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6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23篇
  126篇
综合类   125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索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提高大豆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1980~2012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大豆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加总数量框架下的乘积完备Hicks-Moorsteen TFP指数法,对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1980~2012年,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0.6%,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7%,是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效率(TE)、混合效率(ME)和剩余规模效率(RSE)年均损失分别为0.5%、0.2%和0.4%;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生产TFP增长表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三大地区大豆生产技术效率均存在损失.[建议]应该加大大豆生产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豆各生产区采取差异化策略、完善制度建设,以实现我国大豆生产可持续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2.
淮河流域是我国农作物主要种植区,为了深入认识淮河流域干旱现状及其特征、探究干旱发生规律,减少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壤相对湿度作为干旱评价指标,以2010-2019年MODIS数据为数据源,计算出表观热惯量指数(ATI)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根据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不同,筛选出合适的ATI和VSWI指数,然后分别与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建模,得到拟合方程,最后,通过反演得到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来阐述淮河流域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干旱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干旱笼罩面积大小关系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②淮河流域冬小麦生长季较夏玉米生长季发生干旱的范围广;③从空间上来看,淮河流域东部、东北部、西南部的干旱范围较广,干旱的覆盖范围大小具体有:西南部和东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东北部>东南部,西南部>西北部。  相似文献   
103.
Specie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re often measured at broad spatiotemporal scales, which can miss the fine-scale changes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conservation and fisheries management. We develop a scaleable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to assess how juvenile and adult fish distributions have been shaped by changes in bottom temperature and dissolved oxygen over a recent decade of warming in the northeast Pacific. Across 38 demersal fishes, biomass trends were associated negatively with warming and positively with dissolved oxygen, but when trends in both biomass and climate were converted to velocities—the speed and direction a population would have to move to maintain consistent conditions—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change differed depending on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warmest locations, warming velocit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biotic velocities for 19 of 69 species-maturity combinations, and yet were almost always associated with stable or positive biotic velocities in the coolest locations (64 of 69). These spatially consistent biomass declines (negative biotic velocities) in the warmest locations and increases in cooler locations suggest a redistribution of specie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new ecological and fisheries interactions. After controlling for temperature, the more spatially consistent effects of dissolved oxygen were often negative, suggesting a mechanism other than hypoxia avoidance—potentially changes in primary production. Our approach identifies the species and locations that are most sensitive to observed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t any scale, thus facilitating futur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104.
张崇良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水产学报》2022,46(8):1509-1524
渔业资源增殖是修复受损生物资源和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十年来在我国以及全球许多国家有着较快发展。有研究指出很多资源增殖项目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甚至带来了负面的生态影响,这对资源增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重要警示。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以及全球渔业资源增殖的现状,围绕资源增殖评估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总结了资源增殖策略与增殖效果评估研究方面的进展;基于对增殖生态系统的认识,阐述了资源增殖中关键生态过程、生态机制与时空尺度问题,从基本原理、生态效应和空间尺度三个方面探讨了资源增殖评估方法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渔业增殖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与动态,资源增殖应基于对生态系统的全面了解,以前瞻性的评估研究指导资源增殖规划和合理避险。通过探讨增殖评估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渔业资源增殖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5.
陕西秦岭南北旱涝灾害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61-2009年秦岭南北57个站点的月降水资料,采用区域旱涝指标和Z指数,运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岭南北旱涝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关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大于陕南,气温突变年均为1996年。②近49年来,关中地区暖干化及春旱、夏涝的趋势较陕南显著。气...  相似文献   
106.
