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45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0篇
  19篇
综合类   19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619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福建盛产褶牡蛎(Ostrea plieatula)旺季加干蚝干及制罐头的煮汁未能充分利用。本文叙述了用褶牡蛎煮汁浓缩物加工调味品的试验结果。作者通过对褶牡蛎煮汁浓缩物和国外类似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移植食品化学的若干成果,对蚝油的色泽、口味、香味和稠度进行反复试验优选后,拟定了其加工工艺和提出了产品质量标准。按此标准和加工工艺生产的蚝油质量达到了香港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了出口蚝油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92.
在一个蓄养有越冬的1令牡蛎的浅盘里,偶然混入一只岩黄道蟹(Cancer irroratus),这在控制牡蛎的生物附着及泥沙淤积方面却意外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几乎完全防止了这些问题的发生;而其它养殖浅盘的贻贝附着问题极为严重,并且淤积了一层厚泥沙。根据这种情况所作的一次核实试验表明:不同规格的大小蟹都是有选择地捕食贻贝。所以,在利用栏围空间养殖软体动物的系统里,以蟹来控制生物附着似乎是很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893.
对松针牡蛎蚧形态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蚧主要寄生在赤松、黑松针叶的基部,在江苏连云港地区1年发生两代,以受精雌成蚧在秋生针叶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旬至中旬为孵化盛期.第2代卵的孵化盛期为7月中旬,直到10月上旬孵化结束.第1代雌成蚧平均产卵量为30.5粒,第2代雌成蚧产卵量少于第1代雌成蚧,为20.2粒,当环境气候干燥,越冬雌成蚧产卵提前,产卵量变少.  相似文献   
894.
【目的】了解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幼虫数量的变动情况,旨在提高牡蛎采苗效果。【方法】对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海水水温、盐度、pH等环境因子和牡蛎幼虫数量等指标进行监测,配合天气、潮汐、牡蛎性腺成熟度分析,探讨牡蛎幼虫出现高峰期与这些因素的关系。【结果】2011年5~7月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亲贝出现1次繁殖高峰期(6月25日~7月3日),繁殖高峰期出现时海区水温和盐度大幅下降,水温平均下降幅度约3.0℃,盐度平均下降幅度4.0‰~8.0‰,pH平均降幅0.97;监测期间海区牡蛎幼虫数量出现5次峰值,分别是5月21日、6月17日、7月1日、7月12日和7月18日,对应的牡蛎幼虫数量分别是2.87×104、2.13×104、1.94×104、11.94×104和1.69×104个/m3,且0.5m水层的幼虫数量较2.0m水层多。成熟牡蛎亲贝数量、精卵排放时间和排放量、潮汐海流是造成幼虫数量变动的原因。【结论】钦州茅尾海牡蛎幼虫数量的变化与海区牡蛎亲贝性腺成熟度及海区环境因子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95.
于2011年5月和9月对杭州湾北岸大金山岛潮间带区牡蛎种群数量开展了生态调查,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分布于潮间带区的鲜活牡蛎全部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5月近江牡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41(±106)个/m2和13006(±1509)g/m2,9月近江牡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21(±69)个/m2和14124(±1470)g/m2,两个月份间近江牡蛎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种群大小频率构成中,以壳高(SH)介于40~45mm的群体最多;5月和9月可收获牡蛎(SH≥0mm)的平均密度分别达到26个/m2和55个/m2。  相似文献   
896.
退化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症见关节疼痛,软骨磨损.可用:骨碎补30~38克,生牡蛎30克,牛膝12~15克,千年健12~18克,狗骨33~45克,炒黑豆45~60克,制川乌8克(先煎1小时),甘草10克.  相似文献   
897.
用冷热休克诱导三倍体近江牡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近江牡蛎(Ostrea riwularis Gould)卵子授精后25分钟,分别用高温(35度)和低温(10度)持续 处理 20分钟,其胚胎发育初期的三倍体诱导率分别达到64%和69%,在这个高温点和低温点以外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三倍体诱导率均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898.
广东沿岸牡蛎体内总汞含量变动趋势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广东近岸海洋生态环境,于2004-2010年对广东沿岸17个主要港湾的海水养殖牡蛎进行了采样,运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监测其总汞含量,并结合1989-1993年的历史监测数据分析了广东近岸海域总体及粤东、珠江口和粤西三大主要海区牡蛎体内汞的时空分布规律,应用单因子指数法和人体暴露风险系数法(HQ)评...  相似文献   
899.
报道了长牡蛎四体诱导的新技术。采用长牡蛎二倍体卵子与精子授精,用1.5mg/dm^3CB在受精后4min处理受精卵40min抑制第一和第二极体排放诱导四倍体,获得稚贝(1-3mm)2000粒,其中四倍体占85%,三倍体占5%,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占10%。本文首次报道可存活的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稚贝。  相似文献   
900.
大连沿海太平洋牡蛎大量死亡原因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连沿海牡蛎主养区发生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大量死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其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单一养殖品种养殖密度过大,超负荷养殖;养殖区水环境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繁殖季节养殖对象生理活性降低,呈现繁殖生理障碍;附着生物特别是真枝螅在鳃上的大量寄生;养殖工艺及作业方式不完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