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3篇
  3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安徽省主栽品种以及当前推广和将要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耐)病性,结果表明:安徽省生产栽培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病性差异显著,但无高抗品种,且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抗扩展的耐病性。根据品种抗性鉴定结果,将安徽省生产栽培的品种分为3类,即:感病类型,以皖麦38、皖麦19、扬麦5号、扬麦158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1.00;中感类型,以皖麦30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0.62;抗病类型,以豫麦18、豫麦21、宁麦9312等为代表,相对抗性系数为0.46。  相似文献   
52.
小麦近缘属种纹枯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土壤接种法对26份小麦近缘材料、栽培品种及其杂交后代的抗纹枯病性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小麦近缘植物中存在着丰富的抗纹枯病资源,其中有5份材料表现免疫,他们是节节麦34、峨观草、野燕麦、八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黑麦;有12份材料表现高抗,他们是斯卑尔脱小麦、峨观草(河南)、圆锥小麦、密穗小麦、二棱大麦、阿比西尼亚小麦、节节麦34×B186、波兰小麦、六棱大麦、硬粒小麦、四棱小麦、茹可夫斯基小麦;有5份材料表现中抗,他们是波斯小麦、东方小麦、节节麦28×冀麦5418、印度圆粒小麦、节节麦28;只有节节麦34×豫麦9号为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53.
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病级为指标, 对 4 个杂交组合正反交 F1 进行了抗病性调查, 发现正反交 F1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纹枯病抗性遗传属于核遗传。同时调查 5 对杂交组合 F2 群体的纹枯病抗性, F2 植株比例都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运用王建康和盖钧镒设计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世代分析方法, 以及亲本、 F1 和 F2 方差分析方法, 分析 5 个杂交组合的纹枯病抗性遗传, 结果其至少受 10~13 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 且遗传率在 3169% ~5709% 。  相似文献   
54.
河南小麦主要品种纹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通过土壤人工接种,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对河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16个小麦品种的抗纹枯病性能在大田成株期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推广的主要小麦品种对纹枯病抗性普遍较差,无免疫和高抗品种,大多数属高感和感病品种,只有豫麦26号,豫麦13号,豫麦19号等少数品种表现中抗,因此应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化学药剂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5.
为明确玉米品种抗病性及施肥覆膜措施对玉米北方炭疽病发生的影响,于2016—2018年利用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东北部分玉米种植区北方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气象因子与炭疽病发生的相关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鉴定101个玉米品种对北方炭疽病的抗性,并观察肥料施用方式、种类以及地膜使用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8年玉米北方炭疽病在东北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为重发区,病害发生程度与7—8月份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供试玉米品种中辽单752、禾农九、中元999和山与城1号4个品种对玉米北方炭疽病表现为高抗,占总数的3.96%,无免疫品种。基肥和追肥量分别为675 kg/hm2和150 kg/hm2时病害发生较轻,病情指数为18.61,减肥30%对病害发生无明显影响;缓释肥和地膜均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表明种植抗病品种、合理使用肥料及地膜是东北地区防治玉米北方炭疽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6.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iavt14和徐州25杂交的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为材料,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通过3年表型数据分析,结合构建的重组自交系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其中,染色体2B上检测到2个,分别是Qses.jaas-2b1、Qses.jaas-2b2。Qses.jaas-2b1在连续2年田间接种鉴定中可解释5.46%和8.56%的表型变异,Qses.jaas-2b2在连续3年的田间纹枯病接种鉴定中可解释6.04%、8.10%、12.92%的表型变异。在染色体7D上检测到1个抗性QTL:Qses.jaas-7d,最高可解释11.25%的表型变异。说明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s有可能存在于小麦染色体2B和7D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57.
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nin在体外可以抑制多种病原真菌的生长。为检验转Gastrodianin基因小麦对真菌病害的抗性,采用基因枪法将由ubiquitin启动子驱动的Gastrodianin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58和Alondra, 获得14株纯合的转基因株系。外源基因的PCR检测、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外源Gastrodianin基因在转基因小麦T5代植株中已经纯合并有不同水平的表达;赤霉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Gastrodianin基因的表达能抑制病原菌在转基因植株中生长,从而减轻病原菌引起的病症发展,且两种病害的减轻程度与Gastrodianin基因的表达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58.
利用VisualBasic6.0组建了安徽省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害预测及管理系统,系统由病害诊断、预测及防治决策、系统说明等模块组成。整个系统采用菜单提示选择和人机对话方式,使用者只需在合适的运行环境下启动该系统,便可出现主菜单,然后根据自己的目的,从菜单中选择所要执行的项目或输入必要的信息,即能得到满意的运行效果。系统的用户界面友好,一切操作均有屏幕汉字提示。系统经过测试,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准确可靠地运行,与传统的人工管理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9.
安徽省小麦主要病害预测及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Visual Basic 6.0组建了安徽省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害预测及管理系统,系统由病害诊断、预测及防治决策、系统说明等模块组成。整个系统采用菜单提示选择和人机对话方式,使用者只需在合适的运行环境下启动该系统,便可出现主菜单,然后根据自己的目的,从菜单中选择所要执行的项目或输入必要的信息,即能得到满意的运行效果。系统的用户界面友好,一切操作均有屏幕汉字提示。系统经过测试,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准确可靠地运行,与传统的人工管理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0.
Roy Johnson 《Euphytica》1992,63(1-2):3-22
Summary This introductory chapter contains some general comments about plant breeding and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The use of disease resistant crop plants is an environmentally favourable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sease but the process of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s subject to several constraints. Among them is the variability of pathogens in relation to host resistance. Some parts of this variation can be resolved into gene-for-gene interactions, but the boundaries within which such interactions can be detected are not sharp. The discussion of this variation is illustrated by reference to some important diseases of wheat, especially yellow rust, septoria and eyespot. The objective of obtaining durable resistance is discussed and some contributions of new genetical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to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are considered. It is suggested that new technology will enhance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but that established techniques of plant breeding will remain relevant and impor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