NPK处理显著降低。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远低于高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较播前平均降低了79.2%。所有处理中,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以M1NPK处理最低,比其他处理平均降低了58.2%。【结论】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季低量厩肥(13.5 t/hm^2)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时,大豆季仅施氮磷钾化肥既可提高大豆生物量、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同时还可降低大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环境风险,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对秋季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的多花黑麦草进行周期刈割,研究刈割次数对江苏沿海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多花黑麦草的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刈割次数来看,大棚种植多花黑麦草以刈割5次产量最高,达85 614.45 kg/hm~2,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粗蛋白含量下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从刈割时间来看,大棚种植的多花黑麦草鲜草产量在3月份左右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