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56篇
农学   181篇
  54篇
综合类   478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1.
本实验以大豆萌动种胚为受体,用含有35S启动子—Gus基因—ipt基因—Nos基因的融合基因根癌农杆菌LBA4404进行转化。通过对转化及对照植株苗期子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酶谱有明显差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两条差异带:Rf0.509及Rf0.712;酯酶同工酶有一条差异带:Rf0.531。综合分析,上述三条差异带都显示的转化植株占所分析的转化植株的14.4%。此法可作为转基因植株早期筛选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2.
Nine Italian peach nurseries, which use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strain K84 to protect plants from crown gall, were monitored for three years with the aim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ransconjugant populations may arise following plasmid exchanges between K84 and autochtonous soil agrobacteria. Six hundred and seventy-eight Agrobacterium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120 tumours developed on apricot and peach rootstocks that had been treated in pre-planting with the antagonist. Agrobacteria were characterized for pathogenicity, biovar, opine catabolism and agrocin 84 sensitivity. Colony hybridization was used for screening the isolates harbouring plasmids pTi and/or pAgK84. Analysis of plasmid content and Southern blotting were performed on putative transconjugant agrobacteria found in tumours collected from one nursery where a biological control breakdown was observed. The RFLP analysis of 16S + IGS regions showed that pAgK84 was transferred from the antagonist to virulent and avirulent soil agrobacteria belonging to different ribotypes. Pathogenic transconjugants, inoculated on GF677 rootstocks, were not controlled in vivo by K84 and stably maintained pTi and pAgK84 in the bacterial cells for at least one year. At the end of a biocontrol trial, new transconjugant tumorigenic agrobacteria originated by the transfer of pAgK84 to the pathogen. Virulent and avirulent transconjugants may represent a real threat for biological control by K84 strain since all of them produced agrocin and were insensitive to it. Survival in soil of these populations could make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K84 ineffective.  相似文献   
83.
齐香君  刘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23-8824,8842
[目的]为药用成分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来源提供新途径。[方法]考察了R1601菌株对苦参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浓度乙酰丁香酮和侵染时间影响下苦参毛状根的诱导率;研究了培养基中的组分和浓度对苦参毛状根继代生长的影响。[结果]以苦参幼芽为外植体,在R1601菌液中添加100μmol/L乙酰丁香酮,侵染20 min,(25±1)℃,MS共培养基上暗培养2 d,苦参毛状根的诱导效果较好,诱导率28.6%,存活率46.7%;苦参毛状根在改良的继代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结论]苦参毛状根的最佳诱导条件:以生长1周的苦参幼芽为外植体,R1601为菌株,添加1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侵染20 min,(25±1)℃暗处诱导。  相似文献   
84.
基因型是影响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筛选转化效率高的大豆基因型,利用不同基因型大豆的下胚轴接种发根农杆菌K599(含GUS基因),待长出毛状根后,根据不同基因型大豆发根诱导率和发根数的差异,选择适宜大豆基因型进行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析。结果表明,34个大豆基因型发根诱导率和发根数有很大差异,选择发根诱导率大于60%以及发根数大于1.6条的20个大豆基因型毛状根进行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其中Y091、Z184、P108、L010等4个大豆基因型的GUS基因转化效率较高,分别为96.2%、91.7%、87.5%、86.4%;进一步对以上4个大豆基因型毛状根进行RT-PCR分析,结果表明,GUS基因均得到了正确转录。表明大豆基因型Y091、Z184、P108、L010是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较为理想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85.
