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6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45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囊尾蚴虫体在牛体内分布不均,以运动性强的肌肉寄生最多,一般虫体6个月后钙化,是牛屠宰检疫中的必检项目。由于该病在当地检出率极低,常使检疫人员产生忽视心理。2003年4月24日笔者剖检一头牛的咬肌时,发现无包液钙化囊尾蚴虫体2个,立即将该头牛剔出流水线,进行认真剖检。结果在颈肌发现有浑浊包液虫体1个,右深腰肌检出有浑浊包液虫体1个,心肌外表视检发现钙化无包液虫体2个,呈扁平状附贴于心脏外壁,剖检心肌发现无包液钙化虫体3个,其他部位如膈肌、腹肌、肩胛肌等未发现虫体。随即将牛肉尸及其副产品隔离封存,并采集有包液虫体2个、无包…  相似文献   
12.
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对猪囊尾蚴作用形态学比较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了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对猪体内及体外培养的不同发育阶段囊尾蚴作用的形态学效果.结果表明奥芬达唑具有显著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且对未成熟期猪囊尾蚴的杀灭作用优于成熟期.提示奥芬达唑可能成为抗未成熟期猪囊尾蚴及治疗脑囊虫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绦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中种类很多,猪、狗、牛、马、羊、猫、狼、狐、猴和人均能感染致病。特别是北方地区猪、人患病较多。近年来患病猪肉有从北方运来的,人如果吃了这种患有绦虫囊尾蚴寄生的猪肉,人就会感染这种可怕的绦虫病。所以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绦虫病是一种很早被发现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礼·天官》中就有“疱人:辨腥臊膻香(臭)之不可食者。豕(猪)盲而交睫,腥(星)”的记载。其中“腥”按《说文解字》注释为“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从肉似星星亦声”。这是猪患绦虫囊尾蚴的…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在阿苯达唑作用下猪体内囊尾蚴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丙酮酸激酶(PK)、延胡索酸还原酶(FR)、异柠檬酸脱氢酶(ICD)、苹果酸脱氢酶(M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阿苯达唑可显著改变未成熟期及成熟期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提示,阿苯达唑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干扰虫体能量代谢,阻断能量的产生导致虫体死亡的。  相似文献   
15.
CpG ODN增强猪囊尾蚴病疫苗免疫反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依据CpG基序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人工设计合成了硫代修饰的多种CpG ODN序列,通过兔、小鼠和猪体进行了与铝胶、206佐剂和蜂胶佐剂的配伍和比较试验,用ELISA法测定加单一佐剂或联合佐剂组疫苗诱导的抗猪囊尾蚴病的抗体含量(IgG或IgG2a)和效价,用MT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法测定刺激指数,进一步证实了CpG基序的种类、数量和空间结构以及与其他佐剂联合对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CpG基序以1个TpC的5’端开始,紧接着3个GTCGTT基序,基序与基序之间由TpT或T分隔,在兔、小鼠和猪都能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了民和县采取“科普宣传、重点人群驱虫、改厕改圈”等综合防制措施,对全县猪囊尾蚴病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采用走访农户和屠宰户、临床检查、检疫检验、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民和县浅、川、脑不同地区猪囊尾蚴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该地区猪囊尾蚴病的感染率显著下降(0.05%),与2010年的0.11%相比感染率继续下降;2综合防治效果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3采取的综合防制措施科学、有效,宜推广。  相似文献   
17.
1囊尾蚴病 本病是由寄生人小肠内的无钩绦虫(牛带吻绦虫、肥胖带吻绦虫)的幼虫--牛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舌肌、咬肌、肋肌内而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囊尾蚴寄生牛的肌肉中,使牛肉不能当鲜肉卖,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本病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20,(2):369-374
为研究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效果,将30只患豆状囊尾蚴的病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和淀粉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从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白细胞分类变化、病理学宏观、微观和超微结构检查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证明2种药物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主要有3点不同:一是阿苯达唑可使豆状囊尾蚴头节的齿钩破坏,吸盘闭锁,并发生凝固性坏死和钙化,囊液充分吸收;而吡喹酮主要引起头节和原始体节起泡、破溃和崩解,皮层破坏,平滑肌收缩,吸盘口闭合,死亡的虫体呈扭曲状,囊液吸收不充分。二是阿苯达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反应较慢;吡喹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三是阿苯达唑治疗组的增长速度比吡喹酮治疗组的快,差异显著,而2治疗组的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的快,差异非常显著。总之,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以前者更好。  相似文献   
19.
膜联蛋白是一类有效的内源性调节蛋白,在Ca2+存在的条件下与膜磷脂结合,参与细胞活动的多种功能,其与肿瘤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等密切相关。作为膜联蛋白家族成员Annexin B1具有独特的氨基酸残基结构,与不同种属的寄生虫入侵特异性宿主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阐述了膜联蛋白的种类及膜联蛋白B1在猪囊尾蚴感染宿主机体过程中免疫逃避的作用,旨在探索其猪囊尾蚴感染的免疫逃避机制。深入对膜联蛋白B1和囊尾蚴之间相互关系的进一步了解,以及膜联蛋白B1在寄生虫免疫中更深入的研究,对寄生虫免疫逃避的生物学意义和寄生虫病诊断治疗提供了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杨晶  王满生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8):123-128
[目的]为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近十年来期刊论文的发表状况,进而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决策参考。[方法]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期刊总库为统计源,精确检索了研究所科技人员在2008-2017年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并从论文发文量、文章主题、研究层次、学科分布、基金支持、发表期刊和关键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数据表明,近十年研究所科技人员共发表中文类学术论文584篇,这些论文的发表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经费的资助。此外,统计分析还发现,研究所科技人员在《中国麻业科学》等专业科技期刊上发表了大量与苎麻、红麻和亚麻等麻类作物紧密关联的自然科学类论文,且研究内容涉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品种选育、饲料化利用等诸多方面。[结论] 从整体上来看,虽然论文的发表数量可观,但缺乏高质量论文(如CSCD收录论文),这说明研究所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潜力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