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4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628篇
林业   468篇
农学   378篇
基础科学   907篇
  1236篇
综合类   3342篇
农作物   236篇
水产渔业   630篇
畜牧兽医   618篇
园艺   150篇
植物保护   248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432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457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N2O和N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托紫色土施肥方式与养分循环长期试验平台(2002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紫色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农田生态系统N_2O和NO排放的野外原位观测试验。长期施肥方式包括单施氮肥(N)、传统猪厩肥(OM)、常规氮磷钾肥(NPK)、猪厩肥配施氮磷钾肥(OMNPK)和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RSDNPK)等5种,氮肥用量相同[小麦季130 kg(N)×hm~(-2),玉米季150 kg(N)×hm~(-2)],不施肥对照(CK)用于计算排放系数,对比不同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N_2O和NO排放的影响,以期探寻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N_2O和NO协同减排的施肥方式。结果表明,所有施肥方式下紫色土N_2O和NO排放速率波动幅度大,且均在施肥初期出现峰值;强降雨激发N_2O排放,但对NO排放无明显影响。在整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N、OM、NPK、OMNPK和RSDNPK处理的N_2O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40 kg(N)×hm~(-2)、4.60 kg(N)×hm~(-2)、0.95 kg(N)×hm~(-2)、2.16kg(N)×hm~(-2)和1.41 kg(N)×hm~(-2),排放系数分别为0.41%、1.56%、0.25%、0.69%、0.42%;N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57 kg(N)×hm~(-2)、0.40 kg(N)×hm~(-2)、0.39 kg(N)×hm~(-2)、0.46 kg(N)×hm~(-2)和0.17 kg(N)×hm~(-2),排放系数分别为0.21%、0.15%、0.15%、0.17%、0.07%。施肥方式对紫色土N_2O和NO累积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与NPK处理比较,OM和OMNPK处理的N_2O排放分别增加384%和127%,同时NO排放分别增加3%和18%;RSDNPK处理的NO排放减少56%。表明长期施用猪厩肥显著增加N_2O和NO排放,而秸秆还田有效减少NO排放。研究表明,土壤温度和水分条件均显著影响小麦季N_2O和NO排放(P0.01),对玉米季N_2O和NO排放没有显著影响(P0.05),土壤无机氮含量则是在小麦-玉米轮作期N_2O和NO排放的主要限制因子(P0.01)。全量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是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N_2O和NO协同减排的优化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92.
宁夏南部山区冬小麦抗旱指标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快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选育适宜宁南山区旱地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本试验通过抗旱系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8个品种12个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品种根据抗旱系数不同,可分为抗旱性强、中、弱3个等级;12个性状的主要信息主要集中在4个主成分中,累积贡献率达93.40%,这4个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产量、抗旱系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不实小穗数、颖花结实率9个性状。产量、穗下节长和株高与抗旱系数间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8个品种聚为3类,第一类包含3个品种,分别是Z0217-3,Z0231-3和对照中引6号,这三个品种的产量、抗旱系数、穗下节长、千粒重及株高等主要指标在第三类和第二类之间,但穗长、穗粒数及单株粒重在三类中平均值最低。第二类包含2个品种,分别是98-5808-1和Z0228-2-1,这两个品种的穗粒数、单株粒重和不实小穗数三个指标平均值最高,但产量、抗旱系数、穗下节长、千粒重等指标平均值最低。第三类包含3个品种,分别是Z0349-4,08AWS089和晋太0509,这三个品种平均产量高,抗旱系数高,平均穗长最大,平均穗下节长最长,平均结实小穗数最多,千粒重最大、株高最高。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明确唑嘧磺草胺与精异丙甲草胺混用的适宜配比及防除大豆田杂草的施药剂量,采用盆栽法测定了唑嘧磺草胺与精异丙甲草胺5个配比的稗草生物活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个混用剂量对大豆出苗数、株高、产量的影响和对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唑嘧磺草胺与精异丙甲草胺混用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对大豆安全,适宜的混用比例为1∶20,适宜的施药量为900~1 200 g·hm~(-2)。唑嘧磺草胺与精异丙甲草胺按1∶2.5、1∶5、1∶10、1∶20、1∶40混用的5个配比对稗草的生物活性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240.72~380.59,其中以1∶20配比的共毒系数最高。唑嘧磺草胺与精异丙甲草胺混用比例为1∶20时,施药量600,900,1 200,1 800 g·hm~(-2)施药后45 d对杂草的总株防效为78.9%~98.2%,鲜重防效为85.3%~99.6%,4个混用处理与人工除草处理之间在大豆出苗数、株高和产量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4.
大豆品种鼓粒期田间抗旱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鼓粒期缺水是制约大豆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鼓粒期对大豆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可为大豆抗旱育种和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依据。选取不同地区育成的代表性品种(品系)46份,在鼓粒期田间干旱与灌水条件下,分析其产量、产量性状、生育期与形态性状、籽粒品质性状等指标,并且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干旱区46份材料平均产量1 759.6 kg/hm²,灌水对照区平均产量2 223.1 kg/hm²,46个品种平均耗水系数1.079 t/kg。干旱对三粒荚影响显著,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物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影响极显著。干旱区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水区,比对照区提高幅度4.47 %;平均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灌水区,比正常灌水区降低幅度4.19 %。干旱条件下品种百粒重下降,生育期提早均属于品种抗旱性的适应反映,与抗旱性无关。适于呼伦贝尔的品种推荐为北豆14、黑河50、黑河43、华疆3、登科1号、蒙豆15、北豆37、黑河36、北豆38等。  相似文献   
995.
