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林业   86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21篇
  244篇
综合类   631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1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陕西土壤脲酶热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土壤脲酶动力学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借助于经典酶学理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陕西水稻土、褐土、土脲酶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将整个酶促反应划分为酶-底物复合物形成和分解两个阶段分别计算其热力学函数是可行的,得到了更多酶促反应机理方面的信息;不同土样脲酶复合物形成和分解阶段的温度系数Q10、活化能Ea、活化焓ΔH、活化熵ΔS和活化自由能ΔG有明显差异;土壤脲酶的Q10范围为0.82~2.48;两阶段土壤脲酶除个别处理外Ea、ΔH1、ΔH2、ΔS均大于零,揭示出形成和分解阶段酶促反应的有序性较差,混乱度较大,需要外界提供更多能量来完成酶活性部位与反应物的互补契合以及解离,最终完成酶促反应;形成阶段ΔG1和整个反应的ΔG、ΔH均小于零,表明形成阶段和整个酶促反应为一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总体上不需要外界能量即可完成;各土样分解阶段的ΔG2均大于零,表明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对酶促反应的复合物分解过程的可能性无显著影响,复合物分解是酶促反应的限速步骤。可见得到的热力学参数从多方面共同表征了各土样酶促反应机理上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42.
黄河流域陕西片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气候、地质、地形、植被及人类活动 5类因素中的 6个因子为预报因子 ,以陕西黄河流域水蚀区内 5大类型区中 3 3条小流域的实验观测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及有关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建立了适用于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据运用该模型对本区域内 4条小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成果和建模所用 3 3条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进行验证 ,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可以在陕西黄河流域水蚀区及条件相近的其他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晋西北片、陕北片坝库控制面积占比、坝库单位面积库容等参数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晋西北片若没有坝库工程,仅靠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措施只能取得14%的减沙效益;每增加100km^2的坝库控制面积,即可提高2%的减沙效益;每增加400万m^2的库容,即可提高1%的减沙效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每提高1万m^2/km^2,减沙效益即可提高约10%。(2)陕北片减沙效益主要由坝库工程产生。减沙效益提高10%,坝库单位面积库容需要提高5万m^2/km^2。要使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达到20%以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在6万m^2/km^2以上。(3)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要实现40%左右的减沙效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达到167/m^2/km^2以上。  相似文献   
44.
陕西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4年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并以此为方向探讨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源涵养能力南北高,中间低,空间差异显著,单元水源涵养量为0~800.90 mm;近15年水源涵养功能增加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71%,总水源涵养量呈"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特征。(2)气候要素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中,水源涵养能力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量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5.12%,整体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不高;综合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77 593.31 km~2,占总面积的37.70%,主要分布在秦岭中西部高山区、汉水谷地以南以及延河流域以北,生态系统类型以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45.
在简要介绍陕西省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省水资源概况和时空分布规律,重 点描述了全省水源污染现状及河流含沙量大不易利用的特点,客观评价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最后指出了 全省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46.
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城市化的内涵分析及其水平的测度出发,计算了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分析了陕西省1949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进而又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动态变化分析以及辨证关系分析和回归预测分析,最后对陕西省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保护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7.
陕西省是我国甜荞的重要种植区域,也是红花甜荞的主产区。十三五期间,陕西荞麦产业快速稳定发展,得益于荞麦产品加工对荞麦一产的需求和荞麦产业的市场服务对荞麦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但陕西荞麦加工产业开发深度不够,多局限于大众化传统食品加工,在高附加值荞麦产品方面空白缺位;在荞麦观赏旅游文化方面虽有涉入但融合力度不足,荞麦三产融合路径需要拓展。因此,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打造品牌、文旅结合将成为陕西荞麦三产融合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
本文根据杜仲生长的生态环境及中心产区的气候条件,利用气候生态因子,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方法,探讨了陕西扩大栽培杜仲的可能性,并确定了栽培杜仲的适宜气候生态区域。  相似文献   
49.
AM真菌是一类土壤有益微生物,对逆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有诸多有益的生理和生态学效应.本文对陕北旱区豆科植物根际AM真菌多样性和定殖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共分离鉴定出4属16种AM真菌,孢子密度平均为170.8个/100g土,总定殖率高达66.8%.AM真菌多样性和定殖受宿主植物、土壤因子和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其不同结构的定殖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0.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具有增加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功能,套作是最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形式。为研究不同套种模式对桑树生长和综合效益的影响,在幼龄桑园分别套种大豆、绿豆、马铃薯、红薯、花生、芝麻6种农作物,比较6种套作模式下桑树的生长情况、桑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分析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套作模式中,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桑树/花生的平均枝条数及平均总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平均枝条长来看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总枝条数差异不显著;从桑叶叶量来看,桑树/花生套作模式下最高,达16 391.90 kg/hm2,桑树/红薯次之,桑树/绿豆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套作幼龄桑园单位面积平均总条数(x)与平均总条长(y)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多项式方程为:y=0.247x2–2.506x+314.16(x>0);综合来看,桑树/花生套种模式较有利于幼龄桑树的生长,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模式。该研究为幼龄桑树套种模式的推广,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