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6篇
  4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6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71.
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科学地确定南海区拖网网囊的结构和适宜网目尺寸,于2000年11月25日-12月20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36-70m拖网渔场,对4种不同网目尺寸的方形网目网囊进行了2个航次34网次的网囊套网式捕鱼选择性试验。4种网囊的网目尺寸(Mex)分别为30.3mm、35.2mm、39.4mm和43.6mm。结果表明,蓝圆参(Decapterus maruadsi)、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仍是南海拖网渔获中常见的鱼种;4种方形网目网囊的数量平均逃逸率均高于重量平均逃逸率;网囊渔获的优势体长总是大于套网渔获的优势体长;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锤形鱼类和圆体形鱼类(如蓝圆参、多齿蛇鲻、条尾绯鲤)的幼鱼;3种主要鱼种的50%选择长度(L0.5)与Mex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蓝圆参L0.5=57.98 1.80Mex;多齿蛇鲻L0.5=72.71 1.64Mex;条尾绯鲤L0.5=37.62 1.66Mex。经综合分析认为,南海区拖网最好使用方形网目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不应小于40mm。  相似文献   
172.
长江口水域主要渔业生物资源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长江口水域20世纪90年代的拖网生产资料以及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该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种类及优势种的资源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各时期长江口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物中,鱼类占92%以上,头足类和甲壳类所占的百分比较小,分别在8%和1%以下。每个时期的拖网生产的种类数基本相当,都为40种左右;同一时期的不同季节和各季节的不同时期间的种类数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口水域拖网渔获物优势种类的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90年代初期到末期,大部分传统优势种的渔获比例相对稳定,某些优势种的渔获比例有较大的波动或急剧减少,小型低质鱼种的渔获比例和种数增加。对带鱼、小黄鱼的体长组成结构分析表明它们的群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趋于明显的小型化,当前的小型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而在此期间黄鲫的体长组成结构变化不大。该水域的优势种类组成和主要优势种类体长组成结构的变化是和逐渐增加的捕捞力量以及水域环境变化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73.
王滨 《水产科学》2001,20(2):41-43
介绍了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渔轮赴几内亚渔场作业的六片式单拖网,分析了该网具有主要技术性能和网具装配,探讨了网具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74.
南海北部拖网30.3mm方形网目网囊的渔获选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97年10月和2000年11月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传统拖网渔场进行的网目选择性试验资料,分析了网目内径为30·3mm的方形网目网囊对南海北部多种渔获的选择性能。结果表明,这种规格的方目网囊平均尾数逃逸率为29·76%,平均重量逃逸率为8·46%;出现在套网中的经济种类少、数量少,条尾绯鲤、金线鱼、多齿蛇鲻、大头狗母鱼4种鱼的尾数和重量分别占套网抽样渔获的95·4%和86·0%;网囊中带鱼、长尾大眼鲷、黄鳍马面鲀、白姑鱼、深水金线鱼等鱼种的体长小于可捕标准的个体尾数比例均超过或接近50%,枪乌贼、乌贼、乌鲳等幼鱼尾数比例达90%以上,多齿蛇鲻和金线鱼50%选择体长均未达到最低可捕标准,表明该种规格网囊对多数经济种类幼体的损害比较严重。总体来说,使用该规格的方目网囊作业不利于南海北部多数种类资源的繁殖、恢复及其可持续利用,不利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7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hing line height (FLH), shrimp catch and bycatch in a semi-pelagic ocean shrimp (Pandalus jordani) trawl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newly developed recording inclinometer. The inclinometer was effective at measuring FLH and indicating trawl performance deficits. FLH was determined to be stable during a haul and also between hauls within a given footrope and groundline configuration. FLH was readily adjusted with simple modifications to the footrope “dropper” chains. Inclinometer data showed that FLH can be unequal between double-rigged nets of identical configuration. Shrimp catch and the bycatch of flatfish and juvenile rockfish varied inversely with FLH, suggesting FLH can be adjusted to equalize the catch of shrimp, flatfish and juvenile rockfish between two double-rigged shrimp nets.  相似文献   
176.
