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2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药用部位是果壳,自<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材,已有2200多年使用历史.连翘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散淤消肿,主治风热感冒,痈肿疮疡,咽喉痛疼,丹毒斑疹等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原国家统计管理的40种基本中药材.商品分青翘,白露前采的未完全成熟青果,不开口,沸水稍煮或蒸后晒干者.  相似文献   
22.
23.
1要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药物正确诊断是选药的基础,盲目用药只能造成浪费或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例如,猪患丹毒时应首选青霉素治疗,患副伤寒时应首选氯霉素治疗,患血虫病时应首选贝尼尔治疗等;病毒、霉形体、原虫感染畜禽时用抗生素治疗则无效。因此,只有对不同的畜禽疾  相似文献   
24.
检查了106头屠宰猪的关节液,从25头分离到红斑丹毒丝菌,阳性率为23.6%。对全部分离菌进行了系统鉴定,包括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血清学反应、致病力、对抗菌剂的敏感性和血浆凝固酶试验等。结果表明,分离菌系统鉴定的各项指标均较复杂,72.0%的菌株对小鼠有致病力,但多数菌株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25.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以下简称猪三联)注射仔猪是养猪生产上正常的防疫工作,用以防止发生上三种病同时增强仔猪抵抗力,增强对其它病的免疫力。可笔者却遇到一起引注射猪三联苗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并造成死亡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6.
猪丹毒     
丹毒是一种由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图1)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生长猪,特征性临床表现为猝死、发热、关节炎和皮肤损伤。丹毒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三种。虽然急性败血性猪丹毒能引发高死亡率,但最大的经济损失可能还是来自于慢性、非致命性丹毒。  相似文献   
27.
李富平 《养猪》2012,(5):109-110
1猪丹毒概述猪丹毒是一种急慢性、热性人兽共患病,俗称"打火印",其病原是单端杆菌属的红斑丹毒丝菌,又称为丹毒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的细长小杆菌,没有荚膜和芽孢。猪丹毒杆菌血清型分类和病原细胞壁上特殊的可溶性肽葡聚糖有关,并有29个之多,相当复杂。本菌的抵抗力很强,暴露于日光下能存活10个月,而在掩埋的尸体内能存活长达7个月  相似文献   
28.
在诊疗中,病猪往往表现耳、颈、四肢内侧、腹下等皮肤有出血点,先红后紫,后成为紫斑的败血症及高温经过,常常都误认为是瘟症,放弃治疗,使成批生猪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然而只要认真诊断和治疗就可减少损失。笔者在长时间的兽医门诊工作中,诊断治疗病猪3005头,治愈率达89%。现将诊断及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9.
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感染后对养猪业危害严重,人感染后发生类丹毒,威胁人体的健康。虽然随着抗生素、疫苗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降低,但是由于养猪场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猪丹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status of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carried in swinery in Shanghai area, samples of pigs were collected from some standard abattoirs in Shanghai area, including nasal swab, lung, tonsil and mandibular lymph nodes.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se samples for detecting the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Several kinds of methods were used, such as VITEK 2 Compact system and VITEK MS system. A pair of primers was designed to amplify the 16S rRNA gene. 16 PCR products selected randomly were sequenced and 16S rRNA homolog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s a result,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49.07% (105/214) samples and were identified as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16S rRNA homology in strains of isolation and reference were 99.6% to 100.0%.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situation was very severe for so many carriers of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in health group in nurs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