陕甘山桃对根癌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陕甘山桃(Prunus davidiana var.potaninii Rehd)对根癌病的抗性,以实生钵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其对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onn)和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es Conn)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后60d,接种根癌土壤杆菌的陕甘山桃的株最大瘤径范围为0~10.1mm,平均瘤径2.7mm,接种发根土壤杆菌的株最大瘤径范围为0~11.6mm,平均瘤径3.0mm,根据抗性评价标准判定陕甘山桃群体高抗根癌土壤杆菌和高抗发根土壤杆菌。但陕甘山桃对根癌土壤杆菌和发根土壤杆菌的抗性存在广泛的的株间分离现象,均分离为免疫、高抗、中抗、低抗、感病和易感病6种类型,对根癌土壤杆菌免疫、高抗、中抗、低抗、感病和易感病型植株分别占群体总数的28%、33%、19%、13%、6%和1%,对发根土壤杆菌免疫、高抗、中抗、低抗、感病和易感病型植株分别占群体总数的16%、46%、15%、13%、8%和2%。陕甘山桃是优异的抗根癌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6.
以玉米自交系87-1和郑22,杂交种87-1×郑22、郑22×87-1、郑58×HiⅡA和昌7-2×HiⅡA的幼胚为外植体,对幼胚的出愈率、愈伤组织的形态差异以及愈伤组织的繁殖继代能力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昌7-2×HiⅡA产生的愈伤组织是较好的转化受体材料.以农杆菌LBA4404为媒介,将携带有抗蚜虫基因EβF的表达载体pNCX和pBJ40分别转入受体愈伤组织,根据筛选过程中愈伤组织的状态、筛选后所得抗性愈伤组织的块数和最终的抗性苗数,认为以pNCX为载体的基因转化效果明显好于pBJ40载体.  相似文献   
87.
王冬梅  唐燕琼  周鹏 《草业科学》2005,22(10):25-30
通过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转化过程中预培养时间、农杆菌Agrobacterium侵染浓度、乙酰丁香酮、植物组织浸提液、脯氨酸、硝酸银和农杆菌浸入法对农杆菌、外植体及共培养基的处理,研究了提高柱花草基因转化率的方法.试验结果:用预培养2 d处理外植体,10 μmol/L乙酰丁香酮和稀释5倍的番木瓜Carica papaya浸提液预处理农杆菌,1.5 mg/L的脯氨酸处理共培养基及采用农杆菌浸入法侵染外植体可以明显地提高柱花草的转化率;对农杆菌进行稀释,用柱花草浸提液预处理农杆菌及硝酸银处理共培养基对转化率无明显的影响.用SAS软件进行2×2的卡平方(x2)检验在最佳条件下的遗传转化表明:子叶和真叶的出芽率与对照相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  相似文献   
88.
以玉米自交系E28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分别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轰击法对携带有GUS基因和Bar基因的质粒进行转化,借助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和抗性愈伤组织比例建立体系,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农杆菌介导法以OD6000.6、浸染30 min、25℃共培养3 d、加入0.01%的silwet L-77为最佳参数;基因枪轰击法为4.5 MPa、11 cm轰击距离最佳参数。农杆菌介导法与基因枪轰击法的GUS瞬时表达率没有显著差异,基因枪法的抗性愈伤组织比例显著高于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轰击法较农杆菌介导法更有利于获得转基因后代。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利用花粉管结合农杆菌介导方法将iaaM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方法]利用电击转化法将iaaM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验证正确的菌株直接转化京24玉米自交系,最后通过除草剂筛选及PCR检测得到阳性植株。[结果]试验共得到12株抗性植株,其中10株为阳性植株。[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无需组织培养体系,直接利用花粉管通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转化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建立以农杆菌介导的吴屯杨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吴屯杨无菌苗叶片为遗传转化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结合草甘膦(PPT)筛选,探讨影响吴屯杨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结果]吴屯杨叶片分化不定芽和生根的草甘膦临界浓度分别为0.8、0.6 mg/L。对预培养2~3 d的叶片,用OD600=0.4~0.5的菌液侵染10~15 min、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AS)200μmol/L、共培养3 d可有效提高吴屯杨遗传转化效率。对成活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转入吴屯杨中。[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吴屯杨分子育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