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207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616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赤点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的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林蠡 《水产学报》2005,29(4):519-523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病赤点石斑鱼苗,呈Beta诺达病毒阳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有空泡.在脑部,空泡主要分布在端脑、间脑和小脑。受感染的细胞明显收缩、致密变化和嗜碱性。包涵体常为圆形,大小不一。透射电镜下,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可观察到含有病毒粒子的致密体。病毒粒子呈等面体,无外膜,直径为25~28nm,随机分布在细胞质或在致密体内排列成品格状。致密体大小不一。偶尔观察到较大致密体的外膜已破裂,病毒粒子被释放到细胞质。  相似文献   
852.
"海水鱼膨化饲料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是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的重大科技兴渔项目.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下属基地湛江市东海对虾良种场负责石斑鱼膨化饲料养殖试验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针对目前石斑鱼的营养需求和生长情况,试验按项目要求设计的膨化实验饲料,并以冰鲜野杂鱼为对照,以增重率、饲料系数、生长速度、成活率、养殖效益等为衡量指标,评价膨化饲料的养殖效果.经2005年养殖周期(1年)的养殖试验后,改进饲料配方,2006年重复并扩大试验进行验证.经过两年多时间,项目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853.
斜带石斑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金英 《水产学报》2003,27(1):7-12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60d的斜带石斑鱼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特性。研究表明,实验水温为22.0-27.8℃时,孵化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脏、胆囊和胰脏等,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表明其消化系统的形态变化与食性的变化相适应。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其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成熟。胰脏在出膜后第4天出现,是和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发育到第35-60天,位于肠道后部的胰脏组织内出现许多大空泡。  相似文献   
854.
刘东 《水产科技》1993,(2):41-41
最近,在海水鱼如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尖吻鲈(Lares calearifer)和大菱鲆(Scophtllalmus maximus)的仔鱼和稚鱼中,发现了一种能引起大批死亡的新的病毒病。这些鱼的病毒病都以小核糖核酸样的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为特征。然而,由于没有成功地分离出病毒,病原学还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855.
Cu2+、Hg2+、Cd2+、Pb2+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探讨了Cu2 、Hg2 、Cd2 、Pb2 4种重金属离子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表明:Hg2 、Cd2 、Cu2 和 Pb2 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96hLC50分别为0.069 mg/L、0.48 mg/L、0.928 mg/L和3.421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069 mg/L、 0.00481 mg/L、0.00978 mg/L和0.0321 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Hg2 >Cd2 >Cu2 >pb2 。  相似文献   
856.
利用经过简单改造的养虾土池进行点带石斑鱼的人工育苗试验。先在池中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系统,然后进行受精卵的孵化和鱼苗培育。400万粒受精卵的孵化率为66.3%,培育出全长在2.5cm以上的稚鱼9.63万尾,育苗成活率为3.63%。结果表明:利用室外土池进行点带石斑鱼的生态育苗是可行的,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石斑鱼育苗新技术。  相似文献   
857.
美洲黑石斑鱼的育苗与养成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褚衍伟 《齐鲁渔业》2004,21(1):12-12
美洲黑石斑隶属鱼旨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主要分布于美国华盛顿洲等水深100 m内的海水中。鱼体侧扁而粗壮,椭圆形,口大,体被细小栉鳞,色深蓝近黑,带淡白或白斑。喜栖礁石底,白日进食,喜食蟹、鱼、贝类。美洲黑石斑作为名贵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病害少、生长快等优点,是海水养殖业进行海洋生物高值化技术开发理想的选择。现就其育苗及养成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58.
从事苗种生产技术和改善养殖技术研究的长崎县水产试验增养殖研究所,最近进行红点石斑鱼稚鱼的大量培育取得成功,今后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859.
厦门大学海洋系《人工促进赤点石斑鱼性转变》课题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任务,于1992年3—6月在厦门火烧屿海水网箱进行试验,采用2—4龄鱼,以2龄鱼为主,经过50天投喂药饵46次,雄性化转变率为93.5%,挤压鱼腹能流出精液,人工促进性转变效果显著。雄性化的精子寿命90分钟,精子活力94.6%。试验鱼的精液与成熟卵进行人工授精,受精率81.1%,胚胎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860.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 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