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1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81篇
林业   116篇
农学   195篇
基础科学   276篇
  474篇
综合类   816篇
农作物   236篇
水产渔业   109篇
畜牧兽医   109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1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7 毫秒
81.
种肥深度对东北北部春玉米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东农253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分层施肥方法,研究种肥深度变化对东北北部春玉米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肥深度对玉米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影响较大,在苗期氮磷钾积累量以种肥同层(D0)和种下6 cm(D-6)处理较高;成熟期以种肥同层(D0)、种下6 cm(D-6)、种下12 cm(D-12)处理较高。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及产量与种肥深度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玉米植株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以种下6 cm(D-6)和种下12 cm(D-12)处理较高;玉米产量以种下12 cm(D-12)处理最高,但与种肥同层(D0)、种下6 cm(D-6)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种下18 cm(D-18)、种下24 cm(D-24)和不施肥(对照)。种子与肥料同层条件下会影响玉米的出苗和干物质积累量,种肥施于种下3 cm以上时,对玉米出苗及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影响,种肥的适宜深度为种下3~12 cm。  相似文献   
82.
为提升甘南青稞产业种源支撑基础,实现青稞新育品种的增产增收潜力,以青稞新品种甘青11号为试材,在甘南高寒阴湿区旱川地进行了不同施肥水平与播量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水平为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25 kg/hm2,播量为192.0 kg/hm2时,甘青11号青稞折合产量最高,为3 720 kg/hm2;施肥水平为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播量分别为223.5、256.5 kg/hm2时,甘青11号青稞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580、3 510 kg/hm2。由此可见,在施肥水平为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25~300 kg/hm2,播量为192.0~256.5 kg/hm2时,青稞产量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综合考虑,该施肥水平和播量为青稞在甘南高寒阴湿区种植适宜的肥料配比和播量。  相似文献   
83.
为比较分析Logistic、Richards和三次多项式(Cubic)3种小麦籽粒灌浆模型的特点,用其分别对4个小麦品种(济麦44、品育8012、周麦36和晋麦84)在4个播期下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用三种模型均可拟合,各模型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在0.98以上,且达极显著水平,Cubic和Richards模型拟合效果优于Logistic模型;通过Cubic模型模拟的灌浆起始期较观测值晚0.58~6.65 d,10月12日播期起始灌浆日期模拟值与观测值最接近;在本试验条件下,Logistic模型可以假定粒重达理论最大粒重的2.76%左右时为灌浆起始期(开花期);Richard模型中,播期对起始粒重比例(灌浆起始期粒重/理论最大粒重)有显著影响,第一、第二播期(10月12日、10月20日)的超始粒重比例显著低于第三、第四播期(10月28日、11月5日);三种模型理论最大粒重在品种和播期间的规律与灌浆终止粒重一致;Cubic模型模拟的理论最大粒重与灌浆终止粒重最接近,终止粒重比例(灌浆终止粒重/理论最大粒重)平均值达 97.84%;Logistic与Richards模型中,终止粒重比例随播期的推迟呈增加趋势,Richards模型终止粒重比例在播期间的变异系数大于Logistic和Cubic模型。小麦快增期灌浆参数T2(快增期持续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V2(快增期平均灌浆速率)、Vmax(最大灌浆速率)在三种模型间存在差异,Richards模型在播期间差异最大(T2TmaxV2Vmax变异系数分别为35.25%、20.43%、11.94%、10.8%),Logistic模型在播期间差异最小(T2TmaxV2Vmax变异系数分别为8.79%、7.59%、3.30%、3.30%)。  相似文献   
84.
