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黄土区(陕西部分)土壤钾的形态,按毫克/100克土计,有机钾0.36-5.04,水溶性钾0.24-2.37,代换性钾3.61-16.96,有效钾3.85-19.33,非代换性钾64.45-149.77,结构钾1,840.3-2.538.3,全钾为1.920-2.640。有效钾为非代换性钾的11.42%,结构钾的0.53%和全钾的0.51%。水溶性钾和代换性钾分别是有效钾的8.2%和91.8%。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土壤各种形态的钾与有机质呈正相关:水溶性钾、代换性钾、非代换性钾与有机态钾,代换性钾和非代换性钾与粉粒和粘粒也呈正相关,但都与沙粒呈负相关.钾的释放符合于幂回归方程(y=ax-b).释放量从北向南是逐渐增加的.幼年土壤和轻黑垆土耕作层释放量高于其他层次,但是粘黑垆土和黑土的粘化层的释放量高于其它层次。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石膏寒漠土的发生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国安  张累德 《土壤学报》1991,28(2):196-201
寒漠土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部的高寒荒漠带,它是在冰冻过程制约下形成的荒漠土壤,具有颗粒粗、粉粒和铁在表层(亚表层)聚积、有机质积累少等发生特征。石膏寒漠土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石膏强烈聚积,因此,它通常有三个基本发生层:(1)孔状结皮层,厚度1-4厘米,多孔、呈片状或鳞片状;(2)铁质化紧实层,位于结皮层之下,厚度3-5厘米,游离铁,活性铁和粘粒含量高于上下土层,块状结构;(3)石膏层,厚度10-20厘米,石膏含量12-25%,最高达40%,结晶形态良好。根据寒漠土中具有典型的石膏层这一发生特征,拟划分出石膏寒漠土亚类。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平原晚第四纪古土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良梧 《土壤学报》1999,36(1):9-14
本文运用孢子花粉,古生物化石和放射性碳断代等手段,从土壤剖面层段的特征,土壤年龄和环境变化方面证明,分布于黄淮海平原的变性土不是现代土壤,而是古土壤,该古土壤自晚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三次沉积-成土作用旋回,其土壤发育程度较弱,且是由钙质结核土层,暗色土层,表土层和(或)淤土层组成的一个叠置型古土壤。  相似文献   

4.
福建红壤性水稻土发生和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区非代换性钾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恒义 《土壤学报》1988,25(4):315-322
黄土地区土壤类型和发育程度与土壤非代换性钾有关。本文初步研究了黄土地区主要土壤类型非代换性钾的变化。影响土壤非代换性钾含量和释放累积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质地和有机质。粉砂粒、粘粒和有机质与非代换性钾呈正相关,而砂粒与非代换性钾呈负相关。土壤非代换性钾含量由北向南从66.71-84.62增到117.09-129.95mg/100g土;释放累积量由北向南从147.03-173.00增到251.18-346.08mg/100g土。说明黄土地区土壤非代换性钾的含量和释放累积量均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砂绵土和黄绵土,砂黑垆土和轻黑垆土的非代换性钾含量和释放累积量其剖面分布较均一;而粘黑垆土和黑(土娄)土的粘化层的非代换性钾含量和释放累积量高于耕作层和母质层,但因地形部位不同又存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陕北地区黄绵土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自立 《土壤学报》1987,24(3):266-271
黄绵土是在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幼年土壤,没有明显的发育层次,不具有地带性土壤剖面特征,土壤性状与母质类似,剖面层次由Ap—C层或A—C层组成。根据土壤诊断层和诊断剖面特性划分为原始黄绵土和淡黄绵土两个亚类。以作物生长季节(4—9月)土壤水热状况划分温灌黄绵土、温潮黄绵土、温润黄绵土、温干黄绵土、凉润黄绵土、凉干黄绵土等土属。以表层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的等级差异和组合划分出28个土种。黄绵土的分布,在延安以南海拔低于1200米以下的地区,阴、阳坡土壤均属温潮黄绵土,再向北,阴坡为温润黄绵土,阳坡为温干黄绵土。海拔高度在1400米以上阴阳坡两边的土壤属凉干黄绵土,阴凉沟底地土壤属凉润黄绵土。河川地土壤通常为温灌黄绵土。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疏林荒草地、荒草地、林地和耕地)第四纪古红土和埋藏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测定古红土各发生层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剖面及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埋藏古红土有机碳含量较低,随深度分布均一,各粒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降低;(2)埋藏古红土出露地表后,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影响,表层全土有机碳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增加,呈现林地 > 耕地 > 疏林荒草地 > 荒草地 > 埋藏古红土的特征,其中,林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说明林地是古红土分布区的一种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3)耕地0 ~ 10 cm土层粒径 > 1 mm和 < 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加,1 ~ 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逐渐降低。其余土地利用方式下古红土均呈现 > 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逐渐降低,< 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壤分类四十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子同 《土壤学报》1989,26(3):217-225
建国以来土壤分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涉及全国的土壤分类系统至少有9个。可分为三个时期。解放初,采用美国马伯特土壤分类系统,以土类为基本单元,土系为基层单元,其中就有我国特有的山东棕壤、砂姜黑土和水稻土等类型;从1954年开始采用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之后陆续提出了一些新土类,如黄棕壤、黑土、白浆土、砖红壤性红壤等,接着由于对耕地土壤的普查,充实了水稻土、明确了潮土、灌淤土和塍土等的独立土类地位。并提出了其他许多磷质石灰土等新土类。目前正在开始以诊断层如诊断特性为基础、结合我国丰富土壤类型的实际,在已有基础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具有空量指标的土壤系统分类。但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研究和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9.
江西低丘红壤性水稻土的主要化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本兰  杜国华 《土壤学报》1985,22(2):183-190
三个红壤性水稻土的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含量由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依次逐渐增加,其C/N和H/P比值也顺次增大。它们的粘土矿物组成无明显差异。铁、锰物质在潴育型水稻土剖面中分异最明显,其次为淹育型水稻土;而无定形氧化铁在剖面中变幅最大却是潜育型水稻土;结晶态铁在土壤剖面中分异亦有一定规律,其中潴育型水稻土的指示性土层(W层)的晶胶率(结晶铁/无定形铁)远较其它土层为高,这种变化特性的差异,对区分不同水分作用的水稻土发育类型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土壤络合态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氧化锰与土壤氧化铁相比虽然含量低,但对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反应更加敏感,所以在土壤剖面中淋移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我国菜园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32,自引:2,他引:132  
张民  龚子同 《土壤学报》1996,33(1):85-93
本文对我国各主要起源母土上发育的厚熟土、不同熟化程度的菜园土以及相对应的粮田土壤37个剖面中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及有效态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园土壤随种菜历史的延长、熟化程度的增加、重金属元素Zn、Cu、Pb的含量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元素在剖面中的分布以表层含量最高,向下递减。厚熟土由于具有较厚的熟化表层,元素全量及有效态含量在0-40cm土层中均较高,多在过渡层之下出现突然降低的转折;中度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