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3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496篇
林业   132篇
农学   469篇
基础科学   46篇
  250篇
综合类   1774篇
农作物   307篇
水产渔业   273篇
畜牧兽医   1304篇
园艺   189篇
植物保护   45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460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21.
将克隆到pGEM T-easy载体中的E0基因双酶切回收后,连接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中,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重组子转染PK-15、BHK-21、VERO 3种细胞,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用蓝光激发进行观察,在3种细胞中都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而且在转染后的24、48、72 h 3个时间点上,观察到的荧光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在72 h时荧光细胞的数量在3种细胞中都达到最多,总的来看,在PK 15中荧光细胞的数量最多。通过对细胞荧光的定位发现,重组质粒的荧光主要分布在胞浆内,而且细胞核周围的荧光较强,胞核与胞浆的界限明显,尤其是在PK-15细胞和VERO细胞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未携带E0目的DNA的pEGFP-N1 Vector转染3种细胞后,都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但是整个细胞中是均匀出现荧光的。经酶切、PCR、单抗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K-E0细胞中有大量的HCLV的E0表达,单纯的PK-15细胞中没有E0的表达。HCLV株在PK-E0细胞中从48h开始到72h的滴度比在PK-15细胞中的滴度要高。证明PK-E0细胞中E0蛋白的大量表达增加了HCLV在细胞中的复制。  相似文献   
122.
1株高致病性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细胞培养方法从临床表现神经症状的死亡仔猪脑组织内分离获得1株病毒,同时对该病毒进行电镜负染观察、昆明种小鼠致病性试验、RT-PCR检测和部分基因测序分析。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培养物中有大量的直径约115 nm的冠状病毒样粒子;接种病毒的小鼠均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死亡率100%;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结果阳性;其S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HEV-67 N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6%。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分离株暂命名为HEV-CC-2007。  相似文献   
123.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鳞翅目昆虫的主要模式生物。表达序列标签(EST)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EST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展望了EST在家蚕中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4.
为了克隆禽腺联病毒(Avian adeno-associated virus,AAAV)全基因组用于构建基因转移载体研究,以鸡胚致死孤儿病毒(CELO)作为辅助病毒与AAAV共接种SPF鸡胚进行AAAV的增殖,将AAAV约4.7kb双链基因组DNA与pCR2.1载体连接,构建了含AAAV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pAAAV并进行了测序。序列分析表明,AAAV YZ-1株的基因组为4684bp,两端具有141bp的末端倒置重复序列和Rep蛋白结合位点特征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AAAV DA-1株和VR-865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0%和92.2%。将pAAAV质粒转染CELO病毒感染的鸡胚肝细胞系,获得了感染性AAAV病毒粒子,结果证明克隆的AAAV基因组中存在与病毒复制和包装相关的正确关键序列,可用于重组AAAV载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5.
根据猪链球菌2型(strep tococcus su is type 2)溶血素基因(sly)设计和合成了一对可扩增其完整阅读框的引物,对HA 9801等6株猪链球菌2型江苏分离株、1株德国分离株SS2-D及猪链球菌C群参考株ATCC 35246的核酸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HA 9801等6株江苏分离株及德国株SS2呈阳性,ATCC 35246呈阴性。HA 9801株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DNA片段与猪链球菌2型1933株的sly基因同源性为99%。  相似文献   
126.
大熊猫犬冠状病毒部分S基因的克隆与全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重庆某动物园死亡的大熊猫肝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鉴定为犬冠状病毒(命名为CCV DXMV)。本实验根据CCV K378和CCV Insavc-1株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普通PCR引物SF1-SR1和SF2-SR2,以及半套式引物SF3-SR3、SR13、SF13、SF4-SR4和SF14,分段扩增了CCVDXMV株部分S基因,得到了368bp、792bp、737bp、1178bp和985bp5个基因片段。将纯化的RCR产物分别克隆到pGEM—T载体中,通过筛选和鉴定,获得了5个阳性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送生物公司测序,将测得的基因序列与先前测定的该株病毒部分S基因序列,拼接成全S基因序列,并与其它株CCV及TGEV HN2002和FIPV79—1146株的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绘制进化树。结果表明,该株病毒与CCV K378株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4%;而与CCV 23/03株的同源性最低,为56.9%;与FIPV和TGEV分别有90.4%和82.1%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27.
对鸡O2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fimI基因进行了扩增并与国外同源菌株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核苷酸同源性达98.42%,预测氨基酸顺序同源性达98.92%。fimI基因的预测氨基酸序列中仅第46位氨基酸由ALA变为THR,第76位氨基酸由SER变为ALA,其余核苷酸的变化未影响氨基酸的翻译,推测,这种改变是由分离株的差异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8.
犬瘟热病毒Guizhou株血凝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参照已发表的文献合成1对引物,以犬瘟热病毒Guizhou分离株感染Vero细胞收获病毒提取的RNA为模板,RT-PCR扩增获得血凝素蛋白基因(H)901~1661位大小为761bp的片段,并将PCR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将Guizhou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31株CDV及国内NanjingOP株的H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生树分析,发现Guizhou株的H基因部分序列与疫苗毒株Convac和Onderstpoort的同源性最低,只有90%;与日本野毒株Tanu96、KDK-1、Hmanatsu、Yanaka、UENO的同源性较高,为96%~98%;且与国内从大熊猫和小熊猫分离的野毒株GP和LP的同源性也较高,为98%和96%。系统发生树分析显示,Guizhou株与国内野毒株GP和LP,及日本的5个野毒株应属同一类,其中和GP株基因型最近,推测这些毒株间有更近的共同祖先。因此怀疑该病毒较适应于野生动物,且在我国某些地区的野生动物中可能存在自然疫源性传播。  相似文献   
129.
2004~2005年上海和江苏3家猪场发生仔猪急性死亡,用ELISA鉴别试剂盒证明为猪瘟感染。用PK15细胞分离病毒,传代至第3代无细胞病变,RT-PCR扩增E2基因为阳性,扩增片段经纯化后克隆入T载体并进行序列测定。通过DNAStar软件对3株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同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三株病毒分离株均扩增出269bp片段并且核苷酸序列100%同源,这3株与Alfort、Shimen株、兔化弱毒株(HCLV)和Brescia4个标准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0%以上,说明在江苏、上海地区分离得到的3株猪瘟病毒与流行毒株在基因序列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0.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whol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open reading frame of the sex‐determining region Y (SRY‐ORF) in wild sika deer. The SRY gene of wild sika deer was obta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with DNA from blood samples. The whol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SRY‐ORF in wild sika deer consisted of 687 bp and encoded 229 deduced amino acid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ovine SRY gene, the percentage of nucleotide sequence homology was 91.0% in the overall ORF, and those of the N‐terminal, high mobility group (HMG) box, and C‐terminal regions within ORF were 88.9%, 96.2% and 87.9%, respectively.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sika deer SRY‐ORF characteriz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an be us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r sexing in wild sika de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