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6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林业   96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52篇
  219篇
综合类   557篇
农作物   100篇
水产渔业   108篇
畜牧兽医   398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1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茶毛虫黑卵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毛虫黑卵蜂触角上的感觉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茶毛虫黑卵蜂触角上存在着4种感觉器。其中,刚毛型感器又分为两类,即毛形感器(ST)和刺形感器(SC);毛状弯曲形感器(STC)呈角状,雄蜂触角上数量较多,而雌蜂触角上数量少,且仅分布于触角背面;锥形感器(SB)为雌蜂触角所特有,分布于触角A7 ̄A10的腹面;多孔沟状感器(MPG)着生于深而狭窄的窝中,仅分布于雌蜂触角的A4和A6 ̄  相似文献   
982.
采用特异性探针药物法测定双峰驼CYP3A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双峰驼CYP3A酶体外活性及其对外源性药物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双峰驼禁食过夜12 h,颈静脉放血处死后,立即于肝门静脉处采集块状肝脏组织,洗去血污称重匀浆后,采用Ca2+沉淀法制备双峰驼肝微粒体,并通过BCA法测定其蛋白含量。同时优化双峰驼肝微粒孵育体系,取不同浓度的双峰驼肝微粒体蛋白悬液(0.016、0.031、0.063、0.125、0.250、0.500、1.000、2.000 mg?mL-1)、不同浓度的探针药物咪达唑仑(MDZ)(7.813、15.625、31.250、62.500、125、250、500、1 000 µg?mL-1)分别加入到孵育体系中,37℃预孵育5 min后,加入NADPH溶液后再孵育不同时间(0、2、5、10、15、20、25、30 min)。待反应完全后加入冰冷的甲醇和地西泮(DZP)溶液,涡旋混匀,800 µL全部混合液体经14 500 r/min离心20 min后,取20 µL上清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确定最适底物浓度、最适酶浓度以及最适孵育时间。分别取浓度为7.813、15.625、31.250、62.500、125、250、500、1 000 µg?mL-1 MDZ探针药物溶液20 µL与双峰驼肝微粒体共同孵育15 min后,以混有内标DZP的冰冷甲醇终止反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反应产物1'-羟基咪达唑仑(1'-OHMDZ)的动态含量,计算出部分药物动力学参数。色谱条件:Sigma-Aldrich/Supelco Discovery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V(乙腈)﹕V(0.01 mol?L-1 PBS缓冲液)= 40﹕60;等浓度洗脱20 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 μL。【结果】使用Ca2+沉淀法制备的双峰驼肝微粒体保持了酶的良好活性,能满足后续体外药物代谢试验的基本要求,经BCA法测定其蛋白含量为(1.936±0.052) mg?mL-1。双峰驼肝微粒体蛋白悬液、探针药物MDZ、PBS缓冲液、MgCl2溶液以及NADPH溶液构成双峰驼肝微粒体孵育体系,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酶和底物进一步反应,当MDZ浓度为125 µg?mL-1(终浓度为7.073 nmol?mL-1),肝微粒体浓度为2.000 mg?mL-1(终浓度为0.050 mg?mL-1)时,孵育15 min,酶和底物的结合最紧密,并呈现出饱和的状态,故确定其终浓度和时间为最适浓度和最佳孵育时间。经HPLC-UV法测定,1'-OHMDZ、MDZ和DZP的出峰保留时间分别为6.710、11.383和15.263 min,各成分色谱峰分离良好,且不受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其他干扰峰的影响。HPLC检测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率的试验结果均符合色谱测定的基本要求,即成功建立了准确、灵敏、可靠、重现性好的双峰驼CYP3A酶特异性探针药物的检测方法。以底物MDZ浓度和反应产物1'-OHMDZ生成速率进行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分别计算出最大反应速度Vmax和米氏常数Km。经Origin Pro8.6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0.380±0.028)nmol?mg-1?min-1,米氏常数Km为(9.603±3.229)nmol?mL-1,以此体现酶和底物的反应情况,并对双峰驼CYP3A酶的活性进行了间接测定。【结论】成功建立了跟踪检测CYP3A酶的特异性探针药物MDZ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MDZ在体内经CYP3A酶的特异性氧化代谢后主要生成1'-OHMDZ,本文以MDZ的代谢产物1'-OHMDZ的生成速率为检测指标,首次对双峰驼CYP3A酶的体外活性及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83.
