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87篇
林业   39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222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555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 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 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 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相似文献   
42.
43.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 Shaw)早期发育的形态及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初步研究。形态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四指马鲅初孵仔鱼全长为(1·957依0·055) mm,在培育水温为26℃、盐度为30的条件下,第2天开口,第3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可开始摄食;初孵仔鱼~13 d为仔鱼期,14~36 d为稚鱼期,之后转为幼鱼期。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四指马鲅仔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稚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与日龄均呈多项式函数关系( P<0·01);仔鱼培育过程中,个体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20日龄仔鱼全长和肛前长的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分别是2·437倍和2·004倍。因此,在仔鱼培育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分池,足量投喂适口饵料,以减少个体间的相互残杀。  相似文献   
4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光照(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和光色)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3种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主要结果如下:(1)4种光照周期下,对虾3种消化酶的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2)在完全黑暗、6μmol.m-2.s-1、30μmol.m-2.s-1和11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对虾蛋白酶的活力分别为0.361 U.mg-1(protein)、0.081 U.mg-1(protein)、0.088 U.mg-1(protein)和0.273 U.mg-1(protein),完全黑暗和110μmol.m-2.s-1下的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光照强度(P<0.05),且两者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中国对虾淀粉酶的活力分别为0.386 U.mg-1(protein)、0.095 U.mg-1(protein)、0.111 U.mg-1(protein)和0.315 U.mg-1(protein),完全黑暗和110μmol.m-2.s-1条件下的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光照强度(P<0.05),两者间的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虾脂肪酶的活力分别为0.147×10-2U.mg-1(protein)、0.150×10-2U.mg-1(protein)、0.170×10-2U.mg-1(protein)和0.183×10-2U.mg-1(protein),完全黑暗和110μmol.m-2.s-1条件下的活力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不同光色下,对虾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酶的活力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蓝光和黄光下,对虾脂肪酶的活力分别为0.093×10-2U.mg-1(protein)和0.107×10-2U.mg-1(protein),显著高于白光和绿光下的活力(P<0.05),但蓝光组和黄光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5.
Cu2+和Cd2+对斑节对虾幼虾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u^2 和Cd^2 对斑节对虾幼虾 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获得了Cu^2 和Cd^2 的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和累积量。  相似文献   
46.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47.
在200m^3水体培育出海蜇16触手螅状体600万个,关键技术在于育苗用水严格砂滤防止藻类和固着纤毛虫进入;育苗池中防止裸露的钢筋铁管严禁重金属离子污染;亲蜇成熟度好;采苗器严格消毒;4触手期保证适口饵料供应;防止高温季节螅状体与饵料一起死亡。另外,根据上年的经验,今年春这些螅状体要想生产出更多的幼蜇需掌握以下关键技术:培养大规格的螅状体;控光控温诱导横裂生殖集中释放碟状体;光线控制在500—1000lx;保持水质新鲜。  相似文献   
48.
49.
50.
Abstract –  The European bitterling is a freshwater fish with an unusual spawning symbiosis with freshwater mussels. Female bitterling possess long ovipositors that they use to place their eggs onto the gills of a mussel. Males fertilise the eggs by releasing sperm into the inhalant siphon of the mussel. The embryos develop inside the mussel for approximately a month, eventually leaving the mussel as actively swimming larvae. Because they use a discrete spawning site that can be readily manipulated they represent an ideal model for linking reproductive decisions with population dynamics. Bitterling have been used in field and large-scale pool experi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lling and population and genetic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population consequences of behaviour. Here we show how male mating tactics, female mate and oviposition decisions, and aggressive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among juveniles, ma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bitterling population size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