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8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4篇
  10篇
综合类   217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8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实验结果表明,黑穗醋栗“厚皮”和“薄皮”品种之间茎的结构无明显区别,幼茎均由表皮、皮层、维管柱、髓和髓射线组成。仅“厚皮”茎的角质膜较厚;皮层和髓细胞较小,排列紧密;“薄皮”品种茎的角质膜较薄;皮层和髓部的细胞较大,排列疏松,髓部体积亦较“厚皮”的大,“薄皮”的茎较柔软容易下垂。两品种幼茎的表面均有腺体分布,分泌挥发性物质。未经扦插的一年生成熟茎内有“先成不定根原基”。经过水培(或扦插)的成熟茎内有“诱发不定根原基”。不定根原基常起源于髓射线(或多列射线)与形成层带交接的部位;其位置可能正对皮孔内方或在其一侧,也可在无皮孔区的周皮内侧。不定根可从皮孔内伸出,亦可从皮孔一例或其附近的周皮缝隙中伸出。常簇生在插条的茎节附近或沿插条节间排列成2~3纵列。  相似文献   
42.
不同荻繁殖体地下部分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选择是植被护坡的重要研究内容。获是一种易栽种生长快的禾木科草本植物,具有强盛的地下根状茎和不定根网络系统,可用于加固和防护边坡。本实验采用获不同部位的繁殖体进行无性繁殖,定量研究获的不定根长度和数量、根状茎新生芽数量和地下部分包裹土壤的体积,以预测其护坡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繁殖体发芽率分别为:一年生根状茎顶芽70%,一年生根状茎切段78%,两年或多年生根状茎切段70%,地上茎基部鳞芽73.33%。一年生根状茎切段长出新生植株基部不定根的平均数量为40.95,平均长度为27.62cm,新生芽平均数量为7.4,地下部分最大包裹沙土体积3116623.38cm^3,其地下部分总体生长状态优于其它3种繁殖体。  相似文献   
43.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观察了扦插于珍珠岩中的马铃薯品种"东农303"顶芽苗不定根生成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结果显示:扦插苗茎内无潜伏根原基,马铃薯不定根属于诱导型生根;大部分根原基起源于维管形成层细胞和临近薄壁细胞区域,极少数起源于皮层薄壁细胞区域。马铃薯扦插苗不定根的发生,整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1)维管形成层细胞和临近薄壁细胞分裂出细胞质浓、具有分生组织特点的薄壁细胞团;(2)新形成的薄壁细胞团不断分裂并脱分化,形成具有分生能力的根原基;(3)根原基分别向轴心、远离轴心方向分裂,轴心方向分裂的细胞最终与茎内的维管束相连,远离轴心的方向分裂的细胞穿过皮层,向外继续朝表皮方向发展,最终穿破表皮伸出不定根。  相似文献   
44.
45.
为筛选出适宜何首乌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以带腋芽茎段为外殖体,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不同浓度激素(6-BA,NAA,IBA,6-BA+NAA,6-BA+IBA,多效唑)的培养基对何首乌产生丛生芽及不定根的诱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6-BA对诱导何首乌产生丛生芽具有促进作用,NAA和IBA对丛生芽的诱导具有抑制作用,适宜何首乌丛生芽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增殖系数达11.43;多效唑对不定根的诱导具有促进作用,最适生根的培养基为1/2 MS+多效唑0.5 mg/L,生根率为100%,平均生根条数为10.42条/株.  相似文献   
46.
读者信箱     
《花卉》2012,(8):49-49
问:怎样促进扦插苗木生根? 答:采用剥皮法,通常用于较难生根品种,扦插前先将表皮木栓层剥去,以增强插穗吸水能力,并可促进发根。也可用刀在插穗基部刻2-3厘米长的纵刻伤口至韧皮部,以便在纵伤口间形成排列整齐的不定根。  相似文献   
47.
以‘南林895’杨经组培获得的2 cm长再生芽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再生芽不定根发生能力及其耐盐能力。结果表明:‘南林895’杨再生芽在75 mmol/L以下能够正常产生不定根,100 mmol/L完全抑制不定根的形成。25~50 mmol/L盐处理能够促进‘南林895’杨再生芽不定根的伸长,增加根数,提高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的含量。25 mmol/L处理的SOD、CAT、POD、GR 4种保护酶与对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MDA含量和电导率也低于对照;而在高浓度盐处理下(75~100 mmol/L),SOD、CAT、GR保护酶活性下降,导致膜透性加大,MDA含量增加,POD和AsA-POD酶活性的提高有助于缓解盐胁迫对‘南林895’杨造成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8.
通过分析稀土元素对组培苗增殖及生长的促进作用、对不定根的形成的影响、对组培苗叶绿素形成及相关酶活性的促进等方面,综述了稀土元素在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为了建立马铃薯快速、高效的不定根诱导体系,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无菌试管苗为试材,以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为主导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幼苗、茎段、叶片进行了不定根离体诱导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幼苗不定根离体发生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0.01 mg/L EBR+0.1 mg/L NAA(α-萘乙酸,1-naphthalene acetic acid),启动天数为4 d左右,平均生根天数约10 d,生根频率可达99.39%,幼苗平均不定根数为11.93条;诱导茎段不定根离体发生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0.01 mg/L EBR+0.1 mg/L NAA,生根频率为99.49%,而诱导茎段不定芽发生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0.05 mg/L EBR+0.1 mg/L NAA,不定芽诱导率为81.07%;诱导叶片不定根离体发生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0.05 mg/L EBR+0.1 mg/L NAA,生根频率为82.06%。2,4-表油菜素内酯作为主导因子能有效促进马铃薯不同起始外植体不定根的离体发生,缩短马铃薯组培苗的滞瓶期,使马铃薯种苗工厂化的生产效率有效提高,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C2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LcC2DP1不定根形成过程中的功能,通过RACE法从百脉根中克隆LcC2DP1基因,利用qRT-PCR检测其时空表达模式,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系统在百脉根中过量表达LcC2DP1并鉴定其功能。结果显示:LcC2DP1基因全长705 bp,编码235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25.95 ku,与蒺藜苜蓿同源性最高(82%);在百脉根不定根分化过程中持续表达,表达部位为根、茎和叶片;与野生型亲本(WT)相比,转LcC2DP1基因百脉根(TP)的不定根分化提前1~2 d;在不定根分化的9~15 d ,其总根长分别是WT的168%、155%,根体积分别是WT的249%、161%,根尖数分别是WT的156%、137%。TP百脉根的总根长(P<0.01)、根体积(P<0.01和根尖数(P<0.05)表现出一定的发育优势,表明LcC2DP1基因可能与百脉根不定根发育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