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0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4篇
  37篇
综合类   14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甘晓辉  刘翔  舒晓波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91-8794,8822
基于ArcGIS软件平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根据该区经济发展现状特征,主要选取人均GDP指标值划分等级来分析其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并从经济集聚、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等角度分析本区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仍集中在南昌、九江、景德镇和新余等几个中心城市,且经济集中程度亦较高,但辐射和带动低水平城市发展不够,将进一步拉大地区经济差异。最后提出了优化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2.
以2000-2011年423景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MVC、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北部湾经济区植被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快于广西区年NDVI平均增长速率。NDVI均值存在着明显的分段特征,且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2006年以前研究区植被覆盖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呈现显著增加趋势。NDVI均值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北和西南植被覆被低、东南植被覆被高的态势,NDVI均值纬向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经向分布线性倾向率比较小,仅为0.5952/1N°。NDVI标准差的变幅较大,表现为波动小主要分布在NDVI均值的两个极端,波动较小与波动较大并存,波动较大分布比较零散的空间格局。NDVI的Hurst指数反持续(10.03%)持续性序列(89.97%),说明经济区植被的变化趋势处于持续性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73.
通过聚类分析和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将洞庭湖区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功能区类型:湖堤保护区、农业功能区、集约开发区、生态涵养区。明确了不同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探讨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决策部门调控优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食物波动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往研究粮食波动的较多,但研究食物波动的较少,为了解决各类食物的可加性问题,现将各类食物产量均转化成热量。同时,为了更好地研究江西食物总量、食物种类及各地级市食物总量的波动问题,选择了食物波动指数、变异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波动分类。经研究初步认为,江西各类食物生产的稳定性大致为:粮食>油料>肉类>糖料>蛋类>水果>牛奶,这说明目前江西的三大主要食物(粮食、油料、肉类)生产稳定、安全性好。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江西11个地级市食物总量波动(1991~2003年)分为6类,从Ⅰ类至Ⅵ类稳定性依次下降,宜春为Ⅰ类地区,吉安、新余、景德镇、赣州为Ⅱ类地区,南昌、上饶为Ⅲ类地区,鹰潭、抚州为Ⅳ类地区,九江为Ⅴ类地区,萍乡为Ⅵ类地区。  相似文献   
75.
孙冬英  龚双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094-4095,4098
在对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山湖城村"旅游区具有地缘关系密切、区位优势突出、政策环境有利、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产品互补性强的生态旅游联动开发的优势条件,分析得知该地具备进行生态旅游联动开发的可行性,从而提出实施政府主导、整合旅游市场、整合旅游形象、整合旅游产品、统一旅游接待管理工作质量的旅游联动开发对策,以期将鄱阳湖打造成国际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76.
江西七溪岭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1 686种(含变种),隶属于201科716属;其中蕨类植物34科51属77种,裸子植物5科8属9种,被子植物162科657属1 600种.其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28个群系.从整体上看,海拔从低往高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山顶矮灌.  相似文献   
77.
为达到将南亚热带名优晚熟果树引种至其地理北界的目的,对闽东地区的果树区域选择,进行新的技术应用,拟提高其区划精确性,具体做法是采用GIS技术,对福鼎、霞浦等闽东地区,坡度小于25°、朝南坡向、温度模型适宜的避冻区域及山地相对高差在0.5~0.8之间的区域,进行晚熟果树生态区域选择,并制作相应的专题图和区域面积统计。最终区划结果符合技术实现要求。  相似文献   
78.
79.
Linkages between forest dynamics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nd this limits our ability to adequately estimate future changes in forest ecosystems due to human-induced global change. In particular at the single tree level, our understanding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belowground properties during forest succession is limited. Thus, our aim was to test whether we find a spatial and temporal gradient in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an associated shift i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and age of single trees. We found that inorganic nitrogen was less available below the crown of single trees, while soluble organic carbon (DOC) was much more abundant, in particular in the inner zone of influence, i.e. close to the stem. The fungal:bacterial PLFA ratio was greater whil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icC) was lower below the tree crown, indicating a strong influence of trees on spatial patterns of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Moreover,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icC and total extractable N, an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ungal:bacterial biomass and δ15N, suggested that the microbial biomass was N limited below the tree crown and as a consequence nutrient cycling was presumably decelerated compared to open conditions. We also found a temporal pattern of increasing surface soil C and N content with increasing tree age (up to 250 years), underlining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single trees in creat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in forests.  相似文献   
80.
三峡库区消落区蓄水前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琛  程晓莉  张全发 《土壤通报》2011,(6):1404-1410
为研究175 m蓄水前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选择12个采样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呈中性偏碱性p,H值为6.93~7.91;全磷、全钾、有效钾和铵态氮的含量分布比较集中,差异较小;有效磷、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比较分散,差异较大;土壤类型和土壤粒级对土壤养分含量会产生重要影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大致分为4类:土壤综合养分较高型、土壤贫瘠型、有效磷含量较高型和全磷、全钾含量较高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提出改善措施。本研究为三峡库区消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