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揭示鲔(Euthynnus affinis)的骨骼形态特征,采用X射线拍照法对鲔进行拍照及相关研究.研究发现,鲔脊柱由20枚躯椎和18枚尾椎构成,第4—第30枚脊椎骨连接27枚髓棘,第16—第28枚脊椎骨前后两端的椎体横突向下延伸后相互连接形成特殊骨骼结构,第35—第37脊椎骨上下两侧向斜后方延伸构成3块尾上骨和3块...  相似文献   
82.
This study focused on determining the effects of antibiotics on microalgae used as food for scallop larvae. Six different dose levels of chloramphenicol, erythromycin, and furazolidone were added to cultures of Isochrysis galbana and Chaetoceros gracilis. An in vivo experiment was subsequently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chloramphenicol and erythromycin on larval survival of the Pacific calico scallop Argopecten ventricosus in tanks and on the population of its associated bacteria. Results showed that growth of I. galbana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hloramphenicol or erythromycin at the test doses of 0.5, 1.0, 3.0, 6.0, 9.0, and 12.0 mg/l. C. gracilis was significantly sensitive to erythromycin and chloramphenicol at doses higher than 0.5 and 3.0 mg/l, respectively. Furazolidone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both I. galbana and C. gracilis at all test doses. Results showed that exposure of scallop larvae to a dose of 6 mg/l chloramphenicol or erythromycin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growth of I. galbana,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urvival of the scallop larvae, and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Vibrio spp. in tank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adverse effect of chloramphenicol, erythromycin and furazolidone on I. galbana and C. gracilis microalgae but the positive effect on survival of the scallop larvae, decreasing associated bacteri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83.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器检测法,检测了水中克百威的动态变化,比较了90%丁硫克百威原药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制剂的一种主要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野生食蚊鱼的毒性。结果表明:添加90%丁硫克百威原药的水中,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0.1、0.2、0.6、1.2、1.8 mg·L-1时,96 h后水中克百威浓度分别为0.018、0.037、0.114、0.189、0.244 mg·L-1,此时测得其对水中食蚊鱼LC50为0.079 mg·L-1;添加20%丁硫克百威乳油制剂的水中,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0.1、0.2、0.6、1.2、1.8 mg·L-1时,96 h后水中克百威的浓度分别为0.020、0.040、0.122、0.215、0.276 mg·L-1,此时测得其对水中食蚊鱼LC50为0.047 mg·L-1。实际测得的丁硫克百威对水中食蚊鱼的毒性已演变成丁硫克百威和其降解产物的联合毒性,20%丁硫克百威的乳油制剂在水中代谢能力及其对水中食蚊鱼的毒性均高于90%丁硫克百威原药。  相似文献   
84.
GA3和IAA对慈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积累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慈竹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慈竹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洒不同浓度与配比的GA3和IAA,研究其对叶和茎可溶性蛋白含量动态积累的调控效应及其与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GA3和IAA处理对慈竹叶和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动态积累具有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与GA3和IAA的浓度与配比密切相关。经GA3和IAA处理后,慈竹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缓慢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慈竹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缓慢下降后又缓慢上升的趋势。慈竹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与4CL酶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与CAD酶活性的提高有一定的关系。[结论]GA3和IAA处理改变了慈竹茎和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积累趋势,并使慈竹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与4CL和CAD酶活性的提高有相关。  相似文献   
85.
采用离心后不同的低温保存方式和添加新鲜培养基的方法,对角毛藻离心收集后储存的最长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新鲜培养基的储存方法优于直接添加藻液的方法,并且存储时间长;角毛藻在3 000 r/min或较低转数离心后,藻泥可以添加新鲜培养基储存于-2℃冰箱,至少储存35 d,再培养不影响生长。角毛藻储存温度越低,储存时间就越长,但要在角毛藻不结冰的情况下。此保藏方法可以应用于角毛藻销售中转储存。  相似文献   
86.
