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9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487篇
林业   204篇
农学   617篇
基础科学   51篇
  331篇
综合类   2656篇
农作物   505篇
水产渔业   245篇
畜牧兽医   785篇
园艺   322篇
植物保护   15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400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低温胁迫对蓝莓枝条呼吸作用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蓝莓枝条不同部位的耐低温能力,利用人工模拟低温胁迫的方法研究了蓝莓1年生枝条尖端、1年生枝条基端和2年生枝条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蓝莓不同部位枝条的各生理指标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生理指标的相关系数差异较大,即蓝莓枝条不同生理过程对低温的敏感性明显不同。其中,0℃时1年生枝条特别是其尖端的呼吸速率明显高于2年生枝条,但其呼吸作用对低温也特别敏感,当温度降低到-10℃时即均发生明显的降低,且1年生枝条尖端的降低幅度最大。另外,低温胁迫下1年生枝条尖端的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幅度也明显大于1年生枝条基端和2年生枝条,即1年生枝条尖端对低温胁迫更为敏感。低温胁迫下不同部位枝条虽可以通过增加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蛋白(SP)等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增强SOD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的方式来提高其抗寒能力,但当温度降低到-40℃时,不但抑制了蓝莓1年生枝条尖端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并且1年生枝条尖端和基端的SOD活性较-20℃时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即-40℃时1年生枝条特别是其尖端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其蓝莓在我国北方大兴安岭地区易发生冻、干梢现象的主要原因。而1年生枝条基端和2年生枝条具有较强抗低温能力的原因除了其本身代谢活性较低,对低温不敏感外,低温下有效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和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在降低其膜质过氧化程度和电解质外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该文首先研究了4个水稻品种的Cd吸收积累状况,并对水稻的Cd积累类型作出区分,之后对水稻体内各抗氧化酶与水稻Cd吸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R活性与茎叶Cd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且GR在低积累型水稻体内的活性显著高于高积累型(P0.05),APX的研究结果则和GR相反。这表明,GR活性的提高对减少Cd吸收也起到积极的作用,APX则起到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3.
低酚酶活性选择对小麦面粉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麦面粉低褐变的育种方法,本研究对15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低酚酶活性的连续3代选择,通过对60份样品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酚含量、吸水率、面粉褐变速率,以及种皮、种胚、胚乳各部分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酚含量的测定,发现多酚氧化酶选择次数与酚酶活性、吸水率、褐变速率、种胚酚酶活性、种皮酚酶活性、胚乳酚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褐变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经过3次酚酶活性的选择,导致15个小麦品种(系)的酚酶活性逐渐降低,褐变速率也越来越低,为培育低面粉褐变速率新品种提供依据。小麦面粉白度是磨粉品质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小麦制粉精度及划分面粉等级的重要标准,但目前对小麦面粉白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面粉白度的育种方法更是缺乏。本研究的多代低酚酶活性染色标记选择法是小麦面粉白度有效选择方法之一,该方法简便易行,投入小,效果可靠,在小麦面粉白度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Two kinds of corn were used as materials,changes of SOD,CAT,POD and MDA Contents after Germination of maize seeds in fiv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manganese sulphate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MDA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varieties,difference was ver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control.The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of HuangJinNuo 1 first increased then decreased after treated with manganese sulfate,while that of YinLong BaiYuNou continuous elevation,the resistance of Maize after manganese sulphate increased during germination.  相似文献   
55.
为进一步分析活性氧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在番茄抗病信号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为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以4叶1心的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比较番茄幼苗受灰霉菌侵染后叶片O_2~-·以及抗氧化酶、内源褪黑素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番茄幼苗接种灰霉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幼苗叶片上病斑斑点逐渐增多,灰霉菌含量显著增多,叶色逐渐变浅,植株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灰霉病菌侵染后番茄体内O_2~-·活性爆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上升,褪黑素含量增加;上述变化都是番茄幼苗为了抵御灰霉菌的生物胁迫而发生的应激反应。综上,植物在遭受病原菌等生物胁迫时不能简单地推断SOD、CAT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一定升高,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更多地依赖于抗性信号路径中信号物质的激活和积累。  相似文献   
56.