ABSTRACT:   Variations in trawl dimension, bottom contact, and catch with differing warp lengths during walleye pollock surveys conducted by the Fisheries Research Agency were examined. The ratio of warp length to fishing depth (scope ratio) was set at 2.5, 3.0 and 3.5 at depths of 110 m. At a 2.5 scope ratio, the net mouth shape and footgear contact fluctuated, as the trawl door did not contact the bottom. Footgear contact was complete when the scope ratio was 3.0 or more. Walleye pollock, sculpins and flatfishes were the main catch in all tows, and the catch increased with scope ratio.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length frequency of walleye pollock ( n  = 300) captured at 2.5 and 3.0 scope ratio. However, the length frequency at 3.5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scope ratio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t a scope ratio of 3.0 or more, the trawl door will not leave the bottom at any depths. To compliment echo surveys for walleye pollock, a 3.0 scope ratio would be optimal, since the catch data for a 3.5 scope ratio was dissimilar from that of scope ratios.  相似文献   
177.
研究经济鱼类分布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有助于探究种群空间分析的最适尺度,是鱼类种群变动、资源量评估的基础内容。本研究根据2009—2014年渔船信息动态监测网络中的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生产数据,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了大眼鲷资源空间自相关性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补充增量空间自相关分析(ISA)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程度。结果显示:(1)在整个研究海域内,大眼鲷资源年际间分布呈低密度区域为主,高密度区域较少的分布特征。(2)增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大眼鲷资源在76~87 km的尺度范围内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聚集分布模式具统计学意义。(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年际间大眼鲷资源热冷点渔区分布有差异,且资源变动较大;热点渔区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中部50~100 m等深线附近,冷点渔区则集中于50 m等深线附近海域。本研究引入增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大眼鲷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为挖掘渔业资源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8.
基于多元变量的南极磷虾拖网作业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拖网作业过程中的网位、网身状态、拖网整体状态是评价拖网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以南极磷虾拖网为例,通过测量拖网不同部位(上纲、第3~4节网身连接处和网囊口上部中点)深度,以部位间深度差表示拖网作业状态,分析捕捞操作、海洋环境和渔获量对拖网作业状态的影响,确定中层拖网作业过程中状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上纲与第3~4节网身连接处深度差范围为-0.20~8.02 m,上纲与网囊口上部中点深度差范围为6.49~30.16 m;曳纲长度、拖速、风速、150 m水层流速对磷虾拖网上纲深度影响显著,上纲深度与曳纲长度和150 m水层流速呈正相关关系,与拖速呈负相关关系,随风速增加,上纲深度先减小后增大;拖速、200 m水层流速和浪高对上纲与第3~4节网身连接处深度差影响极显著;上纲与第3~4节网身连接处深度差具有随拖速和200 m水层流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拖速为2.6 kn以及200 m水层流速为0.3 kn时,上纲与网囊口上部中点深度差最大,2 m浪高时,深度差最小;渔获量与上纲和网囊口上部中点深度差呈正相关关系;曳纲长度是影响拖网作业状态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拖网速度、风速、浪高和水流速度。  相似文献   
179.
首先对诱鱼光场进行计算,并分析其对光诱鱿鱼浮拖网作业的影响,据此合理配置了灯光强度及其布局,探讨了一套较有效的诱导渔方法。根据鱿鱼的趋光习性及浮拖网的特点,设计了适应在较深渔场作业的光诱浮拖网渔具,并成功地试验了光诱鱿鱼浮拖网柔性网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0.
吕四渔场虾桁拖网最小网目尺寸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孙满昌  张健  樊伟 《海洋渔业》2002,24(3):120-124
为了养护和管理海洋渔业资源,对虾桁拖网网囊网目进行了选择性试验,以期找到最适网目尺寸,为今后立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经试验表明,随着网囊网目的加大,50%选择体长也随之增加。当网囊网目内径分别为35mm、40mm、45mm时,哈氏仿对虾50%选择体长分别为72.73、74.61、81.43mm;葛氏长臂虾50%选择体长分别为70.42、75.60、79.45mm;脊尾白虾50%选择体长分别为88.37、92.05、97.17mm。 三种虾类的50%选择体长(L_0.5)与网囊网目内径(Me)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哈氏仿对虾:L_0.5=469+0.8697Me R~2=0.9029 葛氏长臂虾:L_0.5=39.063+0.9024Me R~2=0.9927 脊尾白虾:L_0.5=57.325+0.8801Me R~2=0.9911 三种虾类混合:L_0.5=37.597+1.1470Me R~2=0.9996 将网囊网目尺寸由现在的20mm到25mm提高到35~40mm,则在此网目大小下,能释放掉大量70mm以下的幼虾,而捕获的商品虾质量有明显改善。根据试验结果和分析,建议对虾桁拖网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法规,规定最小网目尺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