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12篇
  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四川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情况。结果表明,1956~1975年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群,1976年以后,禾谷缢管蚜上升为优势种群。其种群数量愈来愈大,成为全省性害虫。作者还对引起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02.
小麦禾谷缢管蚜的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和危害历期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采用累积虫日作为危害量指标 ,建立了蚜虫危害量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回归模型 ,即Y1=1.4250+5.3529×10-4X1,Y2=1.1780+0.0106X2 ,确定了禾谷缢管蚜的动态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03.
为评估苹红缢管蚜Rhopalosiphum oxyacanthae入侵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基于其在全球的118个分布点和筛选的9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苹红缢管蚜于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于苹红缢管蚜的全球分布数据,MaxEnt模型预测的平均AUC值为0.919,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当前气候条件下,苹红缢管蚜在我国的总适生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8.73%,其中高、中、低适生区的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92%、13.30%和29.51%,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贵州、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台湾等省区。未来RCP2.6和RCP8.5气候情景下,苹红缢管蚜在我国的总适生区面积增加并呈逐渐向东北方向迁移扩散的趋势,其中低适生区面积逐渐增加,高、中适生区面积逐渐减少,原先中南部的高适生区逐渐转变为低适生区或非适生区,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吉林省与辽宁省边界处的高适生区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表明苹红缢管蚜在我国的适生范围极为广泛,具有较高的入侵风险,应加强进境口岸对该虫的检疫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04.
禾谷缢管蚜对三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禾谷缢管蚜对3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XM800’(高抗)、‘Selkirk Yr27’(中抗)和‘兰天24号’(高感) 3种不同抗蚜小麦品种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为害初期幼苗体内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禾谷缢管蚜为害后,在一定时期内3个小麦品种的SOD、POD、PPO 活性都呈上升趋势,且品种抗性越强,酶活力增加越明显;3个小麦品种之间SOD、POD、PPO 活性差异显著(p<0.05)。[结论] 3个小麦品种SOD、POD、PPO 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05.
为有效防控有翅型小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以浙江省小麦主要害虫禾谷缢管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有翅型和无翅型转录组之间的差异,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PCR,RT-qPCR)技术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经过StringTie软件组装,共获得39 699条unigenes。注释到NCBI-NR、GO、KEGG、Pfam、Swiss-Prot和eggNOG六个数据库中unigenes数量分别为24 120、17 351、17 137、17 532、15 494和23 128条,分别占unigenes总数量的60.76%、43.71%、43.17%、44.16%、39.03%和58.26%。有翅型和无翅型禾谷缢管蚜之间共筛选到6 747个基因差异表达显著,其中289个基因上调表达,其他6 458个基因下调表达,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糖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上,表明禾谷缢管蚜翅型分化可能与能量分配有关。UGT、MME、GSTABCG14四个基因的RT-qPCR测定结果与转录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106.
为探究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与本地害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同时存在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开展了异色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方程,其日捕食量随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221.88头和343.01头,其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禾谷缢管蚜2龄若虫的控害效能分别为140.88头和210.93头。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和禾谷缢管蚜具有较好的控害能力,其成虫对两种害虫的防控效果优于其4龄幼虫,且异色瓢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选择性强于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107.
麦蚜最优动态生防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8.
茉莉酸诱导小麦幼苗对麦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茉莉酸可诱导小麦品种郑州891的防御反应,使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的取食行为发生明显改变。尽管此两种蚜虫在正常的小麦相干株上取食的EPG各波型参数出现的次数及历时变化较大,但经茉莉酸诱导后,都再现了NP波次数和历时显著增加、E1与E2波历时明显缩短、首次出现E1波时间显著延长以及口针在细胞间穿刺频率明显升高等变化。这说明茉莉酸诱导后,郑州891的取食适合度降低,其机理与茉莉酸诱导产生挥发性的蚜虫取食拒避剂及诱导维管液营养成份的改变有关。试验还证实;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在其对寄主植物适合度的鉴别中共同起作用;植物适合度不能仅由1-2个EPG波形参数作为指示因子,要视具体情况全面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9.
Luteoviruses are obligately transmitted by aphids and contain two capsid proteins, the coat protein (CP) coded for by open reading frame (ORF) 3, and the readthrough protein (RTP), produced by readthrough of the amber termination codon of ORF 3 into the contiguous ORF 5.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it is the RTP that determines transmissibility and vector specificity. To investigate which capsid protein or protein part contains determinan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NY-RPV isolate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by its vectorRhopalosiphum padi, we produced three fusion proteins by expressing NY-RPV cDNA inE. coli. These respectively represented the CP alone (P3), a region of the RTP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amber termination codon (P5a), and the remainder of the RTP (P5b). Polyclonal antisera raised against the P3, P5a and P5b proteins each gave distinctive reactions against purified NY-RPV on Western blots. Also, in ELISA tests, antisera raised against all three fusion proteins detected purified intact virions. When mixed with purified virions and fed toR. padi through Parafilm membranes, immunoglobulins (Igs) from antisera raised against P3 and P5b had no effect on transmission, whereas Ig from antiserum against P5a interfered with transmission. P5a antiserum Ig had no effect o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P-PAV isolate of BYDV byR. padi.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while neither the CP itself nor the terminal region of the RTP are key determinants for transmission, a specific domai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RTP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in the transmission of NY-RPV byR. padi, though apparently not of P-PAV.  相似文献   
110.
温度对禾谷缢管蚜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分蘖至拔节期的小麦为材料,用直接最优法 C=sum from i=1 to n (T_1D_1~2)-(?)sum from i=1 to n (N_1T_1))/sum from i=1 to n (D_1~2-n(?)~2)) 估算和用王如松等提出的模型(低温部分) V_(T)=K·[1-exp(-(T-T_L)/δr)]/{1 exp[-r(T-T_o)]} 模拟,探讨了禾谷缢管蚜各龄若蚜和整个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表明用王如松等提出的模型模拟的结果更好。平均相对生长速率(MRGR)计算的结果指出,不同温度及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虫龄(态)之间的MRGR值是不同的。最后组建了禾谷缢管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特定龄期生命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