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7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27篇
水产渔业   70篇
畜牧兽医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牛蛙蝌蚪的饲养好坏,直接关系到蝌蚪的质量、养成的规格和成活率,以及变态成幼蛙的规格和质量,所以是整个养蛙生产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62.
邵闯  秦守旺  朱波  张俊智  戴济鸿  戴振炎  胡毅  陈开健 《水产学报》2023,47(10):109607-109607
为研究投喂策略对牛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科学的投喂标准,实验分别设置了4种投喂频率(1、2、3和4次/d)与4个投喂水平(4%、6%、8%和10%)饲养牛蛙蝌蚪,以探究牛蛙蝌蚪合适的投喂策略。投喂频率实验表明,投喂3次/d或4次/d的牛蛙蝌蚪在实验周期内的变态率显著高于投喂1次/d或2次/d的牛蛙蝌蚪,且投喂3次/d的牛蛙蝌蚪增重率最大。变态率与投喂量的比值(MFR)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上升,2、3或4次/d显著高于1次/d。投喂频率对已变态牛蛙蝌蚪的肝脏组织结构及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投喂水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周期内牛蛙蝌蚪变态率随投喂水平增加而上升,且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的均重显著高于4%与6%组,但已变态牛蛙蝌蚪肠道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升高而降低。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肝细胞脂滴含量明显增多,脂肪沉积现象明显。8%投喂水平组有益菌属暖绳菌属(绿弯菌门)与鲸杆菌属(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一定程度改善了肠道微生物结构。研究表明,牛蛙蝌蚪每日投喂3次,综合投喂水平8%左右,蝌蚪的生长发育性能较优,兼顾了牛蛙养殖生产效益与蝌蚪肝肠健康,促进了牛蛙产业健...  相似文献   
263.
264.
两栖类作为一类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目前养殖规模日益扩大,消毒剂的使用已不可避免。为探明常用水产消毒剂对两栖类急性毒性的影响,保障两栖类养殖中消毒剂的安全使用,选取38~39期的棘胸蛙蝌蚪作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钠、甲醛、高锰酸钾和聚维酮碘4种常见水产消毒剂作为试验药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4种消毒剂在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排序均为:氯化钠>甲醛>高锰酸钾>聚维酮碘。其中氯化钠、甲醛、高锰酸钾、聚维酮碘4种药物对棘胸蛙蝌蚪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145.53、16.32、3.61、2.93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949.01、4.80、0.88、1.85 mg/L。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毒性分类标准,氯化钠和甲醛属于低毒消毒剂,而高锰酸钾和聚维酮碘属于中毒消毒剂。充分考虑剂量敏感性和使用方便性,推荐使用聚维酮碘作为消毒剂。此外由于蝌蚪对消毒剂的敏感性通常高于鱼类,因此在棘胸蛙等两栖类养殖过程中,需要减少消毒剂的使用剂量。试验结果将对两栖类的规模化养殖中消毒剂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助力两栖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