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71篇
农学   207篇
  71篇
综合类   592篇
农作物   99篇
水产渔业   70篇
畜牧兽医   84篇
园艺   102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研究榕属植物瘿花发育特性是理解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内在机制的重要内容。本文解析了垂叶榕隐头花序伴随瘿花发育的 5 个发育时期,采用同工酶电泳的方法比较了瘿花与正常雌花同工酶(包括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酯酶)谱带的差异,采用扫描电镜对比了瘿花壁与授粉后雌花子房壁的差异。结果表明,瘿花被榕小蜂产卵以后,至少启动了一个与消除过氧化物有关的酶;而且,瘿花子房壁结构疏松,内含物小而少,雌花子房壁结构致密且内含物多而大,说明瘿花发育所消耗的营养物质大于正常雌花发育的消耗。研究结果支持造瘿生物汇集营养与植物防御行为的互利假说。  相似文献   
12.
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的10个不同组织、器官中共检测出8种过氧化物酶,在叶、芽鞘、根、节、节间、穗轴、叶鞘和芒中,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过氧化物酶基本相同,说明这种酶由细胞核编码,但在花粉粒发育的3个不同时期,不育系与保持系间的过氧化物酶有明显差异,表现为不育系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多于保持系,这可能是由于不育系中细胞质不育基因对核基因的表达有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表现为不育细胞质基因的去阻遏作用,即不育细胞质基因可以去除细胞核中编码过氧化物酶基因的阻遏作用,使不育系中有更多的过氧化物酶基因得以表达,造成不育系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多于保持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青花菜在脱分化及分化过程中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脱分化培养的第12天该酶活性的大幅度增加与愈伤组织的明显发生相对应;分化培养的第21天该酶活性的大幅度增加与真正的芽发生相关.脱分化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c带、e带发生在愈伤组织产生以前,可能是脱分化的原团;分化时c带在芽点出现以前的重新出现可能与分化的启动有关.在脱分化过程中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略有升高;在分化过程中该酶活性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黄为平  郑晓鹰 《种子》1994,(3):13-15
等电聚焦电泳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分离蛋白质的有效生化技术.操作简便,分辨率高,电泳条带多而且细,信息量大,利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文利用等电聚焦丙烯酰胺电泳方法分析了6个大白菜一代杂种及双亲幼苗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图谱,共分离出十几条酶带,F1杂种与亲本间同工酶图谱均表现出明现差异,特别是A鉴别区内的酶带差异最明显,大多为互补型,是主要鉴别区。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6个大白菜品种均可利用过氧化物同工酶鉴别由自交引起的假杂种。利用这项技术大量开展了这6个品种的商品种子纯度检测工作,同时在田间进行了验证性测定,二者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低能Ar+注入樱桃萝卜点点红种子后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樱桃萝卜点点红为材料,对低能Ar+离子注入其干种子后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其发芽率、成活率与低能Ar+注入剂量的关系,对低能Ar+注入点点红种子后其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POD酶谱及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低能Ar+注入都会引起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及不同阶段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变异;在1×1017Ar+/cm2与3×1017Ar+/cm2剂量之间点点红种子的发芽率随注入剂量的增加呈现出“马鞍型”曲线的变化趋势;成活率的变化规律与发芽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低剂量注入时,其POD活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高剂量注入时,其POD活性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同工酶图谱中,POD在2.5×1017Ar+/cm2和3.0×1017Ar+/cm2增加一条酶带,且1.5×1017Ar+/cm2和3.0×1017Ar+/cm2高剂量注入时有缺失现象;酯酶(Est)在1.5×1017Ar+/cm2和3.0×1017Ar+/cm2剂量注入时酶带数增加,且变深。  相似文献   
16.
金针菇杂交菌株的同工酶标记与菌株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垂直平板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利用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PAGE表型的差异,对金针菇的杂交后代作了遗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金针菇杂交亲本及其后代抽工酶箐型表现明显的多型性。4个杂交菌株的同工酶亲本有较明显的差异。2处生化(EST,PRO)标记在杂交菌株中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遗传互补性,并有新的酶带产生。结合同工酶酶谱和标记杂合位点数目对杂种优势可进行早期预测和栽培验证。  相似文献   
17.
