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45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0篇
  19篇
综合类   19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619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几种阳离子对葡萄牙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牙牡蛎眼点幼虫暴露于K+、Ca2+、Mg2+、NH4+不同添加浓度的海水溶液中.结果显示:在最初4h内K+和NH4+可明显诱导幼虫的附着行为;7d后,10 mM和20 mM的K+以及10 ~ 25 mM的Ca2+可显著诱导幼虫的附着变态,Mg2+与对照组相比无效,NH4+造成幼虫高死亡率.这表明K+、Ca2+可能成为葡萄牙牡蛎育苗生产上幼虫附着变态的有效诱导剂.  相似文献   
942.
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几年来的太平洋毛蛎育苗技术总结,论述了太平洋牡蛎人工控温育苗技术以及在品种选择,水质,饵料,生产技术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就太平洋牲蛎育苗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3.
太平洋牡蛎控温条件下的性腺发育、条件指数与积温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在人工促熟条件下,通过肉眼解剖观察、石蜡切片光镜观察,描述了太平洋牡蛎性腺发育分期和发育周期。分析了性腺发育、条件指数与积温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当积温为628.8℃时,条件指数达7.75,性腺发育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944.
近江牡蛎作为海洋重金属镉污染指示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更新式在自然光照和室温条件下进行了近江牡蛎(Crasostrearivularis)对镉的累积和排出实验。近江牡蛎对海水中镉的累积是净累积型,其体内的镉含量与海水的镉浓度及暴露时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镉从近江牡蛎体内排出的生物学半衰期为77d,近江牡蛎对镉的累积随海水盐度的升高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盐度的升高有碍于其体内残留镉的排出。近江牡蛎是比较理想的海洋重金属镉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945.
牡蛎养殖     
梁超愉  张汉华 《水产科技》1998,(1):11-12,19
牡蛎是世界大宗的海产贝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4年世界牡蛎产量为123.9万吨,占当年世界海产贝类总产量的12.5%。  相似文献   
946.
通过抑制有丝分裂I期和细胞融合尝试诱导四倍体太平洋牡蛎,利用热冲击抑制有丝分裂I期(35-40℃,持续2-23分钟)产生达45%的四倍体胚胎,使用聚乙二醇(PEG)处理,成功地得到受精卵-受精卵的融合,但没有产生有意义的四倍体,同样,进行了精子融合的试验,在该实验中,聚乙二醇无法导致精子细胞的融合,另一方面,PEG诱导的分裂球融合,产生了有实际意义的四倍体(达到30%)但无法证实该实验中产生的四倍  相似文献   
947.
壳白长牡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德  李琪  张景晓 《水产学报》2019,43(2):474-482
为探索壳白长牡蛎品系的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利用巢氏设计构建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分成两组分别在乳山和荣成海域进行养殖。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REML法分析11月龄壳白长牡蛎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及G×E效应。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法)估计壳高和L~*两个性状的育种值,并通过加权获得综合育种值来筛选优良家系。结果显示,乳山组和荣成组的壳白长牡蛎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不同,分别为(0.14±0.08)~(0.62±0.18)和(0.01±0.03)~(0.78±0.19),可能存在尺度效应。以不同环境为固定效应,综合两个环境计算出的生长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力为(0.02±0.02)~(0.51±0.09),然而由于部分全同胞家系缺失和模型不收敛的原因,估计模型中未包括母本/共同环境效应和显性效应,上述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本研究中生长和壳色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为(–0.47±0.40)~(0.75±0.18),均小于0.8,表明壳白长牡蛎品系的生长和壳色性状都具有明显的重排效应,壳白长牡蛎品系其选育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培育不同适应性的选育家系。综合育种值排名前20的个体其家系来源比例表明,家系G1和G21对于乳山海域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而家系G4、G22和G5对荣成海域环境具有特适性,家系G2则对两个环境具有普适性。研究为壳白长牡蛎品系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8.
