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99篇
林业   34篇
农学   655篇
基础科学   30篇
  84篇
综合类   837篇
农作物   434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76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51.
以辣椒雄性不育系1442A(灯笼型)和13733A(羊角型)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为试材,对花蕾中SOD、POD和CAT3种同工酶活性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花蕾发育,不育系1442A、13733A,保持系1442B、13733B,和恢复系1442C、13733C的SOD活性变化趋势分别一致,POD、CAT亦同。保持系和恢复系花蕾中SOD活性均高于相应的不育系;不育系花蕾中S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在2级花蕾时期最低;保持系花蕾中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2级花蕾时期最高;恢复系花蕾中SOD活性变化趋势大约呈“~”形。恢复系花蕾中POD活性一直高于相应的保持系和不育系,除1级花蕾时期外,不育系花蕾中POD活性一直低于相应的保持系和恢复系。恢复系花蕾中CAT活性一直比相应的保持系高,只在1级和7级花蕾时期,不育系花蕾中CAT活性高于相应的保持系和恢复系。随着花蕾发育,保持系和恢复系花蕾中CAT活性持续下降;不育系花蕾中CAT活性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152.
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V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对西北农大提供的六个K、V型小麦不育系进行自交和测交鉴定的结果:K80(6)A、K陕7859A、K83(37)65A和K(D1/9615)A的不育性不稳定;K-149A育性有轻度分离;V-77(2)A不育性稳定。(2)对K、V、T型不育系雄性器官观察比较,V型不育系花粉败3充比之K型完全,近似于T型不育系。(3)分析测交父本的血缘,具有1B/1R血缘的小麦品种(系)绝大多数为K、V型的保持系。非1B/1R血缘的绝大多数为其恢复系,但恢复度普遍偏低。(4)V型不育系及其测交杂种产生单倍体的频率高于K型。  相似文献   
153.
 系统考察了偏、粘、易和二角4种异质1B/1R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恢复性,测定了它们杂种F#-1中雌雄可育(1B)与不育(1BL/1RS)配子的传递率。结果表明:(1)其不育性可分为完全不育;转育过程中从低到高世代育性一直分离;低世代不育,高世代育性分离至全育3种类型。欲使不育性既稳定又易恢复,应注意选择仅含主效不育基因(或不带有任何修饰基因的1RS片段)的不育核型是一关键。(2)4种异质全不育系和它们的恢复系,各自核内的育性基因系列组成在不同品种(系)中分布不同,这与其恢复性直接相关。全不育系核内是以单对主效不育基因[(或是1RS片段)A#-1]和单对主效不育基因+抑制基因(A#-2)两种形式存在。恢复系核内则有4种形式:即主效恢复基因+微效可育基因(C#-1);主效恢复基因(C#-2);主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3);仅含微效可育基因(C#-4)。它们彼此结合后可构成8种育性表现,其中,仅3种育性基因组合方式(A#-1×C#-1 、A#-1×C#-2和A#-2×C#-1)恢复度最高,而且较稳定。而其余5种组配形式都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着较大的恢复度变异。(3)杂种F#-1中的1BL/1RS不育配子雌雄传递率明显不同,在雄配子中极低,甚至部分组合为零。从而使F#-1恢复度很大程度上由1B配子的数量和授粉时对1BL/1RS配子的补偿能力来决定。  相似文献   
154.
利用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和附加系进行了细胞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3个异代换系H921-6-12为5A/Nh5代换、H922-9-12为3B/Nh4代换、H924-3-4为3D/Nh4代换,2个异附加系H8911-1-2-6为Nh4附加、H9014-154-2为Nh7附加。初步推断华山新麦草的Nh5和Nh4染色体分别能补偿普通小麦的5A和3B,3D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5.
本文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植物光温反应理论模型。它把植物的各种光温反应现象,包括短日植物的光温反应与长日植物的光温反应,定性的光温反应与定量的光温反应,光周期反应与温度反应,以及温度反应中的低温反应(包括春化反应)与积温反应等统一了起来。应用这一模型可对小麦生长发育中常见的各种光温反应现象和水稻光敏不育系的低温可育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6.
为研究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导入水稻后对受体重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实验以原始受体亲本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anica)品种秀水11为轮回亲本,外源豌豆(Pisum sativum)铁蛋白转基因纯系Fer34为非轮回亲本,采取连续回交,结合gus标记基因辅助选择技术,在BC6F3获得含Pea-Fer的Fer34-XS11,它与秀水11构成一对近等基因系。结果显示,(1)Pea-Fer导入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中的铁元素含量,但对镁、钙、锰和锌等元素的积累作用影响不大;(2)Pea-Fer导入对种子发芽特性和苗期植株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3)Pea-Fer导入没有改变成株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和组成,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4)Pea-Fer导入对水稻的成熟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均无不良影响。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的导入除使水稻籽粒的铁含量有明显增加外,研究结果表明对水稻其它重要生物学性状并无明显负作用,这为开展富铁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7.
利用基础导入系群体定位氮胁迫下水稻产量性状QT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机制复杂,在低氮胁迫下进行QTL定位,可为产量性状遗传机制的解释、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参考价值,也可为筛选耐低氮水稻材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以66个水稻籼粳交片段导入系群体[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楚粳12是供体亲本,籼稻(O.sativa ssp,indica)蜀恢527是受体亲本,采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为定位群体,利用单标记作图法,对正常与低氮胁迫条件下水稻有效穗、单株产量、株高和生物学产量等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4个QTLs,20个为新检测出的QTL,而qph-1、qpn-1、qby-2、qby-4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另外,qph-1a和qph-1b为在不同处理下均能影响株高的位点;生物学产量的QTL仅在低氮处理下被检测到;qpn-2b与qyd-2具有共同的连锁标记RM521;qpn-1b、qpn-2a、qpn-2b等加性效应值都小于1.结果表明,低氮胁迫明显影响单株有效穗、单株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且导入系群体检测微效QTL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8.
以桔红心大白菜及其白心大白菜近等基因系、1组近等基因系和桔红心自交系杂交的杂种一代4份材料为试材,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生育期及其内外叶的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具有红色基因r的材料,苗期胡萝卜素含量高于其它生育期,在莲座期和结球期胡萝卜素含量均为外叶高于内叶;具有Rr的材料,表现型虽为白心,但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高于白心纯合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9.
五十二份南瓜自交系材料病毒病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群体抗性标准,对课题组选育的52份南瓜自交系材料进行病毒病的田间发病情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南瓜自交系对病毒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未发现病毒病免疫和高抗类型材料;抗病类型材料4份,为甜面瓜、112-2、042-1、360-3,占供试材料总数的7.69%;中抗类型材料22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42.31%;感病26个,占供试材料总数的50%.  相似文献   
160.
对近年选育的12个参试品系进行了产量、品质及其主要工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FN02-3924、FN02-5707和FN02-20169表现早熟、高产、高糖,且工农艺综合性状优良,推荐进一步试验研究,可望选育成为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FN02-6427也具有早熟、高产、高糖和茎粗等优点,但较早开花,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宜较早收获。早期锤度研究表明,FN02-3924特早熟高糖,作能源甘蔗可提早2个多月开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