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3篇
林业   96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40篇
  95篇
综合类   1450篇
农作物   135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92篇
园艺   85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Winkler extractors, a simple device presumed to extract macro-invertebrates efficiently from soil and litter samples, is being used increasingly in ecological surveys and functional studies of soil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taxonomic bias of the Winkler extraction are evaluated for extraction periods of 3 h up to 7 weeks, calibrated by hand-sorting after 7 weeks. The method extracts most macro-invertebrates completely or to a proportion of over 90% except Isopoda, Diplopoda and Mollusca. However, for an exhaustive result, a long extraction period of several weeks is necessary. For the most speciose group (adult beetles) and for the commonly most abundant group (ants), a short extraction of 3 days was sufficient to get 70% of the individuals and nearly all species. Three days was also sufficient to recover the rank abundance order of beetle families, while for ‘higher taxa’ and for Chilopoda species, 4 and 3 weeks were necessary, respectively. Optimum extraction times for the abundant macro-invertebrate groups and possible adjustment factors for the soil macro-invertebrates of temperate woodlands are proposed to compensate the taxonomic bias caused by short extraction periods. However, for recording an accurate snapshot of the soil and litter fauna at a particular time, shorter extraction periods are advisable because of the short life cycle of many soil invertebrates causing emergence of later stages or a second generation during longer extraction periods. The problem of contamination of sample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2.
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PSF)制备胶粘剂中溶剂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利用废聚苯乙烯制备胶粘剂中溶剂的选择及溶剂比例的确定。结果表明:溶解聚苯乙烯的理想溶剂为二甲苯、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混合溶剂。当二甲苯、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比例为2∶3∶3时,制得胶粘剂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3.
合成5种脱氢枞胺水杨醛类Schiff碱,对其萃取铜离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与萃取剂N902对电镀废水中铜离子的萃取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铜离子萃取率的影响不明显,萃取温度在20~30 ℃、萃取时间为2 h就能达到萃取平衡;大部分Schiff碱在低pH范围内对铜离子的萃取效果不理想,在高pH范围内有较好的萃取性能.DHAA 2,3,4-三羟基苯甲醛的萃取效果与N902相当.  相似文献   
74.
盐地碱蓬红色素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碱蓬红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滨海盐地碱蓬为原料,采用浸提法提取红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盐地碱蓬红色素的提取条件。[结果]碱蓬红色素为甜菜红素,易溶于水和含水有机溶剂,属于水溶性色素,碱性条件下不稳定,酸性条件下稳定,在538nm波长附近有特征吸收峰。碱蓬红色素的提取效率随提取时间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提取20min时效果最好。碱蓬红色素的提取效率随提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为50℃时,提取效果最好。随着提取溶剂pH值的升高,碱蓬红色素的提取效率先提高后降低,当pH值为5时,提取效果最好。[结论]盐地碱蓬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pH值为5的水作提取溶剂,50℃下浸提20min。  相似文献   
75.
李俐俐  刘天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30-430,432
采用平板培养法,探讨了在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平菇菌糠提取液对茶新菇、金针菇、毛木耳、杏鲍菇和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中加入30%~50%的平菇菌糠提取液对茶新菇和金针菇菌丝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加入10%~30%的平菇菌糠提取液对毛木耳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加入10%平菇菌糠提取液对杏鲍菇和白灵菇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当平菇菌糠提取液加入量达到30%及其以上时,则明显抑制菌丝生长,尤其是白灵菇菌丝几乎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76.
柱花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提取柱花草叶蛋白的条件,为柱花草的深度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直接加热法提取柱花草叶蛋白,分别研究料水比、水浴温度、水浴时间、打浆时间对叶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直接加热法提取柱花草叶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5,水浴温度80℃,水浴时间9 min,打浆时间5 min。[结论]影响柱花草叶蛋白提取的最主要因素为料水比,打浆时间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小麦胚芽油的出油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技术参数;【结果】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主要影响因素: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并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萃取压力为25MPa,萃取温度为38℃,CO2流量为10kg/h;【结论】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具有工艺简便易分离,无溶剂残留等特点,工业化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8.
从万寿菊花中提取叶黄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了从万寿菊花提取叶黄素的工艺条件,包括溶剂的选择、提取次数、时间以及料液比,并对其传统的工艺流程进行了改进,结果发现将万寿菊花、四氢呋喃、乙醇、水和KOH在室温下混合,同时进行萃取和皂化处理的工艺流程最佳。按该工艺生产的叶黄素的纯度在97.6%以上。  相似文献   
79.
试验对威灵仙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醇沉浓度4个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提取条件,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g/ml)1:15、提取时间15h、提取温度80℃、乙醇浓度80%。选择此工艺提取多糖,多糖提取率为7.57%。  相似文献   
80.
蚕蛹油的成分、营养价值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丝绸工业的副产品即蚕蛹中提取的蚕蛹油作为昆虫油脂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综述了蚕蛹油的研究进展,包括蚕蛹油的组成及营养价值研究、提取工艺研究、脂肪酸成分分析方法及精制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