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12篇
  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Jens Weibull 《Euphytica》1994,78(1-2):97-101
Summary Accessions of 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 the progenitor of cultivated barley, were screened in field and glasshouse trials for resistance to the aphid Rhopalosiphum padi. A few selected lines were furthermore hybridized with a modern barley variety and the resulting populations evaluated.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were found among some of the spontaneum accessions resulting in lower aphid growth rates (maximum reduction 57%). Segregation patterns among siblings in F2 populations were continuous,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genes with possibly additive effects. The usefulness of H.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 for breeding aphid resistant barle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13.
小麦近缘植物生态分布与抗禾谷缢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18个属96个种(变种、亚种)269份材料进行了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鉴定。在10属50种多年生材料中,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长穗偃麦草(Et.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t.ferganensis)和窄颖赖草(Leymus angutus)表现为高抗;在鉴定的7个属41种(变种)一年生材料中,高抗材料均存在于山羊草属(Aegilops),其中欧山羊草(Ae.biuncialis)、小亚山羊草(Ae.columnaris)、小伞山羊草(Ae.umbellulata)、钩刺山羊草(Ae.triuncialis)抗性最强。分析表明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产生的高抗变异是与它们分布的温暖干旱的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4.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自然变温(平均20.21℃)条件下,组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快,若蚜存活率高,有翅蚜比率明显偏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54.40和33.70,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力(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4.15和34.0、0.2486和0.1688及1.2822和1.1839.尽管这两种麦蚜成蚜期远长于若蚜期,但由于内禀增长力均相当大,使得稳定年龄分布中若蚜的比率分别高达90.35%和89.31%。  相似文献   
15.
玉米蚜种群的空间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不同的聚集指标对玉米蚜种群的空间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蚜在玉米田始终成聚集分布 ;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聚块性指标 M/X 的值 ,描述了玉米蚜种群空间格局的时序动态 ,表明玉米蚜聚集强度有明显的规律 ,呈现高—低—高的趋势。综合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环境因子的变化等信息 ,对其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龟纹瓢虫捕食玉米蚜的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龟纹瓢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玉米蚜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型圆盘方程式,寻找效应与自身密度的关系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描述。龟纹瓢虫对玉米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雌成虫日最大捕食量为87.3头,雄成虫为93.4头。龟纹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模拟后的各方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麦蚜分布广、食性杂、繁殖力强,是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在此,从麦蚜的田间网捕、传毒能力、飞行磨测试以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等七方面介绍了麦蚜迁飞行为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麦蚜迁飞的生态意义,可能的蚜源基地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麦蚜取食行为特殊刺探电位波形图(EPG)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上的刺探行为,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刺探电位波形(EPG),即点G波,E0波和两种F波,并就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点G波是蚜虫在刺探途径阶段(C波阶段)的试探性主动吸食过程;E0波是蚜虫口针即将到达韧皮部时短暂的判断、休息和适应过程;一种F波是蚜虫在木质部主动吸食受阻的一种过渡波;另一种F波与蚜虫口针在植物组织中遇阻后的重复回撤与刺探行为有关。结果表明,EPG波形不仅有其稳定性,同时也有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小麦近缘野生植物营养水平与抗禾谷缢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长穗偃麦草(Elytrigia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lytrigiafergan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nshanica)、竖立鹅观草(Roegneriajaponensis)、鹅观草(R.kamoji)和R.tsukushiensis7种小麦近缘野生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含量与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的关系。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rm)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9,P<0.01),与游离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水解氨基酸总量、甘氨酸和酪氨酸含量也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麦植株体内氨基酸、蔗糖、水分、温度、光照和禾缢管蚜种群数量等因子对禾缢管蚜翅型分化的单个影响和综合作用.结果表明,禾缢管蚜翅型分化的敏感虫龄为3龄若蚜;单个因子对麦蚜翅型分化的作用可以线性回归方程y=a+bx表达,多个因子的联合作用用多元回归方程y=a+b1x1+b2x2+…+bmxm拟合能基本反映各因子对禾缢管蚜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因子的共同作用以麦株体内水分和该蚜自身过高密度(拥挤密度)占主导地位.但分析的因子数不同,各因子的影响效应不同,由此说明影响禾缢管蚜翅型分化的因子是复杂的,不能就某个或某几个因子就说明这些因子是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