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3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5篇
  6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淮河流域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永强  徐丹  曹阳 《土壤学报》2015,52(5):1031-1043
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淮河流域35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与流域地表气象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到淮河流域的潜在蒸散量及相对湿度指数,并用Matlab软件的小波函数进行周期分析及Mann-Kendall趋势分析,研究近53年来淮河流域地表干湿变化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借助Arc GIS平台,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研究淮河流域的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相对湿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近53年来淮河流域的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指数均呈现微弱上升趋势,而潜在蒸散量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潜在蒸散量表现为淮河地区北部高于南部,而相对湿度指数和降水量则均表现为淮河地区南部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112.
水土保持在治淮中的重要作用周虹,袁学勤,(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农水处,蚌埠233001)一、水土保持工作在淮河流域治理中的战略地位淮河是中原腹地的一条大河,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南北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地跨豫、皖、苏、鲁、鄂五省的35个地(市)、18...  相似文献   
113.
2003年梅雨期安徽淮河流域强降水及大气环流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2 0 0 3年 6月 2 1日~ 7月 2 2日安徽淮河流域 3 1站逐日降水和ECMWF分析的格点气象资料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安徽淮河流域梅雨量 660 .1mm ,占全年降水量的 72 %,大到暴雨日数 8d ;平均日降水量存在准 10d周期性变化。持续区域性暴雨过程环流特征在 5 0 0hPa图上表现为鄂霍次克海和乌拉尔山分别为阻塞高压 ,西太平洋为东西带状副高 ,中纬度西风带上有短波槽东移 ;85 0hPa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上有对应的天气系统相配合  相似文献   
114.
淮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兆开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99-7600
在阐述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构建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5.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安徽省淮河流域地区近百年来的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该区种植制度、气候生产潜力、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灾害之间的关系,对农业气候灾害损失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6.
为研究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输出、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潮土)及其是否秸秆还田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 mm·min-1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泥沙和氮输出负荷。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相同时间段内的累积径流量、累积泥沙量、氮输出量以及三者的产出速率均越大;径流中氮元素的浓度在降雨初期的20 min内变化较大,具初期冲刷效应,随后波动并趋于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其平均浓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以2.0 mm·min-1降雨强度时最大,其次为3.0mm·min-1,掺混秸秆后以1.5 mm·min-1时最大;未掺混秸秆时氮元素泥沙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98.25%以上,但掺混秸秆后输出量有所降低(最低值为65.12%)。秸秆还田后,分别可在<1.0 mm·min-1与<1.5 mm·min-1的低降雨强度下减少径流与泥沙流失量,高降雨强度下则增加泥沙流失量;径流氮元素浓度比未掺混秸秆的高,增加了氮元素的累积输出量。累积径流量与累积泥沙量间及两者分别与氮元素输出量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00以上。研究表明,降雨强度、秸秆还田均对径流、泥沙、氮输出等产生影响,引起氮输出明显变化的降雨强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为1.0 mm·min-1,在掺混秸秆时为1.5mm·min-1;减少农田非点源氮输出负荷的重要途径包括控制产流初期氮流失与泥沙流失。  相似文献   
117.
1992-196年在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采集河水,灌区土壤和农畜,水产品样品669份,对其中AS,Hg,Cd,Cr,Pb等有害元素含量进行化验分析,获取有效监测数据7023个,并对该地区农业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8.
对进一步认识淮河流域气候变化下的土壤水分资源,调节土壤水分的状况和提高作物产量提供有效的依据.以蚌埠站为例,利用五道沟水文试验站近33 a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M-K检验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淮河流域土壤含水量和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土壤含水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33 a来,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均有升高趋势,其中气温升高显著,气温的突变年为1994年;10 cm土层深土壤含水量呈上升趋势,30、50、100 cm深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100 cm深土壤含水量在秋季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10 cm深土壤含水量在夏季和秋季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淮河流域土壤含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不同季节、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气温和降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表层土壤含水量主要受降水影响,随着降水增多,表层土壤含水量增大;深层土壤含水量受气温影响较大,随着气温升高,深层土壤含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9.
为了研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在淮河流域信阳区域内代表性地设置10个采样点采集水样,进行浮游动物资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河段共检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及桡足类幼体等36种(属)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120.
基于1961-2016年140个气象站点的日尺度降水数据和月尺度地表温度(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分别表征淮河流域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分析淮河流域冬小麦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冬前生长期和灌浆成熟期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越冬期和返青抽穗期呈下降趋势;轻度干旱以上占比表现为:冬前生长期>返青抽穗期>灌浆成熟期>越冬期.(2)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时间上,轻度干旱以上占比在越冬期和返青抽穗期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冬前生长期轻度干旱以上占比明显高于返青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因此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3)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异同性:时滞性,冬前生长期、越冬期和返青抽穗期,TVDI表征的农业干旱较SPI表征的气象干旱时滞小于1个月;灌浆成熟期,TVDI表征的农业干旱较SPI表征的气象干旱时滞1至2个月;空间上,在冬前生长期二者轻度干旱占比差异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在返青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二者轻度干旱占比差异主要位于高海拔地区.而且,从TVDI表征的农业干旱与SPI表征的气象干旱的轻度干旱占比空间分布来看,农业干旱比气象干旱强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