结果母枝留芽量对‘美乐’葡萄萌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山西省临汾地区‘美乐’葡萄最适冬季修剪方式,试验研究单芽、双芽、三芽以及四芽修剪方式对结果母枝冬芽萌发率、结果枝率、结果系数和花序着生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结果母枝留芽量的增多,基部芽的萌芽率、结果枝率依次降低;随着结果母枝节位升高,结果系数增大,花序着生位置提高;在单、双芽修剪方式下,结果母枝有较高的萌芽率、结果枝率和结果系数;在三芽、四芽修剪方式下,结果母枝基芽萌芽率、结果系数均较低,导致结果部位上移或外移。表明临汾地区‘美乐’葡萄宜采用单、双芽修剪。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不同倍性谷子光合因子日响应差异,构建光量子通量密度确定的条件(1 200μmol/(m~2·s))下各生理指标之间的互作模型。以谷子栽培种普通二倍体(2x)晋谷21号及其同源四倍体(4x)诱变株系为材料,收集2013—2015年的光合因子数据,运用spss.18.0与microsoft mathematics v4.0对不同倍性谷子光合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到参数间因变关系的决策系数(R~2)及模式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倍性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P_n)与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E)和叶温(T)的关系较密切。剔除其他因子干扰,不同倍性谷子净光合速率均与叶温直接相关。叶温主要通过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影响作物的净光合速率。空气相对湿度(RH)对净光合速率的直接影响较小,而气孔导度(G_s)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胞间CO_2浓度来实现,其影响因子则主要是空气相对湿度。2)二倍体谷子光合因子间线性关系较为明显,而四倍体更多是相关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获得的模型可以准确拟合不同倍性谷子在一定光量子通量密度下光合因子的日响应。  相似文献   
997.
英日双语专业学生需掌握两门外语,学习负担重。通过探讨英日双语专业日语课程教学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门语言。英日双语学生已掌握汉语和一定程度的英语,如果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把握汉语和英语对日语的迁移,利用语言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并运用于日语课程教学中,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9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铅镉复合污染胁迫下11个蕹菜品种在生物量、铅镉吸收量及其对铅镉转运系数等的品种间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蕹菜的生物量受重金属铅镉复合污染胁迫的影响不同,其中品种K1、K2、K4和K9的地上可食部分生物量被抑制,抑制率在11.8%~44.1%,而其他7个蕹菜品种地上可食部分生物量均有所提高,促进率在11.2%~72.6%。在铅镉复合污染胁迫下,地上可食部分生物量依然较高的蕹菜品种有K2、K3、K6、K7、K8、K10和K11;吸收Pb、Cd能力均较高的蕹菜品种有K4、K7和K8,吸收Pb、Cd能力均较低的蕹菜品种有K2和K11。所有品种蕹菜对重金属Cd的转运系数平均值为60%,而对Pb的转运系数平均值为26%,说明Cd由蕹菜根部转运到其地上可食部分的能力更强,对蕹菜的毒害作用更强。研究还表明,不同品种蕹菜在重金属铅镉复合污染胁迫下其生物量、铅镉累积量和转运系数存在差异性,以产量高、铅镉吸附量低为原则,蕹菜品种K2青梗大叶空心菜和K11半青白空心菜是栽培在重金属铅镉复合污染土地上相对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鉴定灰树花交配型,为灰树花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灰树花孢子萌发后挑取单孢进行镜检,收集孢子单核体;采用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原生质体单核体并通过互配确定标准测交菌株T1和T2;采用标准测交菌株与孢子单核体配对及孢子单核体互配后,进行孢子单核体交配型分类,并利用核迁移试验和OWE-SOJ技术鉴定孢子单核体交配型.[结果]分离鉴定获得7 1株灰树花孢子单核体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17株原生质体单核体菌株,其中标准测交菌株Tt(A1B1)10株、T2(A2B2)7株;鉴定71株孢子单核体分别为T1、T2、T3和T4型,其中T1型28株、T2型35株、T3型4株、T4型4株;核迁移试验鉴定T1、T2、T3和T4的交配型分别为A1B1、A2B2、A2B1和A1B2,OWE-SOJ鉴定结果分别为A1B1、A2B2、A1B2和A2B1.[结论]灰树花属于四极性交配型系统,其交配型分析应以核迁移试验为准,OWE-SOJ技术不适用于灰树花的交配型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董超  郑友  黄成 《水产科学》2016,(1):72-76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在投喂配合饲料、鱼肉丸两种饲料之间切换时的摄食效果,设置两种饲料间隔一周投喂的轮转组,并设置2个投喂单一饵料的对照组,同步投喂减半后的两种饲料的选择组。试验共进行6个周期,计42d。试验结果表明,轮转组在偶数周期21d鱼肉丸的整体日均总摄食量极显著大于同期鱼肉丸对照组的摄食量(P0.01),轮转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显著大于鱼肉丸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P0.05)。轮转组不同饲料间轮转投喂初期摄食量最大,3d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配合饲料和鱼肉丸组试验获得的饵料系数推算选择组、轮转组质量理论增加值分别为(0.85±0.13)g、(0.79±0.15)g,与质量实际增加值(1.27±0.73)g、(1.35±0.75)g相比较差异性极显著(P0.01),即两组效果好于单一投喂,且轮转的投喂方式效果最好。结合已有对其他动物研究的成果,初步推定轮转投喂促进克氏原螯虾摄食量可能与不断满足其欲求行为有关。体质量的增加可能与多样化饲料满足了克氏原螯虾的营养平衡需求有关。本试验旨在为克氏原螯虾的轮转投喂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动物食性转换"的行为学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