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07篇
  免费   1018篇
  国内免费   1000篇
林业   2728篇
农学   797篇
基础科学   567篇
  3190篇
综合类   5432篇
农作物   410篇
水产渔业   633篇
畜牧兽医   879篇
园艺   321篇
植物保护   1268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43篇
  2022年   450篇
  2021年   516篇
  2020年   562篇
  2019年   627篇
  2018年   343篇
  2017年   544篇
  2016年   638篇
  2015年   545篇
  2014年   773篇
  2013年   898篇
  2012年   1071篇
  2011年   1142篇
  2010年   822篇
  2009年   846篇
  2008年   765篇
  2007年   828篇
  2006年   746篇
  2005年   613篇
  2004年   516篇
  2003年   440篇
  2002年   358篇
  2001年   294篇
  2000年   264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气中碳浓度的急速升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发展模式成为目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途径。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农业活动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农业生态系统已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本文以三峡库区为例,在分析了库区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库区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意义,提出了库区低碳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及减少农业生产碳排放的五种对策,即推广免耕法、稻田水旱轮作,适度排水放干、发展以沼气为核心的农村新能源系统、发展高效生态循环种养农业和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992.
青海省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模型,对青海省1978-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剖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127 8 hm2增加至2001年的1.609 2 hm2,同期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20 8 hm2逐年递减至1.332 3 hm2,生态供需由盈余逆转为赤字,说明20世纪90年代青海省生态需求已经超出其生态承载力, 表现为不可持续。最后指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工业的增效减耗是实现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93.
双杂吨粮生理生态指标及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通过3年的调查与试验,阐明了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在不同栽培季节,不同栽培水平下的产量形成特点及氮钾吸收特性,明确了杂交稻的穗型与生育期有一定的关系,对杂交稻需钾量是否近似常规稻这一理论问题也给予了肯定的证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亩产吨粮的产量结构指标,氮钾吸收量指标及相应的生理生态指标,制订的“双季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实用性强,增产节支,为吨粮田的建设与推广提供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94.
我国发展生物能源树种原料林的潜力和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我国发展生物能源树种原料林的现状和潜力,指出了目前发展生物能源树种原料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995.
以华北平原玉米‖大豆为研究对象,研究间作对农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净温室气体平衡(Net greenhouse gas balance,△GWP)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玉米单作处理(M)的CO2累积排放最高(12.6t/hm2),玉米大豆间作处理比M处理减少4.0%~8.9%。M处理的土壤N2O排放最高(16.0kg/hm2),显著高于间作处理,间作处理比M减少32.2%~36.6%(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间土壤CH4排放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CO2排放动态主要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而土壤N2O排放则主要与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不同系统的△GWP不同,M系统的△GWP为8 681kg/hm2,高于等行距间作系统(6 635kg/hm2),而低于宽窄行间作系统(9 753kg/hm2)。结果显示,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施肥(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和4种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研究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穗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穗数最多,其次为地膜覆盖,垄沟栽培模式最少;不同栽培模式间穗粒数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穗粒数最多,垄沟栽培最小;栽培模式、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施氮对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种栽培模式中,垄播覆膜模式千粒重最大,常规栽培最小,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有助于提高小麦收获指数,4种栽培模式中,地膜覆盖模式收获指数最高,常规栽培最小;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栽培模式与施氮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垄播覆膜模式的小麦产量最高,常规栽培最小,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垄播覆膜、垄沟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27%,20%和9%。综合分析认为,在施氮条件下垄沟覆膜为最优种植模式,这对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小麦种植模式以达到高产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分析了荒漠化地区的生态压力和承载力.结果表明,该旗2000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3064hm^2,生态承载力为1.6475hm^2,生态赤字为0.6590hm^2.并且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也较低.在近10a内(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经济资源承载力呈现出减小趋势,即相对贫困状态,这是该区土地荒漠化发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998.
通过计算沈阳地区玉米的光热生产潜力,发现沈阳地区玉米的光热生产潜力可达到2128.46kg/mu,生产上至今尚有65%以上的生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克服限制因子培肥地力,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开“源”畅“流”,是中低产田增产的重要途径.而选作优良品种,合理密植,选用适当的种值方式,增加投入,往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使用和平衡施肥,扩”库”、开“源”、畅“流”则是该地区高产再高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中国南方集体林区经济发展过程基本态势的分析,指出人口与资源、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带有综合的结果。在探讨新起点的经济发展时,以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确立林业为林区建设的基础产业,以工业化提高林区产业结构层次,以城镇化改善林区城乡结构,是中国南方集体林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抉择。  相似文献   
1000.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de-oiled olive pomace for soil management in a young super high-density olive orchard.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are not works on this top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