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53篇
  免费   753篇
  国内免费   1194篇
林业   787篇
农学   1209篇
基础科学   208篇
  810篇
综合类   9594篇
农作物   747篇
水产渔业   789篇
畜牧兽医   7020篇
园艺   856篇
植物保护   1280篇
  2024年   206篇
  2023年   682篇
  2022年   640篇
  2021年   732篇
  2020年   658篇
  2019年   833篇
  2018年   408篇
  2017年   625篇
  2016年   785篇
  2015年   748篇
  2014年   1004篇
  2013年   1001篇
  2012年   1491篇
  2011年   1520篇
  2010年   1378篇
  2009年   1482篇
  2008年   1650篇
  2007年   1317篇
  2006年   1076篇
  2005年   969篇
  2004年   695篇
  2003年   556篇
  2002年   440篇
  2001年   394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267篇
  1998年   218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67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1 简介 通常人们认为,一日多次投饵,并按不同比例分配日投饵量可以提高对虾的生长率,减轻水质恶化。因此,养虾者多采用一日多次投饵,一天投饵3次或更多次。然而很少有人进行试验证实这种投饵方式在对虾养殖中的优越性。 该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日投饵次数和每次投饵量对对虾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及在静水养殖池中溶解总无机氮(TIN)和总活性磷(TRP)的积累。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1:24h投饵期 将初始体重185.0±12.0mg的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0.5尾对虾/L放养在容积20L的玻璃纤维水池(表面积放养密度为150尾对虾/m2),给池水充…  相似文献   
992.
一株中华绒螯蟹病菌鉴定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了一株蟹源致病菌(HX-1)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tida。该菌对小鼠和河蟹致死率分别为100%(8/8)和87.5%(7/8)。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9×107/只。同时,该菌还具有凝集鸡、小鼠、牛、鲫、鲢、兔、家鸽的红细胞和粘附Hela细胞的能力。此外,在25℃培养条件下细菌产生的胞外产物(ECP)具有溶血性,但无酪蛋白酶活性;对河蟹有致病性,致死率为60%。  相似文献   
993.
《畜牧与兽医》2014,(10):82-85
乙酰甲喹在动物体内被代谢为多种代谢物,其中乙酰甲喹侧链乙酰基加氢还原代谢物(M1),脱一氧M1(M2)、脱二氧M1(M3)为乙酰甲喹主要代谢物。以乙酰甲喹为原料通过Na2S2O4或NaBH4还原合成了此3种代谢物,并用质谱及核磁对合成的代谢物结构进行鉴定,然后对3种代谢物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测定。根据质谱及核磁结果分析,化学合成的3种化合物结构与代谢物(M1、M2、M3)结构一致,表明正确合成了此3种代谢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代谢物M1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128和128μg/mL,与乙酰甲喹相比,抑菌活性明显下降;M2、M3对此3种细菌的抑菌效果不及M1。  相似文献   
994.
《畜牧与兽医》2014,(6):50-55
本试验以瘤胃体外发酵技术比较研究了不同物候期苜蓿的营养价值及体外消化率。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瘤胃液供体,称量1 g苜蓿样品于含有10 mL瘤胃液和90 mL培养基的发酵瓶内,39℃体外发酵96 h,分别于发酵24,48,72以及96 h冰浴终止发酵,测定产气量、甲烷产量、底物降解率、pH、VFA、氨态氮及菌体蛋白浓度。结果显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苜蓿的累计产气量、甲烷产量、底物降解率以及VFA均呈逐渐升高趋势,pH呈逐渐降低趋势,初花期和盛花期苜蓿NH3-N浓度以及现蕾期和初花期苜蓿MCP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现蕾期苜蓿NH3-N浓度和盛花期苜蓿MCP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不同物候期苜蓿对累计产气量、底物降解率、氨态氮和菌体蛋白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现蕾期苜蓿累计产气量、VFA浓度显著高于初花期(P<0.05),现蕾期苜蓿底物降解率、氨态氮和菌体蛋白浓度显著高于盛花期(P<0.05)。综合苜蓿营养指标以及体外发酵情况,以现蕾期苜蓿营养价值最佳。  相似文献   
995.
采用牛津杯法、琼脂板扩散法和比浊法,测定10种中药、2种方剂及复配制剂对3种致病菌及枯草芽孢杆菌J-4的体外抑菌效果,并测定中药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黄连、黄柏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强,MIC均为7.8 mg/mL;石菖蒲对沙门菌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16.53 mm,MIC为125 mg/mL;对痢疾杆菌,各单味中药抑制作用均较弱。太无神术散抑菌作用强于二妙丸,但均弱于复配制剂,对3种致病菌的MIC分别为3.9 mg/mL,7.8 mg/mL,7.8 mg/mL。黄连、生姜对J-4均表现为抑制作用,2%太无神术散对J-4增殖作用最明显,其他各药对J-4增殖作用因药物浓度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96.
将病毒的全基因组分成3个重叠的区段分别扩增出来,把这3个片段连接到载体中。以这3个片段为模板,通过融合PCR方法,获得JEV的全长cDNA。以cDNA为体外转录的模板,体外转录获得病毒mRNA,转染BHK-21细胞,拯救JEV病毒。通过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蛋白水平等几个方面对恢复病毒进行鉴定,并测定恢复病毒的生长曲线和LD50。结果显示,获得了全长cDNA,体外转录获得的病毒RNA转染BHK-21细胞后,二代恢复病毒可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均为阳性。空斑试验表明,拯救病毒与原病毒空斑表型类似;恢复病毒与亲本毒相比在BHK-21细胞上生长更快;恢复病毒的LD50与亲本毒类似。  相似文献   
997.
采用打孔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苦瓜提取物对4种临床常见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苦瓜提取物对4种菌株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显示,10 mg/mL的苦瓜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对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不显著;苦瓜提取物对4种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 mg/mL、2.5 mg/mL、5 mg/mL和10 mg/mL。结果提示,苦瓜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98.
研究了大口黑鲈不同组织中抗菌肽的提取及其粗提物对不同菌种的抑菌作用。以新鲜的大口黑鲈为试验材料,用5%乙酸作为提取液,对大口黑鲈粘液、皮肤、肝脏、脾、卵、鳃组织进行提取,并对粗提物进行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大口黑鲈粘液、皮肤和肝脏组织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抑菌作用,皮肤和肝脏组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肝脏组织抗菌肽提取物经SephadexG-25凝胶过滤层析柱分离后,其收集液对嗜水气单胞菌仍具有抑菌作用。大口黑鲈皮肤和肝脏组织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均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对黄连解毒散固体分散制剂进行药效学研究,采用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菌株考察黄连解毒散固体分散制剂的体外抑菌效果,以仔猪为实验动物考察其临床药效。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散固体分散制剂的体外抑菌效果是普通散剂的2倍,临床治疗效果比普通散剂提高了30%。黄连解毒散固体分散制剂显著提高了黄连解毒散对猪大肠杆菌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00.
为筛选与环丙沙星联用对猪源链球菌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的中药提取物,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30味中药醇提物、水提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30味中药醇提物、水提物与环丙沙星联用对猪源链球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初步追踪与环丙沙星联用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的中药萃取物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所选30味中药的水提物、醇提物对猪源链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佩兰、黄连、枳壳、郁金等中药醇提物、水提物对猪源链球菌(pf—ce)抑菌活性较强,苍术水提物等对猪源链球菌的抑菌作用较弱;佩兰醇提物与环丙沙星联用对猪源链球菌的协同抑菌作用最强;佩兰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氯仿萃取物与环丙沙星联用对猪源链球菌分别具有协同、相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