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卵甲藻Exuviaella cordata 和Exuviaella marina赤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心形卵甲藻(Exuviaella cordata)和海洋卵甲藻(Exuviaella marina)引发的赤潮,(前者于1991年发生在庄河青堆水产公司虾池中,后者于1999年7月发生在大连湾),并对赤潮发生的原因,危害进行了分析,对引发赤潮藻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描述,对大连湾赤沓区养殖的3种贝类进行了贝毒检测。  相似文献   
42.
1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与肠炎病共同症状 :患病鱼体色发黑 ,游动缓慢 ,对外界的剌激反应迟钝 ,食欲减退 ,以至完全不吃食。剖开腹部 ,可见肠壁充血发炎 ,肠腔内无食物。区别 :活检时出血病的肠壁弹性较好 ,肠腔内粘液较少 ,而肠炎病的肠壁弹性较差 ,肠腔内粘液较多 ,严重时腹腔内充满大量淡黄色液体。2鱼蚤病与细菌性烂鳃病共同症状 :患病鱼鳃上粘液增多 ,鳃丝肿胀 ,鳃的某些部位会出现灰白色或有小出血点。区别 :活检时如发现病鱼鳃上有如蛆一样的虫体可诊断为中华鱼蚤病 ;若肉眼观察不能确定 ,可通过镜检 ,镜检时如鳃上有寄生虫寄生即可诊…  相似文献   
43.
对近年来发生在厦门海域的裸甲藻(Gymnodinuum)和原甲藻(Prorocentrum)赤潮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采用了采样、分离、单种培养、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rDNA序列分析等系列监测、分离培养和赤潮生物鉴定技术,重点观察并确证了厦门海域存在的赤潮原因种为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赤潮发生海域存在着许多原甲藻和裸甲藻种类,但不能进一步确认到种.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根据微小原甲藻体表规则的花纹等特征,根据Takayama pulchellum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反S形顶沟等特征分别对它们进行有效地分类鉴定.分子分类学分析表明,T.pulchellum(株名为TPXM)28S rDNA D1-D2区序列长度为721 bp,与基因库中同种相似株的同源性大于99%;微小原甲藻(株名PMDH)的ITS和28S rDNA序列与基因库中同种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无纹环沟藻(株名GIXM)的ITS与基因库中登记的分离自中国深圳海域的4株同种藻的同源性也高达99%.用ITS序列和28S rDNA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也能很好地显示微小原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藻之间的亲缘关系.将上述结果结合文献记录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证实这3种赤潮种类Takayama pulchellum、无纹环沟藻、微小原甲藻是厦门海域较为常见的赤潮原因种.对上述检测和鉴定方法的系统应用也表明,这些方法可应用于对现场赤潮生物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44.
黄海北部近岸的浮游甲藻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研究了1998年6月和9月两次调查资料。结果表明,黄海北部近岸水域甲藻的种类较少,只有8种,但在浮游植物总生物数量中占的比重较大(6月份达50.45%)。甲藻的数量与分布和营养盐浓度之间,并不是简单正、负相关关系,其对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并不苛求,在营养盐相对贫乏的水域(尤其是磷缺乏),甲藻的生长、繁殖比硅藻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5.
黄海秋、冬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 0 1年 11月和 2 0 0 2年 1月分别对黄海中、南部进行生物资源调查 ,共获得和分析浮游植物样品 94站次。结果显示 ,在两个航次调查中共鉴定浮游植物 2 9属 72种 ,主要以沿岸性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还有一定数量的外洋性种类和底栖附着性种类。其中硅藻门有 2 6属 6 5种 ,甲藻门 3属7种 ,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两个航次黄海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为 15 0 5× 10 4 个 /m3,其中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14 6 9× 10 4 个 /m3,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0 36× 10 4 个 /m3,数量的分布呈南高北低的格局。秋季浮游植物及其主要种类的数量均明显高于冬季。与历史同期调查相比 ,黄海中南部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显著低于 1985年 (平均降低 77 7% )而明显高于 1999~ 2 0 0 0年 (平均升高2 84 5 % )。  相似文献   
46.
为揭示产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典型赤潮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PL11的共附生菌群多样性信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PL11的共附生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并且对其可培养共附生菌株进行了选择性分离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的分析。利玛原甲藻PL1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样品共附生细菌包括5门,14纲,26目,38科及54属。其中优势门(>5%)为3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5.5%)、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11.5%)以及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x,8.5%);优势纲(>5%)为4个,包括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51.7%)、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31.8%)、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9.9%)以及OM190纲(8.9%);优势属(>5%)为6个,侏囊菌科下未知属(norank Nannocystaceae,21.8%)、Pyruvatibacte属(11.6%)、Phaeodactylibacter属(9.4%)、生丝单胞菌科下未知属(norank Hyphomonadaceae,8.5%)、OM190纲下未知属(8.1%)以及Roseovarius属(7.9%)。从利玛原甲藻PL11培养物中分离获得可培养微生物菌株9株,分属于8个属,包括Ochrobactrum sp.(2株)及Microbacterium sp.、Algoriphagus sp.、Ponticoccus sp.、Hoeflea sp.、Labrenzia sp.、Sphingopyxis sp.、Erythrobacter sp.各1株。其中PL11-1为Ponticoccus属潜在新种。  相似文献   
47.
三峡水库支流童庄河拟多甲藻水华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和2010年对三峡水库支流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水体理化和浮游植物进行了同步连续跟踪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氮、磷含量较2009年有所升高,相同年份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氮、磷含量各有高低,但差别不大.2-3月,童庄河回水区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sp.)细胞密度逐步增加并达到高峰,其细胞密度可从2009年第13位、2010年2月26日的第9位,在2010年3月17日迅速上升为第1位,成为第一优势种类,并在2010年2-3月形成水华.拟多甲藻水华最先出现在回水区尾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中下游发展,并形成大面积水华,在维持一段时间后消退.童庄河回水区拟多甲藻密度上游最高,从上游至下游,密度逐渐下降.同期长江干流出现拟多甲藻的次数较少、密度较低,通常在回水区最低密度的30.91%以下.分析认为,2-3月回水区更适合拟多甲藻生长,能否形成水华主要受水文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采用改良后的黑白瓶法测定了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在低温下的光合放氧和呼吸耗氧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仍具有一定的光合放氧能力。在光照度为2100lx,温度为-1℃时,蛋白核小球藻和裸甲藻叶绿素a光合放氧速率分别为(30.78±2.18)μmol/(mg·h)和(11.92±0.97)μmol/(mg·h);呼吸耗氧速率分别为(2.30±1.49)μmol/(mg·h)和(2.34±0.85)μmol/(mg·h)。在-1~4℃,2种单胞藻的净光合放氧速率和呼吸耗氧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基本相似,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长,但其增长幅度随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9.
河北省1个赤潮藻新记录种——海洋尖尾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室内显微观察,发现了甲藻门1个新记录种——海洋尖尾藻,并对该赤潮藻进行了初步培养。  相似文献   
50.
1黑色水黑色水磷污染比较严重,水中大隐藻、小隐藻、漆口藻、蓝绿裸甲藻等繁殖成为优势种,这些藻类富含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对所有可见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故使水体呈现黑色。黑色水光合放氧效率较弱,吸热速度快,随光照变化优势藻类易形成丝状、带状、扫帚状、乌云状和溶液状黑色水华。这类藻类细胞壁薄,易消化,故白鲢生长速度较快,但其生命力较弱,易应激死亡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