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林业   43篇
农学   418篇
基础科学   1篇
  64篇
综合类   803篇
农作物   250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105篇
园艺   110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1 毫秒
71.
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2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2的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其产量性状的遗传特征,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利用水平提供有益信息。结果表明,在8个穗部产量性状中,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行数、穗长、出籽率、穗粗;在F1代和F2∶3家系中,杂种优势强的性状是穗粒重、行粒数、穗长,较弱的是出籽率和百粒重;  相似文献   
72.
小麦核质互作抗条锈类型的发现及其遗传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宁小麦“天然锈病圃”,辅以人工接种天然锈菌的条件下,杂交组合冬独1号/运83—2正反交F_2对条锈抗性显著不同。正交抗性分离,反交全部感病4级。3个冬独1号作母本的组合,F_2抗条锈分离;3个冬独1号作父本的组合,F_2全部感病4级。表明冬独1号的抗条锈性具有显著的细胞质遗传特点。对冬独1号/津丰1号F_2抗条锈分离研究结果是,其抗感比经X~2测验符合孟德尔一对显性基因3:1的分离规律(P>0.8)。其互作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规律。  相似文献   
73.
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 Ichinohe)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最具破坏力的病害之一,我国大豆孢囊线虫以4号生理小种危害最为严重.研究其抗性的遗传机理,对我国大豆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应县小黑豆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以应县小黑豆×晋豆23组合的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塑料钵柱法对F2和F3群体进行抗性鉴定,采用两种抗病性评价标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品种法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而采用绝对孢囊数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显然,在晋豆23与应县小黑豆的杂交组合中,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2对隐性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还表明,利用F3代株系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比对F2代单株直接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4.
《作物育种信息》2005,(6):11-11
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产量仅次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世界第二大栽培蕈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香菇生产国和产品输出国。产量高达世界总产的80%。与属于同宗结合菌的双孢蘑菇不同,两个单核体间的亲和性受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的A、B两对因子所控制。只有两对因子均不相同的组合即AxBx AyBy或AxBy AyBx。才能正常结实并完成整个有性生活史。理论上,双核菌丝体中,两种可亲和的核的数量是相等的。  相似文献   
75.
从缙恢10/R21的杂种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抽穗期稳定遗传的迟熟恢复系N91(110~114 d),以早熟不育系金23A(89~94 d)作为杂交和回交亲本,获得的F2和BC1F1群体抽穗期均表现双峰分布,χ2检测表明其抽穗期受一对主基因控制,暂命名为Hd(t)。在400多对SSR引物中筛选出5对在早熟基因池和迟熟基因池中表现差异的引物,进行单株验证,用回交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发现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末端的SSR标记RM1364和RM3555与Hd(t)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32.7 cM和22.5 cM。在目标区域进一步合成8对SSR引物,将Hd(t)基因定位在RM22143与第7染色体末端之间,与RM22143相距12.9 cM。该结果为Hd(t)基因的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6.
黄瓜早期若干数量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4个黄瓜亲本,按4×4双列杂交法配制16个组合,测定早期产量、单瓜重、瓜条长度、瓜条直径、瓜把长度、果皮颜色6个数量性状。试验根据Hayman双列杂交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瓜重、瓜条长度、瓜条直径、瓜把长度、果皮颜色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早期产量性状还受到上位性效应的作用,但以显性效应为主,存在超显性。除早期产量和瓜条直径外,其余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很高,表明受环境影响较小,可在早代进行选择;早期产量和瓜条直径的狭义遗传力较小,以非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77.
谷蠹磷化氢高抗性品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采自广东潮州、湖北沙洋和广东阳春等3个高抗性品系的谷蠹进行了抗性遗传研究,分别对这3个高抗性品系的谷蠹和一个敏感品系的谷蠹进行纯化后,作为亲本进行一系列杂交组合试验,用LCT方法测出各个亲本及其F1代杂种(F1)、F1代对抗性亲本的回交(F1-BC)、F1代自交(F2)、敏感亲本雄性与抗性亲本雌性的杂交(F11)、抗性亲本雄性与敏感亲本雄性的杂交(F12)的浓度时间对数-死亡机率值反应曲线(LCT-P线),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对磷化氢有高抗性的谷蠹品系的抗性遗传都为不完全显性,受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控制,并在常染色体上而非性连锁。  相似文献   
78.
苦荞厚果壳性状的遗传及其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苦荞刚开花朵人工去雄授粉法,并采用该方法以具有薄壳无沟槽特性的小米荞和米荞1号为母本,分别与厚果壳有沟槽的晋荞麦2号、黔苦5号进行有性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及其后代F2植株群体。发现小米荞/晋荞麦2号、米荞1号/黔苦5号的杂种植株均表现为父本的厚壳有沟槽、果壳不开裂特性,说明苦荞厚壳有沟槽性状为显性遗传。对其中4个F2群体厚壳和薄壳特性的分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厚壳特性(thick shell,基因符号用T表示)为显性单基因遗传模式,隐性纯合基因型(tt)将表现为薄壳特性。从平均水平看,各F2群体薄壳型植株的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极显著低于厚壳型植株。薄壳型苦荞植株的千粒重比厚壳型苦荞低33%~43%,而单株产量低26%~40%。薄壳特性与低千粒重和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的相关性,与株高和株粒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还发现,薄壳型植株千粒重变异幅度的最大值可以接近厚壳苦荞的平均水平,而单株产量变幅的最大值可以达到厚壳苦荞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上述分析表明,通过杂交育种等方法,可使薄壳苦荞的产量接近或达到常规厚壳苦荞水平。  相似文献   
79.
转EPSPS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早代遗传情况,以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26个转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基因(EPSPS)抗草甘膦棉花转化事件为材料,以其背景亲本中棉所49为对照,喷施草甘膦后对转基因棉T1、T2分离比例进行考察。T1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经卡方检测20个转化事件T1分离符合3∶1的分离规律,即外源基因插入1个位点;6个转化事件不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规律,出现了偏分离。T2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通过花粉通管法共获得152个纯合株系,分别来源于25个转化事件;对T2不纯合株系继续进行分离比例的考察,发现来源于15个转化事件的57个株系符合3∶1的分离规律;此外卡方检测结果表明,每个转化事件都有不符合3∶1分离规律的株系,且其中10个转化事件没有符合3∶1分离规律的株系。表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基因植株中外源基因的整合和遗传均较复杂。  相似文献   
80.
短季棉早熟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和选择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个早熟及产量性状的有关遗传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强度选择可使目前推广品种(系)的丰产性和早熟性得到进一步改善;育种选择策略应从提高株铃数和衣分入手,选择第一果枝节位低、开花早、脱落少和铃不太大的类型,其中早代果枝节位严选,开花期、结铃率和衣分大群体选择,株铃数连续选择,就可实现培育出高产、早熟品种(系)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