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1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105篇
畜牧兽医   11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302.
采用大田试验条件,研究UV-B增加对燕麦叶片衰老及灌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强度增加对有效光合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的速率并无显著的影响;燕麦灌浆期短暂地推后,但并未出现提前结束灌浆及早衰的趋势,表明在大田群体条件下,UV-B增加并未显著加速灌浆期燕麦的衰老过程;燕麦在大田群体条件下和实验室内单株或单叶条件下对UV-B增加的反应是有显著区别的。  相似文献   
303.
以牦牛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用体外产气法评定燕麦(Arrhenatherum elatius)青干草与玉树地区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高山嵩草-异针茅(Kobresia alpine-Sti pa aliena)、高山嵩草、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山嵩草杂类5种草地型分别按100∶0,25∶75,50∶50,75∶25,0∶100比例两两搭配后的组合效应,通过产气量结合干物质消化率确定最优组合搭配并探讨对发酵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产气量结合干物质消化率得出最优组合:燕麦青干草分别与藏嵩草、高山嵩草、高山嵩草杂类以75∶25比例组合搭配最好;燕麦青干草与高山嵩草-异针茅以25;75比例搭配最好,与紫花针茅以50∶50比例搭配最好.pH在6.56~7.02范围内,没有造成微生物区系紊乱,组合效应对pH影响不明显;NH3-N浓度在9.12~15.68 mg·100 mL-1之间,适于瘤胃微生物生长;牧草组合后产生的乙丙酸累积量与单一牧草产生的无显著差异;牧草组合后CH4产量与单一牧草的CH4产量无极显著差异,组合效应并没有提高CH4产量.  相似文献   
304.
为探究燕麦在蚜虫和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为害后的光合生理响应,本试验测定了燕麦接种蚜虫和BYDV后不同时间(0,7,14,21,28和35 d)的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为害时间的延长,叶片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以及总叶绿素(T-Ch1)含量显著降低(P<0.05),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显著增加(P<0.05),Chl a/Chl b先上升后稍有下降,接种BYDV 21 d后,Chl a/Chl b均增加至最大值,比CK处理高57.37%(P<0.05);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上升;同时最大荧光、潜在光化学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PS Ⅱ光化学量子产量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上升。本研究表明BYDV侵染严重损伤了燕麦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其光合参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探讨BYDV与燕麦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05.
为了解甘肃省燕麦(Avena sativa)产区白粉病的发生及其危害情况,本研究对张掖、甘南、武威和定西等市(州)主要燕麦产区进行了白粉病调查,同时采集病样对白粉病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除甘南州的合作市和碌曲县未发现白粉病外,其余调查县(市)均有发生,其中天祝县种植的‘甜燕麦’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0.10,山丹县种植的‘牧乐思’和‘加燕2号’病情指数较低,分别为0.28和0.34;同一燕麦品种在不同调查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其中‘甜燕麦’病情指数变化最大(3.40~50.10),‘白燕7号’在永登县病情指数高达43.29,在通渭县仅为1.22;不同品种在同一种植区的发病程度也有差异。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调查过程中采集的白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发现甘肃省燕麦白粉病可能存在禾本科布氏白粉菌黑麦专化型Blumeria.graminis(DC.)f.sp.secalis和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graminis(DC.)f.sp.avenae共2种。  相似文献   
306.
将小作物做成大产业是我国燕麦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燕麦的发展史,分析了当前燕麦生产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利形势,提出了我国燕麦发展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07.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和播种量对燕麦叶片衰老特性及细胞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青燕1号’燕麦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0,180和300 kg·hm-23个播种量,每个播种量设0,90和180 kg·hm-23个施氮量,研究不同氮肥和种植密度互作下叶片衰老特性及细胞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会引起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升高,加速燕麦叶片的衰老,增施氮肥可以适当缓解这一现象。施氮肥后低种植密度下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含量提升。氮肥因素对上、下表皮厚度影响更大,高密度种植下施氮量增加会使叶片厚度变薄。低氮密植有利于减小相邻维管束间距,增加单位面积的维管束数量。低种植密度下各施氮水平均保持较高的叶绿体数量。因此,低密度种植和适量施肥有利于增加叶片的光合效率、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308.
汪雪  刘晓静  赵雅姣  王静 《草地学报》2021,29(10):2258-2264
为探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燕麦(Avena sativa)间作下碳、氮代谢及其物质积累规律,本研究采用桶栽土培法对紫花苜蓿和燕麦进行模拟间作,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及不同生育时期紫花苜蓿和燕麦的光合特性、碳氮代谢关键酶及碳氮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碳氮代谢酶活性、碳水化合物积累量和地上蛋白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下表现为燕麦间作显著大于燕麦单作(P<0.05),而紫花苜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碳水化合物积累量及蛋白积累量在现蕾期时均表现为紫花苜蓿单作显著大于紫花苜蓿间作(P<0.05)。由此可见,紫花苜蓿与燕麦间作更有利于燕麦提高光合速率,增强燕麦碳氮代谢酶活性,进而提高其碳、氮代谢水平,促进燕麦体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积累,提高间作燕麦生物量和品质;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燕麦碳氮代谢随之增强,并在间作中的紫花苜蓿现蕾期时燕麦碳氮代谢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309.
为探究化肥减施配合有机肥对燕麦(Avena sativa)营养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单施化肥(CF)、单施生物有机肥(OF)、化肥减施50%+50%生物有机肥(COF)、不施肥(CK)4个处理,于2019—2020年研究了4个处理下燕麦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土壤养分含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了燕麦干草产量、高度和茎粗,干草产量和高度分别在COF和CF处理最高;施肥显著提高了燕麦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连续两年均在COF处理最高;施肥显著降低了粗灰分、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施肥显著提高了0~10 cm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均在COF处理最高;净经济效益在CF最高,COF次之,OF最低。TOPSIS模型综合分析表明,化肥减施50%+50%生物有机肥处理不但能使燕麦保持较高的生产力和牧草营养品质,还可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净经济效益,是适宜于高寒区燕麦人工草地的施肥选择。  相似文献   
310.
为了研究播期延后对高原饲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加燕2号’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种时间:6月上旬(传统播期)、6月中旬(播期延后)和6月下旬(播期延后),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牧草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播期调整对牧草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影响,但传统技术播种燕麦粗蛋白含量降低,具有养分转移重吸收现象,而播期延后燕麦可以保持粗蛋白含量不降低,同时粗纤维含量减小。因此,播期延后可以在保证燕麦产量的前提下,增加牧草营养含量,并提高适口性,本试验最佳播期为6月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