研究红茶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尿酸的影响。将36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红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及别嘌呤醇组。空白组和给茶组连续1周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红茶提取物,给茶组第7天造模后1 h给茶;模型组在第7天腹腔注射氧嗪酸钾并灌胃酵母膏造模。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茶组血尿酸(UA)水平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给茶组血尿素氮(BUN)水平均降低,其中、高剂量给茶组BUN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各给茶组血肌酐(Cr)值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下降(P0.001)。高剂量组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低、中剂量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红茶提取物对氧嗪酸钾和酵母膏导致的小鼠高尿酸血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香蕉皮中多酚氧化酶(PPO)的特性。结果表明,香蕉皮PPO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 H值为6.5,75℃以上水浴5min、100℃水浴20s可以完全钝化香蕉皮PPO的活性,香蕉皮PPO存在同工酶。香蕉皮PPO的最适反应底物浓度为0.125mol/L。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香蕉皮PPO的Km=0.087922mol/L,Vmax=0.00924OD404/min。考查了柠檬酸、亚硫酸氢钠、抗坏血酸、EDTA-2Na对PPO的褐变抑制效果和PPO酶液4℃保存时间与其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8.
为调查造成中国西北某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场幼鱼出现持续性死亡的病因,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分子鉴定的方法对患病虹鳟进行了鲑鳟常见病毒筛查,同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电镜观察、滴度测定及人工回归感染等方法对分离获得的毒株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显微结构观察及毒力特性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患病虹鳟的肝、脾及肾组织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并伴随空泡化及溶解等现象;由病鱼内脏组织制备的组织匀浆悬液均能够感染CHSE-214细胞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PE);从该养殖场的不同养殖区域共分离到3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其中IPNV-F1和IPNV-W2属于基因组Ⅰ型,分别与IPNV中国分离株WZ2016(KX355401)和ChRtm213(KX234591)同源性最高,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5%,IPNV-W1属于基因组Ⅴ型,与意大利毒株IPNV/O.mykiss/I/PN/208/Mar88(MG543567)同源性最高,二者的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1%;接种病毒后的CHSE-214细胞内存在大量呈晶格状排列的无囊膜病毒粒子,3株IPNV分离株在CHSE-214细胞上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7.43 TCID50/0.1 mL(IPNV-F1)、107.30 TCID50/0.1 mL(IPNV-W1)和107.29 TCID50/0.1 mL(IPNV-W2);分别以0.1 mL/尾的剂量向健康虹鳟幼鱼腹腔注射各IPNV分离株,在攻毒后60 d内虹鳟未出现死亡,攻毒后3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4.50 TCID50/0.1 g组织(IPNV-F1)、105.38 TCID50/0.1 g组织(IPNV-W1)和104.13 TCID50/0.1 g组织(IPNV-W2),攻毒后6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下降为103.43 TCID50/0.1 g组织(IPNV-F1)、104.50 TCID50/0.1 g组织(IPNV-W1)和103.21 TCID50/0.1 g组织(IPNV-W2).研究表明,该发病养殖场同时存在基因组Ⅰ型和Ⅴ型的IPNV,本研究首次从同一养殖场分离到两种基因型的IPNV,可为中国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60.
张琛  陈思博  吴晨源  张步遥  张瑛  滕斌  胡本进 《核农学报》2020,34(12):2701-2707
为获得生物学性状良好且对粘虫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本研究以8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为材料,根据菌株产孢量、萌发率和生长速率差异筛选优势菌株,然后测定优势菌株孢子悬浮液对粘虫3龄幼虫的致死率,以及3龄幼虫感染高毒力白僵菌后体内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8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生长特性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菌株Bb314、Bb345、Bb412和Bb378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高于其他4个菌株。菌株Bb314孢子悬浮液对粘虫3龄幼虫致死率最高,达69%。Bb314侵染粘虫后,感染前期虫体酚氧化酶(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提高,于36 h达峰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感染初期(24 h)时低于对照,处理48 h后达到峰值,并显著高于对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分别在处理36 h和48 h后达到高峰,并显著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菌株Bb314可能通过影响粘虫幼体内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动态平衡,进而影响其生理代谢。本研究为开发粘虫生防菌的潜力菌株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