芽胞杆菌FJAT-28592抗真菌脂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产表面活性剂芽胞杆菌(Bacillus)的生防作用,本研究筛选了一株能够抑制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芽胞杆菌FJAT-28592,经16S rRNA鉴定为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菌株FJAT-28592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5~50℃,最佳生长温度为35℃;pH 5.0~9.0,最佳pH 6.0~8.0;可在NaC1浓度为0~6%的条件下生长,最佳生长盐浓度为2%.透射电镜显示,菌株呈杆状,具有鞭毛,宽度为0.76~0.94 μm,长度为1.76~2.94 μm.暹罗芽胞杆菌FJAT-28592发酵液和提取的发酵液粗产物对尖孢镰刀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通过血平板和排油圈实验,初步认定暹罗芽胞杆菌FJAT-28592能分泌表面活性剂至发酵液.通过酸沉淀处理,甲醇和丙酮抽提,分离和收集发酵液中表面活性剂.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初步纯化的粗品与iturin A的标准品进行分析,粗品与标准品iturin A的主峰保留时间均为10.687 min,初步判断粗品含有iturinA.克隆iturinA类脂肽合成的相关基因,获得丙二酰辅酶a转酰酶(malonyl-CoA-transacylase,ituD)和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4’-phosphate generic acyl cysteamine transferase,lpa-14)基因序列,得出此表面活性剂为iturinA类的脂肽.本研究为芽胞杆菌生防菌的开发,分析获得抑菌物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84.
城市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旨在观察北京地区不同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状况。选择毛白杨和油松分别代表阔叶乔木和针叶常绿树种。在2014年6、10月分别采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2个采样点2种树种叶表滞留的颗粒物进行了粒径与数量统计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是毛白杨和油松叶表总颗粒物的主要成分,颗粒物主要滞留在毛白杨叶片的上表面和油松针叶的平面;在单位叶面积上,油松叶表面的颗粒物较毛白杨多;西直门样地叶表的PM2.5数量多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0月份叶表滞留的颗粒物数量多于6月份。西直门样品除硅铝酸盐颗粒外还包括烟尘集合体和飞灰颗粒,且含有较多的S元素;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相比,PM2.5污染较重的西直门地区样品气孔较小、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985.
在合成牛血清白蛋白(BSA)修饰的金纳米团簇(金簇)的基础上,将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与金簇偶联,构建一种新型比率型p H荧光探针。当体系p H值在4.0~10.0之间变化时,FITC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加,而金簇的荧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在p H为5.5~8.0之间,该探针对于p H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72X-8.8,相对标准偏差为0.994,同时该探针在p H为6.0~9.0之间还具有良好的可逆性。此外,将此p H荧光探针与PK15细胞共培养,通过MTT实验证明该比率型p H荧光探针对细胞几乎没有毒性。  相似文献   
986.
几种典型扫描电镜生物样本制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总结了几种典型扫描电镜生物样本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分别采用牙签直接涂抹、在合适的溶剂中超声分散后用铜片和铜网捞取的方法,得到较好的粉末样品扫描电镜图像;微生物在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后,经戊二醛固定,乙醇脱水和冷冻干燥等处理过程;植物样品根据含水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固定液和干燥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动物样品采用双固定和临界点干燥的方法进行处理;均获得较为理想的扫描电镜图片。  相似文献   
987.
为去除林蛙胶原蛋白肽(LWT)作为精细化工原料在储存和加工中产生的不良气味,使用金属催化剂Pd/Al3O2进行脱硫处理,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金属催化剂对LWT的脱腥除臭处理工艺,并采用电子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处理后样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金属催化剂Pd/Al3O2对LWT脱腥除臭处理的最佳条件为:金属催化剂添加量7.30%、p H值6、时间0.55h、温度43.75℃,此条件下的综合指标高达82.38;金属催化剂Pd/Al3O2处理后,LWT的结构无明显变化,其活性未受到影响,且所含元素种类无变化,但硫元素的Wt%和At%明显减少。本研究可为肽粉脱腥除臭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88.
花椒窄吉丁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花椒窄吉丁(Agrilus zanthoxylumi)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明确了花椒窄吉丁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位置及两性感受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发现6类17种感受器:3种毛形感器、4种刺形感器、7种锥形感器、1种钟形感器、1种芽形感器和1种特殊感器。此外在雄虫触角上还发现Bhm氏鬃毛。花椒窄吉丁触角感受器的分布位置相对稳定,触角两侧面主要分布毛形感器,背腹面主要分布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触角第Ⅳ-Ⅺ节端部有1个凹窝,凹窝内主要分布锥形感器,凹窝旁的凹陷中有1个锥形感器簇,但第Ⅹ-Ⅺ节的锥形感器簇不明显。雌雄成虫的6类17种感器在分布位置上无明显差异,但是触角锯齿部分的或第Ⅳ-Ⅺ节端部锥形感器在数量上雄虫显著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989.
为研究柞栎象(Curculio dentipes)寄主定位机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柞栎象触角形态、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柞栎象触角上有感受器5种类型10个亚型,分别为:刺形感受器2个亚型、毛形感受器4个亚型、锥形感受器、齿形感受器2个亚型和腔形感受器。柞栎象雌雄成虫触角性二型不明显,很难作为形态上性别鉴定的可靠依据。雄虫触角感受器数量多于雌虫,但差异不显著。柞栎象触角感受器从基部至端部(柄节至棒节第4亚节)有明显的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0.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 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