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124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5篇
  116篇
综合类   216篇
农作物   98篇
水产渔业   87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2007年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发现该海域鱼类种类较为丰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92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2属;其中暖水性种类数占83.32%,暖温性种类数占16.78%;与中国黄渤海共有种76种,与东海共有种220种,与南海大陆架、大陆坡和南海诸岛海域共有种分别为279种、42种和51种。鱼类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500]依次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斑鳍天竺鱼(Apogonichthys carinatus)、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Therapon theraps)、棕斑腹刺鲀(Gas-trophysus spadiceus)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以生物量为基础采用5个指数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现状,并采用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对各季节鱼类群落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相邻季节的鱼类物种相似性也较高,随着鱼类的洄游,群落的稳定性出现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122.
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海南岛东、南部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2004年8月对陵水的分界洲岛,三亚的鹿回头湾、榆林湾、蜈支洲岛,琼海的潭门港、龙湾港,文昌的铜鼓岭和长圮港等区域沿岸珊瑚礁进行监测,采用LineIntercept Transect断面法进行调查。通过对造礁石珊瑚种类、覆盖度、死亡率、补充量和发病率等指标分析海南岛东、南部近岸造礁石珊瑚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海南岛东、南部近岸珊瑚礁发育良好,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造礁石珊瑚13科32属77种。由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等人类开发强度加大,该地区近岸部分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珊瑚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长圮港、潭门港及铜鼓岭珊瑚健康状况较差;三亚鹿回头等区域局部珊瑚生态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呈恢复趋势;远离海岸的岛屿区域,如蜈支洲岛和分界洲岛,由于来自陆地的污染和影响小,珊瑚健康状况呈现良好。  相似文献   
123.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05年“达维”台风登陆海南岛过程与登陆越南大陆过程大尺度物理量场的垂直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达维”经过岛屿过程的结构演变与登陆大陆不同之处在于结构复原现象。登陆海南岛过程及岛上移动初期,水平风场的对称结构以及次级环流被破坏,在岛上移动后期及离岛入海过程,结构复原。“达维”台风经过海南岛过程水汽不被切断,反而由于陆地摩擦加大、辐合增强而导致水汽通量辐合增加,暖心及位涡中心下移,中低层对流在登陆岛屿过程短暂减弱后,在岛上移动阶段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4.
为研究崇明岛河流氮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迁移情况,以不同时空条件下崇明岛河网水质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崇明岛水体氮营养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岛内河流氮营养盐污染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崇明岛内河流水质恶化日益严重,不同级别河流的总氮(TN)含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处于富营养化发生的风险范围,岛内不同级别河流的氮营养盐均值在不同降水期变化显著。溶解态无机氮(DIN)是崇明岛氮营养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其中以硝态氮为主,平均占到DIN的50%以上。同时,不同空间条件下水体氮营养盐含量变化复杂,氮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为农田径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揭示内伶仃岛植被的演替,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地理成分性质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并且与其他3个热带或中亚热带植物群落进行比较。【结果】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73种,隶属于40科61属,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4种,种子植物有36科57属69种。种类组成以热带分布属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达98.18%,具有南亚热带成分向热带成分过渡的性质。群落垂直结构较明显,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白桂木、假柿木姜子Litsea monopetala和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等,其重要值依次为43.86、31.64、12.75和10.39;灌木层则以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为主;层间藤本植物亦十分发达。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皆为聚群分布,年龄结构以II级(DBH2.5 cm)和III级(2.5 cm≤DBH7.5 cm)立木占绝大多数,属增长型种群,但白桂木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E)=0.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3.27,Pielou均匀度指数(EH)=0.84。【结论】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是一个处于群落演替中期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  相似文献   
126.
斑潜蝇类是海南岛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的常见害虫,寄生蜂是其重要的自然天敌。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斑潜蝇绿色防控中的效能,笔者对海南省海口、琼海、儋州和三亚4个市县为害冬种豇豆的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的种类、寄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海南岛冬种豇豆的斑潜蝇为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sativae Blanchard,两者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79.5%和20.5%;两种斑潜蝇混合发生,优势种群则因地而异:在海口和三亚是三叶斑潜蝇,在琼海和儋州则为美洲斑潜蝇;两种斑潜蝇的寄生蜂有5种,其中属茧蜂科的有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Ashmead),属姬小蜂科的有底比斯釉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异角亨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和点腹青背姬小蜂N.punctiventris(Crawford),甘蓝潜蝇茧蜂和异角亨姬小蜂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51.8%和29.2%,是其中的优势种;寄生蜂对斑潜蝇的寄生率也因地而异,从高到低依次为:琼海51.4%、三亚45.4%、儋州17.0%、海口10.5%。海南岛冬种豇豆上斑潜蝇寄生蜂种类资源丰富、自然寄生率高,对寄生蜂应加以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其控制斑潜蝇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7.
范君华  刘明 《农学学报》2017,7(10):6-13
旨在为海岛棉新品种(系)综合评价、推广、利用以及早熟、丰产、优质亲本的选择和制定性状改良目标提供参考。利用2013—2014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岛棉53 个预备试验品种(系)为材料,对供试材料20 个性状进行变异性和相关性的研究,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品种(系)早熟、丰产、优质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始节位、皮棉、伸长率,变异系数最小的是霜前花率、霜前皮棉、整齐度指数。测试指标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 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7.25%,能够反映绝大部分性状信息;聚类分析将53 个品种(系)分为4 大类;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性状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28.
对上海崇明岛开展5种不同种植类型(粮田、菜田、果园、生态林和湿地)1m深度土壤的碳普查,应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其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不同种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储存的影响,探明土壤碳循环规律。结果表明,崇明岛深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94g·kg~(-1),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在8.73~1.72g·kg~(-1),有机碳储量在2.30~0.47×10~6t,耕层土壤(0-40cm)有机碳储量占总量的65.14%。不同深度土层(0-20、20-40、40-60、60-80和80-100cm)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图表明,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大致相同,仅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60cm深度以下相对其它种植类型有所提高。种植类型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影响显著,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菜田粮田果园湿地生态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则表现为粮田湿地生态林菜田果园。  相似文献   
129.
杨阳  黄义雄  李潇  古璠  郭佳蕾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6):146-151,156
[目的]对海坛岛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为该岛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建省平潭县综合试验区规划建设的背景下,将Markov模型和CLUE-S模型相结合,模拟海坛岛2021年自然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发展模式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并用景观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不同模式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1)2021年的预测结果与2013年土地利用状况相比,在自然发展模式下森林、灌丛、湿地、农田分别减少了9.58%,5.53%,2.33%和8.82%。城市规划模式下分别减少了12.86%,6.16%,2.40%和11.67%;建筑用地面积自然发展模式下增加了24.56%;城市规划模式下增加了31.79%。(2)海坛岛的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森林、灌丛、湿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景观面积百分比和景观形状指数上,森林、灌丛、湿地、农田均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上升状态,未利用地变化不大。(3)海坛岛2013和2021年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334,0.337和0.351。[结论]海坛岛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和离散化,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呈上升趋势,景观生态问题日渐严重。  相似文献   
130.
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岛西部砖红壤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重金属元素在淋溶层和淀积层的含量与母质层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重金属分布在总体上受成土母质层制约。受区内自然条件影响,区内土壤微量元素的垂向迁移能力相对较弱,而人类的工业活动、农业活动也可导致少量As、Cd、Pb等有害外源微量元素进入土壤并趋向于在土壤的浅层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