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5篇
  68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4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民众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不断发展,饮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在众多的饮食文化现象中,河南信阳的菜文化引起愈来愈多人的关注,信阳菜越来越受人欢迎,成为继粤菜、川菜等著名菜系之后又一流行菜种。  相似文献   
142.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75-75
2007年7月以来,我国淮河流域、长江中上游和陕西南部等地连续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致使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7省(市)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3.
淮河流域大别桐柏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波  董召荣  姚孝友  何方  吴楠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37-1138,1202
采用叠加分析法,分析了大别桐柏山区1995~2000年TM遥感影像,获取土壤侵蚀数据。结果表明,大别桐柏山区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2000年研究区域土壤中度以上侵蚀较1995年减少,轻度侵蚀明显增加,且98.50%轻度水蚀由1995年微度水蚀转化而来;耕地和林地水土流失是该区域的流失类型,微度和轻度侵蚀占侵蚀面积的95.29%。  相似文献   
144.
2007年7月8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资料研究分析7月8日的1次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空急流"倾斜"与低空急流加强对此次淮河流域大面积特大暴雨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还进行了中尺度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多普勒雷达反射率上的混合降水回波特征分析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得出了不少有益结论,对梅汛期预报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5.
楚正义  蔡秀丽 《齐鲁渔业》2007,24(11):32-32
2007年淮河流域连续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造成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我场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洪水过境,不仅破坏圩埂、围网,使鱼、蟹逃跑,还造成鱼、蟹大批死亡。有的养殖区域有时1天死鱼数百公斤。以鲢、草鱼、鳊、鲤为主,规格  相似文献   
146.
以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淮河流域内4 000余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评价依据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中As检出较多,超标严重,超标率9.76%,Hg、CF6+检出率和超标率稍低.分析认为,Hg、As有原生成因,也有人为活动影响成因,CF6+主要由人为活动造成.在评价研究基础上,针流域内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两种用途,提出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建议,为区域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7.
利用1961-2008年淮河流域127个站点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历年气候生产潜力(TSPV),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8a间,淮河流域TSPV值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于一致,尤其是起伏变化比较接近,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纬向递减特征。流域TSPV值与极端强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与强降水强度、持续5d以上的降水次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流域的西北部地区及东部沿海的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与年持续15d以上无雨次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8.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重要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定量研究淮河流域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风险度,可为科学地评估改品种、改熟制及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可靠的种植制度提供依据。应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适宜度模型,综合作物适宜度及其概率分布,构建风险度模型,并结合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淮河流域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风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稻麦两熟制的气候风险度在0.15~0.50之间变动,主要是由于降水适宜度低、标准差大。气候风险度的空间分布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山区递增,一方面是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内陆气候要素的变率较大,因此风险度较高。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稻麦两熟制的气候风险度小于0.38,气候风险度减小。  相似文献   
149.
根据1990—2008年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通过估算农田系统氮素平衡和农药施用水平来分析淮河流域中下游典型区氮肥农药施用的合理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研究区N素盈余量和农药施用量呈增加趋势,1990—2008年按耕地平均,N素盈余量由227kg·hm^-2增加到453kg·hm^-2,农药使用量从7.43kg·hm^-2增加到22.63kg·hm^-2。从空间差异来看,在研究区的8个县中,6个县耕地N素盈余量在400kg·hm^-2以上,2个县耕地氮素盈余量超过600kg·hm^-2;5个县农药使用量在20.00kg·hm^-2以上,2个县农药使用量超过30.00kg·hm^-2。8个县中N素盈余量和农药施用量最高的分别是最低的2.54倍和5.29倍。综合潜在风险分级结果为:沈丘、淮滨、凤台、寿县属于高风险区,五河、霍邱、颍上属于中等风险区,临泉属于较低风险区。可见,该地区氮肥和农药施用量大,且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明确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的时空格局及相互关系,为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淮河流域安徽段2000—201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动态当量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动态评估模型,核算研究区各年份ESV,并结合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探讨ESV与生态风险(ER)时空演化过程的异质性和关联性。[结果] ①2000—2019年研究区地类转换频繁,其中建设用地、农田转入转出最多(1 488,1 763 km2)。② ESV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00—2019年ESV总量从3.13×1010元增至3.58×1010元,生态系统服务以调节服务为主,农田和水域对ESV总量贡献率达70%以上。ESV高值区主要在六安市以及淮河支干流两侧。③ER指数整体较稳定,研究区ER均值波动幅度在0.01范围内,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中部高、西南低的特征,ER高值区主要在城镇建设用地周围。[结论] 研究区ESV总量呈动态上升趋势,ESV与ER具有空间集聚性,并且二者存在负向空间关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