1962-2010年玛纳斯流域耕地景观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分析近几十年来玛纳斯流域水资源开发密集开发条件下耕地景观的时空变化,采用1962年、1977年、1989年、2000年和2010年5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制图,并针对耕地信息,分别从时间变化过程、类型转化关系、空间格局等方面分析了近50 a来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从气候变化与灌区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空间配置与耕地扩张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0 a来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未利用地、湿地和冰川雪地持续减少,草地在前20年增加、后30年减少;土地利用的变化程度总体上由剧烈逐渐趋于缓和;2)整体上耕地的变化由双向转化期逐渐过渡到单向转入期,草地和未利用地为各期主要转入类型,建设用地和草地为主要转出类型,各期的转入面积远大于转出面积,耕地总面积持续、快速增长。3)耕地扩张的重心由城市周边转向荒漠地区、由上游地区逐渐转移到下游,先后在昌吉、呼图壁、沙湾县、主要河流两岸及北部荒漠地区扩张,耕地景观也由杂乱破碎转的斑块转为成片连续的耕地带,耕地在景观中的优势进一步加强。4)耕地面积的扩张与降水和河川径流量的增加有关,耕地的扩张速度与方向与水库的空间分布及建成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水库及灌渠建成的后一个时段往往会伴随一轮耕地的快速扩张。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的潜力不足,已不能满足耕地的大规模扩张。适当控制耕地规模、优化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集约化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7.
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凯  高磊  彭新华  张中彬 《土壤》2015,47(4):765-772
采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2013年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1.5 hm2)不同植被类型下0~160 cm剖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剖面上的变异系数在18%~177%之间,属于中等或强变异水平;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其变异性,湿季的变异性低于干季。草本植被和灌木通过截留降雨和根系吸水,加剧了土壤水分在空间上的变异。在同一时期,土壤水分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相同深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为湿季大于干季。在湿季各层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而干季各层土壤水分变化均较为剧烈,土壤水分的破碎化程度较高。降雨有促使土壤水分分布趋于均匀及增强空间相关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8.
桐柏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分析模型,以桐柏大别山区20 a土地利用3期(1987、1997、2007)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桐柏大别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涨落势图谱,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1987—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耕地面积持续性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性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水域面积先减少后增加;2)空间格局上,耕地与林地相互转化遍布整个研究区域,耕地和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各县市周边地区,水域转为耕地和林地主要位于水域与其他用地交接地带;3)涨落势图谱中,林地涨势最明显,增加了5 904.06 km2,占新增图谱单元61.31%,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水域转出,耕地落势最明显,减少了6 394.71 km2,占萎缩图谱单元66.41%,主要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4)未来10年,桐柏大别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仍将以耕地、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109.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耕地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耕地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的驱动机制,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及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与措施,优化耕地保护格局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0—2018年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耕地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结果] ①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整体以中、低密度区分布为主,且由低、高密度区向中密度区演变;②耕地空间分布呈正相性,高—高聚类区域主要集中在银川平原,低—低聚类区域分布在灵武市东部、沙坡头区中西部等生态相对脆弱区;③研究区耕地的双向流转是以未利用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的生态转换系统,耕地数量稳中有增;④耕地动态度变化有明显的空间聚类现象,且与距离城市的距离成正比,与城市规模成反比;⑤自然条件因子是耕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因子是耕地减少主要驱动因素。[结论] 宁夏沿黄经济带耕地保护基本实现动态平衡。耕地变化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因子为基础,受经济、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的效益择优过程。  相似文献   
110.
新疆干旱区湿地景观格局遥感动态监测与时空变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环境下中国干旱区湿地的分布现状、变化过程和时空格局特征,该文通过多源遥感技术手段,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完成了干旱区湿地信息的多期监测,实现了新疆地区2000、2005和2010年的湿地分布制图,并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地统计方法计算了近10 a时空变化情况,分析了湿地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近10 a来全疆干旱区湿地约增加了10.1%,2010年新疆湿地总面积达到22 438 km2,较2000年约增加了2 065 km2;2)在类型构成上,2010年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所占比例分别为42.73%、29.43%、17.98%、8.92%和0.94%;3)在空间分布上,南北疆呈现不均衡,南疆湿地约占总体的76%,北疆湿地仅占24%;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流域,以河流湿地为主,空间分布差异显著;4)新疆湿地面积总体上呈增多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变化幅度差异较大。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动态度分别为:2.58%、2.43%,河流湿地与湖泊湿地的动态度为:0.59%、0.43%;净增量最大的是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分别增加了827.92和531.86 km2,占湿地净增量的65.85%。在变化原因上,全球变暖、新疆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是湿地近年来增加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了湿地变化的复杂性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以及湿地资源的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和结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