为研究不同播种模式下花后高温胁迫对春小麦旗叶转录组的影响,以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模拟高温的方法,设条播和匀播两种播种方式,灌水施肥方式均为水肥一体化,对高温处理后的春小麦旗叶分别构建转录组测序文库,采用FPKM法计算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常温处理,高温胁迫下条播和匀播滴灌处理分别有199和1 819个基因上调表达,55和 1 335个基因下调表达,说明高温胁迫下匀播滴灌处理对春小麦旗叶转录组的表达影响明显。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与条播滴灌处理对比,匀播滴灌处理的春小麦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注释到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多,有52个,其次为淀粉和蔗糖通路(注释到50个差异表达基因);而常温条件下与条播滴灌处理对比,匀播滴灌处理的春小麦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注释到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多,有49个,其次为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注释到41个差异表达基因)。因此,高温胁迫下匀播滴灌技术可以更好地改善植物的光合系统,有效缓解高温引起的小麦植株早衰。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施肥对核桃楸床播育苗的影响,达到培育优质壮苗的目的。[方法]研究不同施肥种类及施肥量对核桃楸苗木的茎干、根系生长等特性的影响。[结果]当施尿素15 g/m2+磷酸二氢钾15 g/m2时,苗木在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等指标均高于不施肥和其他施肥处理,有利于优质壮苗的培育。[结论]在生长季以施尿素15 g/m2+磷酸二氢钾15 g/m2或磷钾复合肥时,苗木的整体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86.
赵维  何远宽  程啦  闵家媛  马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753-5754,5782
[目的]确定适宜的菜用板蓝根播种期。[方法]在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对菜用板蓝根进行5个不同播种期试验,探索菜用板蓝根的最佳播种期。[结果]在毕节市种植的菜用板蓝根鲜叶产量以4月30日播种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播种期(P〈0.05),播期提前或延后都会导致菜用板蓝根鲜叶产量的显著降低(P〈0.05)。[结论]综合菜用板蓝根生长及鲜叶产量分析,毕节市种植菜用板蓝根最适播种期在4月下旬。  相似文献   
87.
总结了近年来柏木播种与嫁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播种育苗方式培育苗木,技术简单,成本低,适宜于大山造林;但实生苗开花结实晚,不能尽快满足森林工程造林用种需求,开展柏木嫁接育苗可提早开花结实年龄,为柏木良种选育提供性状稳定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究播期影响玉米(Zea mays L.)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方法]在6.0万、7.5万株/hm2播种密度下探讨播期对玉米叶片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穗位叶及其以上叶片的展开速度加快,13叶期以后各阶段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减小,吐丝期及以后各时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播期调整导致的叶片发育程度的差异是播期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原因之一,可以通过农事活动的适时调整,降低夏玉米晚播引起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89.
以泰农18为试材,在播种密度(基本苗)405.0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两个不同地力水平和适度早播(10月1日)、适播(10月8日)和适度晚播(10月15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地力水平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但氮素利用率偏低;同地力条件下,适当推迟播期,通过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仍可维持与早播和适播条件下相当水平的籽粒产量;虽然推迟播期降低冬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但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两者互补,所以适当推迟播期氮素利用率仍可维持与早播和适播相当的水平。因此,在不同地力水平下,适当推迟播期可以调控冬小麦冬前群体免受冷害和寒害的影响,维持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90.
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地下水埋深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借助地中渗透仪,通过人工控制设置不同地下水埋深(分别设置0.2,0.4,0.6,0.8,1.0和1.2 m),探讨地下水埋深对不同生育期夏玉米的形态指标、产量、耗水量及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水分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地下水埋深过浅或过深均会明显抑制植株叶面积指数和茎粗的增长(P〈0.05),地下水埋深0.4 m时叶面积指数和茎粗最大.随作物生育进程,根系数量和根系干质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大,先减小后增大.玉米灌浆前,单株根系伤流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增大,而灌浆前后则无显著影响.地下水位埋深过深或过浅均影响穗长、秃尖长、穗粒数、百粒质量及经济产量.分析表明,0.53 m为当地玉米产量最优地下水位埋深.玉米生长期内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大而降低,同一地下水埋深处理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阶段耗水量及耗水强度随地下水位埋深增大而直线减少,回归方程在P〈0.01水平下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夏玉米全生育期地下水补给量、阶段地下水补给量及地下水补给强度随地下水位埋深增大而直线减少,回归方程在P〈0.01水平下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玉米水分利用率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增大,地下水埋深1.2 m处理水分利用率最高.研究成果对江淮丘陵区地下水资源利用及评价、玉米高产高效灌溉制度的制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