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1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277篇
林业   91篇
农学   258篇
基础科学   8篇
  561篇
综合类   989篇
农作物   192篇
水产渔业   393篇
畜牧兽医   560篇
园艺   154篇
植物保护   2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亚高温处理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及糖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辽园多丽番茄为试材,在植株第1花序开花时,对其进行2h,4h,6h和8h的短时间35℃昼间亚高温处理(以25℃处理为对照),研究较短时间亚高温处理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及蔗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35℃亚高温处理2h,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明显下降,而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明显升高,气孔限制值(Ls)减小,认为Pn的降低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在亚高温处理8h范围内,叶片中果糖、葡萄糖含量均较对照降低而蔗糖含量升高,转化酶(Inv)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蔗糖合成酶(SS)活性、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均降低,认为短时间35℃昼间亚高温处理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及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导致叶片中蔗糖代谢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22.
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小麦籽粒中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2个供试品种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量随灌浆的进行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积累速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速率峰值均出现在花后21~28 d.2个品种小麦花后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ADPG)焦磷酸化酶(AGPP)、游离态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花后28 d前呈上升趋势,28 d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AGPP活性与SSS、GBS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AGPP、SSS、GBSS活性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分支酶活性变化呈三次曲线的关系,前期活性较高,支链淀粉合成能力强,后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23.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充实期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品种(长城799和农大364)为试验材料,于授粉后不同时间取果穗中部籽粒,测定胚乳细胞数、单粒质量、淀粉含量、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活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研究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动态和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关系。【结果】在灌浆中后期,先玉335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ADPG、UDPG、SSS和GBSS)活性均高于其他3个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籽粒胚乳细胞数、淀粉含量、单粒质量均显著高于长城799和农大364。玉米籽粒胚乳细胞数与单粒质量、淀粉含量和4种淀粉合成关键酶均呈正相关。【结论】库容量和库活性是制约玉米籽粒淀粉积累的主要因素。保证籽粒充实期间较高的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4.
Pb~(2+),Cd~(2+)胁迫对棉花保护酶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别用离子浓度为0 mol/L(ck),6 mol/L,10 mol/L,20 mol/L,30 mol/L,50 mol/L,100mol/L的Pb2+,Cd2+溶液处理经过珍珠岩栽培后又在1/2 Hoagland培养液进行培养的棉花幼苗,14 d后对其叶片的保护酶SOD,POD和CAT的活性以及MD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浓度Pb2+,Cd2+胁迫下,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高于对照。当Cd2+浓度达到30 mol/L时,SOD,POD及CAT活性最高,随着Cd2+浓度继续升高,SOD,POD及CAT活性随之降低。当Pb2+浓度达到50 mol/L时,SOD,POD及CAT活性最高,随着Pb2+浓度继续升高,SOD,POD及CAT活性随之降低。MDA含量随着Pb2+,Cd2+浓度逐渐升高呈升高的趋势。棉花幼苗对Pb2+胁迫的耐受力大于对Cd2+胁迫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925.
大麦日粮中添加NSP酶对仔猪消化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60头"杜长嘉"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麦日粮中添加NSP复合酶制剂对仔猪消化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NSP酶使仔猪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葡萄糖和胆汁酸含量分别提高了48.91%(P<0.01)和73.50%(P<0.01);空肠内容物粘度降低了6.31%(P<0.05);空肠粘膜绒毛和微绒毛高度分别提高了50.00%(P<0.01)和55.91%(P<0.01),粘膜层变薄,为对照组的72.00%(P<0.01).此外,大肠杆菌数和仔猪腹泻率也分别降低了69.80%和62.59%(P<0.05).  相似文献   
926.
茉莉酸类物质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酸类物质(J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内源激素,通过激活或抑制相应转录因子的活性进而调控与植物次生代谢相关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影响关键酶活性,从而对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进行调控.本文主要概述了植物中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茉莉酸类物质在植物次生代谢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茉莉酸类物质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7.
【研究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基因p53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表达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Leica显微图像处理系统;【结果】p53阳性蛋白表达于法氏囊和胸腺内淋巴细胞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不同发育阶段固始鸡法氏囊内均有少量p53表达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层与淋巴小结之间靠近上皮层的固有膜内,其次是淋巴小结边缘及淋巴小结与淋巴小结之间的固有膜层内。在1周龄和12周龄固始鸡胸腺内有少量p53表达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腺小叶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其次是皮质内,很少出现在髓质内。p53在不同发育阶段固始鸡脾脏内均无表达;【结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细胞凋亡基因p53参与了固始鸡中枢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凋亡调控,对免疫器官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8.
鲤鱼、黄鱼和大眼鰤鲈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鲤鱼 (Cyprinuscarpio)、黄 鱼桑鱼 (Pseudobaqrusfulvidraco)、大眼 鱼师鲈 (Stizostedionvitreum)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鲤鱼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最强 ,黄鱼桑鱼和大眼鱼师鲈胃中蛋白酶活性最强 ,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 :大眼鱼师鲈 >黄鱼桑鱼 >鲤鱼 ,表明食性不同 ,摄食能力不同 ,蛋白酶活性也不同 ;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 :鲤鱼 >黄鱼桑鱼 >大眼鱼师鲈 ,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 ;消化酶在肠道分布 ,无固定规律 ,而是因鱼而异  相似文献   
929.
雷公藤甲素对粘虫中肠消化酶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测试雷公藤甲素对粘虫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并对中毒试虫的中肠组织结构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 ,处理试虫脂肪酶活性在痉挛期和麻痹期分别下降 2 6 .0 %和 39.1% ,达极显著水平 ;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均不显著 ;中肠细胞变厚且混乱变形 ,组织许多部位呈消融状 ,肠壁细胞层排列不规则 ,柱状细胞与杯状细胞排列不整齐 ,并有纵肌、微绒毛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930.
Se对小麦的生态毒理效应及临界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添加Se的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Se对小麦的生态毒理效应及监界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Se(<8mg·kg-1)对小麦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有促进作用,并整体提高了作物抗氧化酶系统,使MDA下降,SOD、CAT、GSH-Px活性相应提高。而高浓度Se(>16mg·kg-1)对小麦根和地上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抗氧化酶系统产生胁迫效应,使GSH-Px明显上升,MDA上升,SOD、CAT酶活性明显下降,对POD活性影响不明显。各项生理指标与土壤Se处理浓度之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e浓度与地上部干重相对百分率、根干重百分率、叶绿素a/b、MDA、SOD、CAT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比较胁迫效应10%值的临界指标EC10值表明,作物地上部干重抑制率和根干重抑制率作为土壤临界值制定的依据更为可靠,根干重的EC10为30m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