夏季海水温度升高会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体内生化反应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养殖牡蛎的存活率。本研究探讨了长牡蛎‘海大 3 号’在受到温度突升和温度渐升胁迫时的高温耐受性,以及在温度突升胁迫条件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5 种相关免疫指标在 72 h 内的变化。温度渐升实验中,实验海水的温度从 16℃逐渐升温(2℃/d)。温度突升实验中,将长牡蛎从暂养水温(16℃)分别直接转移至 18℃、22℃、26℃、30℃和 34℃。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长牡蛎‘海大 3 号’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 STMax)为 33.63℃,最高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CTMax)为 40.13℃,存活率为 50%时的温度(50% 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50%CTMax)为 36.67℃。在温度突升胁迫实验中, 72 h 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72-h LT50为 30.13℃。各实验组内脏团中 5 项相关免疫指标随时间增加变化显著。在前 12 h, CAT、SOD 及 LSZ 活性和 T-AOC 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恢复到初始水平。MDA含量在 6 9 h 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会引起长牡蛎‘海大 3 号’体内的抗氧化免疫和溶菌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对牡蛎的存活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检测的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将为长牡蛎新品系‘海大 3 号’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9.
本研究以日照海域同一家系的2龄长牡蛎性腺为研究对象,通过small RNA-seq和RNA-seq技术筛选和鉴定出大量的非编码微小RNA(mi RNA)、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和环状RNA(circRNA),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以斑马鱼为参考序列,获得25~30个已知miRNA成熟体和51~63个已知miRNA前体,预测到53~71个新miRNA成熟体和53~77个新miRNA前体;长牡蛎miRNA长度分布为18~26个核苷酸(nt),其中分布在20~22 nt长度的miRNA数量最多,且miRNA首位碱基多为U。测序分析获得2 302~2 349个注释lncRNA转录本,预测到20 083~24 114个新lncRNA转录本,其中基因间型lncRNA(lincRNA)、内含子lncRNA(intronic lncRNA)、反义lncRNA(anti-sense lncRNA)分别占29.0%、62.1%和8.9%;长牡蛎lncRNA的基因组特征与其他真核生物的lncRNA基因组特征相似,与mRNA相比,外显子(exon)个数少,转录本长度较短,表达水平低。测序分析共获得383个circRNA,其中平均88.54%来源于exon,平均4.51%来源于intronic,平均6.95%来源于intergenic,且鉴定出内源性circRNA潜在大量的miRNA结合位点。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长牡蛎调控型ncRNA的表达规律和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0.
为了分析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橙快速生长品系生长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效应, 本研究构建 28 个全同胞家系并将每个家系均分成 3 组, 分别在乳山、荣成和黄岛海域进行养殖。利用双性状动物模型和 REML 法估计 12 月龄橙快长牡蛎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力及 G×E 效应, 采用 BLUP 育种值估计法将壳高、体重和存活性状 3 个指标的育种值综合加权, 以期筛选出普适性育种材料。结果显示, 乳山和黄岛海区的表型显著优于荣成海区, 更适合作为养殖海区。乳山、荣成和黄岛 3 个海区生长存活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 0.09~0.75、0.02~0.94 和 0.03~0.75, 存在尺度效应, 但除了存活性状的遗传力外, 都属于中高遗传力, 具有良好的遗传潜力, 通过育种值估计法选育效果更佳; 存活性状则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 可通过表型直接选育。以不同海区为固定效应, 综合 3 个环境计算出的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 0.02~0.44, 综合遗传力下降说明环境差异影响遗传力评估。此外, 选育的目标性状在两两海区间的遗传相关均小于 0.8, 存在显著的 G×E 效应, 在选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通过比较综合育种值发现存在明显的基因重排效应, 家系 G25 对乳山海区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 家系 G16 对荣成海区具有特适性, 而家系 G23 对乳山和黄岛表现出适应性, 且筛选出了对 3 个海区具有普适性的家系 G2。研究结果为橙快长牡蛎品系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