金针菇航天种菌丝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2个金针菇航天诱变菌种(航金1号和航金2号)和地面对照菌种(江山白)为材料,进行了拮抗实验、菌丝生长速度实验、抗杂性实验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航天种与对照之间有拮抗现象,但无拮抗线。航天搭载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比对照快,其中航金1号生长速度最快。航金1号和航金2号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杂性,能抑制并盖过霉菌菌丝生长。通过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航金1号和航金2号与对照相比都出现了特异谱带,说明经过航天诱变的菌株发生了一定的突变。  相似文献   
18.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与体内生化成分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棉花不同抗感黄萎病性品种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在无菌土中体内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相应地高于接菌土中的含量。蕾期抗耐品种平均含量为2.276%,高于感性品种的1.417%,而铃期趋势相反。叶片单宁含量高于根部。在无菌土中,抗耐品种叶片单宁含量平均为3.58%,高于感病品种的3.28%;而在接菌条件下趋势相反。根部棉酚含量显著高于叶部,但两者极显著相关。在无菌土和接菌土中,抗性品种棉酚含量均高于耐性品种,而耐性品种又高于感性品种。棉株体内棉酚含量与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显著正相关。同工酶谱测定显示,过氧化物酶在抗感品种的无病症叶片中,酶带特征基本一致,叶片显症后表现主酶带区加宽,主酶带数增多,变化趋势与症状严重度正相关。在显症条件下,抗性品种酯酶同工酶活性略强于感性品种;与无症叶相比,显症叶的SOD酶带数由原来的4—6条减少至3—4条,抗性品种的酶带数少于感性品种1—2条。  相似文献   
19.
井冈霉素A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和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水稻纹枯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 AG- 1IA在含系列浓度井冈霉素 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上的菌丝生长速率 ,计算出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2 30 9+0 .872 0 X,r=0 .9910 ,药剂的 EC50 =10 6 .9μg/ m L,EC75=6 34.5 μg/ m L。在含 5 0 0 μg/ m L井冈霉素 A的 PDA上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 74 .1% ,而田间水稻植株上人工接菌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5 0 μg/ m L药液喷洒后 7d和 14 d的防效即可分别达到 77.4 %和 76 .7% ,即药剂在 PDA平板上的理论抑制作用仅是田间活体植株上对病菌实际作用效果的 1/ 10。比较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 ,井冈霉素 A具有对病原菌和寄主植物双重作用的特性。研究首次发现 ,在室内培养基上不能有效抑制病菌生长的 1μg/ m L的井冈霉素 A可以在水稻植株未喷药部位产生防御水稻纹枯病的作用 ,且能够持续诱导植物防御反应相关酶——过氧化物酶 (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的活性增高,表明该药剂可以激发水稻抗性防卫反应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大麦云纹斑病菌对杀菌剂的抗性检测及同工酶谱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4年大麦云纹斑病菌(Rhynchosporium secalis)对杀菌剂多菌灵、三唑醇的抗药性监测表明,该菌对两种杀菌剂的敏感程度发生了变化,并且首次在田间发现了大麦云纹斑病菌的多抗菌株。这类菌株对多菌灵、乙霉威及三唑醇都具有抗药性,且抗性程度很高。与1990~1991年得到的资料相比,随着杀菌剂选择压力的增加,大田群体中三唑醇高抗菌株比例逐年增加。对该菌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α—酯酶有7种表现型,磷酸葡萄糖变位酶有2种表现型,过氧化氢酶有3种表现型,无论对去甲基抑制剂类(DMI)表现抗性或敏感菌株,无论调节酶还是非调节酶,其酶谱表现型的变异基本相似。这表明大麦云纹斑病菌对DMI类抗药性突变存在于多个菌系的基因型背景群体中,而不是只起源于单一的广泛分布的菌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