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3篇
  48篇
综合类   191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种水生观赏植物对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温室静态试验研究了路易斯安娜鸢尾等10种水生观赏植物在中浓度和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及对不同富营养化水体TN、TP和COD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无论中浓度还是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下10种水生观赏植物中泽苔草、水芋、水生美人蕉、再力花长势均非常旺盛,而菖蒲、千屈菜和马蔺长势相对最弱,鲜重增加量最低。水芋、水生美人蕉、泽苔草和再力花对TN的去除能力较强,其在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生长30d时对TN的去除率依次为97.85%,97.79%,96.12%,95.74%;千屈菜和菖蒲对TN的去除能力较弱,试验结束时其对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TN去除率为77.43%和63.16%。不同植物对TP的去除能力存在差异,泽苔草对TP去除能力最强,试验结束时其对高浓度富营养水体TP去除率达99.17%,达国家Ⅰ类水质TP标准;其次为再力花和水芋,在高浓度富营养水体生长30d时TP去除率分别为98.65%和98.66%,达国家Ⅱ类水质TP标准;菖蒲、千屈菜和马蔺对TP去除能力最弱。此外,不同植物对降低水体COD也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体自净化也能够达到较好的降低COD的效果。从不同植物对水体N、P积累量来看,泽苔草在中、高2种浓度富营养化水体下单株植物净化能力居于10种植物之首,而路易斯安娜鸢尾尽管对N、P的去除能力居中,但其是10种植物中唯一的四季常绿观赏水生花卉植物,一年四季均可修复水体,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2.
对太湖竺山湾14个水质和4个底泥站点取样,测定其理化性质,研究水-表层沉积物边界层氮磷交换情况。结果表明:竺山湾污染比较严重,污染项目主要是TN(总氮)、TP(总磷)。 TN变化范围1.2~37.5 mg/L,相对于Ⅴ类水体超标89.13%。 TP含量在0.028~21.4 mg/L之间,相对于Ⅴ类水体超标20.80%。近底层水样铁、锰的含量远低于底泥含量,而硝酸盐含量接近或大于底泥含量。竺山湾不同站点的氮磷释放率跟底泥的硬度、孔隙度有关,呈正相关关系,氮的释放率普遍高于磷的释放率,表明竺山湾富营养化现象主要受N控制。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以沉水植物为先锋物种的生态净化系统处理农田退水磷污染的动力学性能。  方法  通过批式试验研究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2种沉水植物型净化系统对农田退水总磷的净化效率及其动力学特征。  结果  至试验结束时(第49天),2种植物净化系统总磷去除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总磷去除率分别为82.8%(苦草型)和84.0%(金鱼藻型),但两者总磷去除效率的差异在时间尺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动力学模拟分析发现:除Grau二级动力学外,一级动力学、Monod 动力学和修正的Gompertz模型均可以描述试验条件下总磷的去除过程[判定系数(R2)>0.930,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0.200],其中Monod动力学和Gompertz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R2>0.970),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之间吻合程度更好(RRMSE<0.110)。  结论  3种有效模型拟合获得的动力学常数在植物种类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指示总磷去除效率的动力学常数值一致表现为苦草型>金鱼藻型,表明苦草型净化系统除磷效率好于金鱼藻型。图5表2参35  相似文献   
104.
草皮缓冲带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一种有效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去除氮磷效果最佳为目标,提出了将草皮混播技术运用到缓冲带的构建中,并筛选出了合理的草种混播比例。根据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相容性,选择扬州本地具有推广价值的草坪草本植物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作为供试植被,研究不同草种混播比例下草皮缓冲带对农田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总氮、总磷进水浓度分别为7.7827.22mg/L和0.4727.22mg/L和0.471.61 mg/L的试验条件下,混播草皮的存在明显提高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且对渗流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径流,当白花三叶草与高羊茅混播比例为1∶3时,缓冲带对径流水和渗流水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且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5.
汾河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经验统计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山西省汾河平原灌区为研究区,根据2004—2008年灌区小店桥和义棠2个水文控制站有限的、离散的径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月监测值,采用河流污染物时段通量法分别计算2站点河道断面的总氮(TN)和总磷(TP)年通量,得到灌区TN和TP年负荷量;采用传统输出系数法确定了同期灌区农业种植、农村人口和畜禽养殖等污染源的TN和TP输出量。由此确定了灌区TN和TP迁移过程中的流域损失系数,建立了流域损失系数和年径流模数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包含各类污染源数量、输出系数和年径流模数的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经验统计模型;用该模型模拟了2009—2010年灌区的TN和TP负荷量,与实测值相比误差均小于40%,满足精度要求。所建模型适合用于我国平原灌区面源污染负荷的估算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6.
对土壤总磷测定的不确定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评定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明确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由绘制标准曲线系列、样品测定重复性、液体转移、仪器等方面引入),得出了土壤总磷含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选择精度高的量器,提高仪器灵敏度,增加样品测定次数等),尽可能降低测量不确定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7.
以前期激素诱导形成的类紫根凤眼莲以及自然河道采集的普通凤眼莲为研究对象,加入液体混合菌剂,比较这2种凤眼莲与液体菌剂单一及其组合处理时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总磷的能力。结果表明:经过45 d的处理,发现类紫根凤眼莲与液体混合菌剂组合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氨氮的去除率为55%,总磷的去除率可达85%;综合效果其次的是用类紫根凤眼莲单独处理;而普通凤眼莲与液体混合菌剂组合在去除氨氮效果上比类紫根凤眼莲单独处理稍好,液体混合菌剂单独处理效果较差,总磷去除率仅为34%,氨氮去除率27%。  相似文献   
108.
安徽省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长江经济带8个重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3—2018年统计数据作为支撑,研究安徽省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长江经济带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皆表现为下降趋势,并且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的变化相对平稳;各市的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无论是在变化平稳程度还是在累积排放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纵观近16年各市的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9.
城郊养鱼高产湖塘理化特点及生物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 1973年武汉市郊两个渔业高产湖塘的理化、生物环境特点,并分析了各类环境因素间的关系。在养殖季节中,湖水溶氧量通常在7毫克/升以上,总氮平均为2.63毫克/升,总磷平均为0.38毫克/升;浮游植物平均为2,199×10~4-3,080×10~4个/升,主要为硅藻,甲藻和绿藻等小型种类;浮游动物平均为39,200-74,318个/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文中提出了各类环境因素间相互关系的方程式,定量地描述了饵料生物丰度和氮、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0.
王现领 《节水灌溉》2013,(8):50-51,59
为了研究不同水质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自净规律,选择了4种不同污染水平的水体进行了室外模拟实验,对水体的CODCr、氨氮和总磷等指标进行了跟踪监测,采用了对比分析、逻辑模型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不同水质水体的自净能力及自净规律,提出了不同水质水体中CODCr、氨氮、总磷的自净能力,分析出CODCr和氨氮的自净符合对数衰减规律、总磷的自净规律符合线性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