为解决我国棱梭(原定名为Liza carinata)命名的问题,本研究采集了中国近海7个地理群体的棱梭样品,并进行形态特征分析和DNA条形码研究。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近海棱梭样品的胸鳍长度/体长、头长/体长的比值分别为15.0%~18.3%、22.5%~25.1%,与前人记录的Liza affinis的胸鳍长度/体长(14.5%~18.4%)、头长/体长比值(22.1%~26.9%)相吻合,而与Liza carinata胸鳍长度/体长(19.8%~23.9%)、头长/体长比值(27.0%~31.3%)范围不相符。DNA条形码分析结果表明,Gen Bank中Liza carinata和Liza affinis的COI基因同源序列遗传距离为13.11%,而本研究所采集样品种内差异为0.08%。NJ邻接关系树显示,本研究所使用样品与Liza affinis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08%,而与Liza carinata的遗传距离为13.06%,已达到种以上水平。综上,本研究认为中国近海棱梭的拉丁名应为Liza affinis,我国近海是否存在真正的Liza carinata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7.
以浓度为0(对照)、0.25%、1.00%、2.00%、3.00%的紫茎泽兰水浸提液处理慈竹种子,研究其水浸提液对慈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水浸提液对慈竹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都起到显著影响。在低浓度处理下,浸提液具有低剂量刺激效应,可提高慈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随着浓度的升高,慈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显著降低,同时,幼苗的鲜重、根冠比先增加后降低;丙二醛含量、SOD酶活性与浸提液的浓度呈正相关;POD酶活性则先上升,后下降,但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较高浓度的紫茎泽兰水浸提液可显著抑制慈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其入侵林地后对竹林的生产和经营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8.
基于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北部湾逐月采集的435尾鲔(Euthynnus affinis)生物学数据,对鲔生长、摄食习性及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部湾鲔属于广食性鱼类,主要摄食中上层小型鱼类,另外还包括底栖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少鳞犀鳕(Bregmaceros rarisquamosus,45.50%)、青带小公鱼(Stolephorus zollingeri,11.81%)和长颌棱鳀(Theyssa setirostris,5.89%)为鲔优势饵料生物种类,并且其主要饵料生物种类随采样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1月)、未能鉴定鱼类(4-7月)、长颌棱鳀(8月)、条鲾(Leignathus riviulatus,9月)、青带小公鱼(10月)、少鳞犀鳕(11–翌年3月)。体长小于340 mm的鲔个体随体长的增加其平均摄食饵料生物的个数与质量呈上升趋势;体长在341-520 mm范围内的鲔个体,随着体长的增加其平均摄食饵料生物的个数与质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鲔产卵主要集中在4-8月,根据雌性GSI(性腺成熟度指数)分析,具有两个产卵高峰期(6月、8月),产卵高峰期和中上层水温的升高有密切关系。鲔的摄食强度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波动较大,但在产卵期间,其摄食强度并未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9.
2008年6~8月对上海市内4条不同生态类型河道(午潮港、横港、朝阳河、曹杨环浜)的水质状况及鱼类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曹杨环浜外,所调查的其他3条河道普遍受氨氮污染,氨氮含量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标准V类水的限值2.0mg/L;污染河道中鱼类种类极少,入侵鱼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已成为其中的广布种。进一步选取上述调查河道中典型的氮类污染因子氨氮、亚硝酸盐作为暴露物,采用静水生物法对食蚊鱼进行96h急性毒性试验,发现食蚊鱼对氨氮的耐受性较高,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80.00、54.81、52.78、44.58mg/L;对亚硝酸氮的耐受性相对较低,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9.19、7.46、6.06、5.99mg/L。由于不同鱼类对环境污染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不同,其种类组成易受河道污染程度影响,而食蚊鱼由于其对氨氮较高的耐受性,已成为上海各污染河道中的主要鱼种,进一步探讨其适应机制,将有助于了解河道生态类型的发展趋势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0.
两种桡足类对蟹苗池中轮虫的影响及其控制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细巧华哲水蚤和近亲真宽水蚤严重影响轮虫的存活率;采用1.50、1.75,2.00mg/L的敌百虫溶液2~3h能杀死桡足类成体和幼体,但在该浓度下杀灭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则需要7.5~14.5h。用以上浓度的敌百虫溶液浸泡过的近亲真宽水蚤的卵提前同步萌发,据此提出“二次杀灭法”,以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蟹苗池中的桡足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