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6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技术在棉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采用了50个经过长期大面积种植的棉花种质材料,利用改良的种子贮藏蛋白电泳技术进行棉花品种的鉴定研究。改良后的种子蛋白提取方案,克服了棉花种子中含油脂较多影响电泳结果的问题;采用连续体系的阴极电泳,使电泳周期缩短为2.5h,简化了操作步骤,重复性好,谱带清晰,有较高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2.
20世纪50年代以前,品种纯度鉴定技术发展到了田间小区鉴定和田间检验方法。50年代后,国际种子检验协会开始提出种子检验室鉴定品种的可能性和价值。70和80年代发展了电泳技术、幼苗鉴定技术和快速鉴定技术。90年代开始注意计算机模拟分析系统和分子技术的应用。1形态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43.
同工酶在藻类学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工酶是生物体内基因转录和翻译的直接产物,它反映了编码酶蛋白的DNA序列信息,酶谱的变化反应了等位基因和位点的变化。利用凝胶电泳技术,能够得到具有较好的同源性和可比较性的同工酶谱,通过对酶谱的进一步分析,可以较深入、直接地了解物种的遗传信息。Chang等首先将同工酶凝胶电泳应用于高等植物天然种群研究,而该技术在藻类学领域得以应用则是自Fredrick开始,同工酶电泳技术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种的遗传过程的认识,并且随着生化分析技术的提高,这种研究方法不断得以完善,研究领域继续拓展。下面就同工酶电…  相似文献   
44.
目前盐溶蛋白电泳是种子企业鉴定玉米种子纯度的最主要方法之一。玉米种子盐溶蛋白(属于贮藏蛋白)分子量分布范围较窄,但蛋白质组分之间的电荷差别较大,通过电泳技术的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电荷效应的作用下,可以把蛋白质区分开,经过染色显示蛋白质谱带类型。蛋白质的不同是由内部的DNA决定的,利用蛋白质的谱带差异来鉴定品种的真实性和品种纯度。2001年,已作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449-2001)。  相似文献   
45.
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灵敏度高、迅速、简便以及消耗少等特点,文章首先对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然后对食品检测中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6.
盐溶蛋白电泳技术及其在玉米种子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盐溶蛋白电泳方法具有样品提取时间和电泳时间短、电泳谱带清晰、分辨率高、品种间谱带差异大、组合间互补带明显等优点,因而在玉米种子纯度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盐溶蛋白电泳技术检测玉米种子纯度的原理、操作要点、谱带分析及在电泳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旨在为从事种子鉴定的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很快,种子纯度检验技术经已由外观彤态检测发展到生理生化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的鉴定。农作物种子纯度检验方法目前有形态学检测方法、蛋白质电泳技术检验法、DNA分子标记技术检验法,测定某一农作物品种的真实性和纯度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48.
水稻株系与亲本间灌浆期POD酶谱及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复性电泳技术,对水稻子代与亲本在灌浆期的POD酶谱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灌浆期C的POD酶谱与亲本间表现出明显差异,C的POD带型偏A,总酶活变化规律与B相似。(2)灌浆中期C中检出1条52kD新酶带;灌浆后期仅C和A中检出53kD酶带,酶活C较A弱。(3)灌浆中期仅在A中检到的70~63kD弱酶活带区和灌浆中、后期仅B中检到的63~58kD弱酶活带区及42kD酶带,在C灌浆各时期均未检出。亲本间基因互作导致C的POD酶谱表达差异,这是育种希望得到的,对于新酶带和差异酶谱与C的新性状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为分析河八王及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遗传模式变化,以河八王及其后代F_1和BC_1为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分析亲本及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遗传模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母本‘GT05-3256’的MSAP比率是59.6%,父本‘GXN1’则是60.5%,其杂交种F_1的MSAP比率是56.4%~59.0%,均低于双亲;BC_1的母本‘YC94-46’的MSAP比率是59.4%,父本‘T6-3’则是59.0%,BC_1MSAP比率是56.9%~69.8%,整体平均为62.8%,平均值高于双亲。BC_1世代总甲基化水平略高于F_1世代水平。F_1和BC_1基因组CCGG位点发生甲基化的方式整体上以内部胞嘧啶双链甲基化为主。在F_1和BC_1中均检测到70种甲基化类型,并进一步分为A、B、C、D和E等5大类,其中A类是亲本向杂交种的甲基化遗传类型;B类是去甲基化类型,表示杂交种相应于其亲本的甲基化减弱;C类是过或超甲基化类型,表示杂交种相应于其亲本的甲基化增强;D类是次甲基化类型,杂交后代甲基化水平比双亲均要低;E类为不定类型。结果显示,B、C、D、E是杂交种的甲基化变异类型;F_1的甲基化遗传类型(A类)比例明显低于BC_1,但变异类型B、C、D、E高于BC_1;杂交形成F_1和BC_1过程中,基因组DNA普遍发生了超甲基化修饰。  相似文献   
50.
选择奥地利境内阿尔卑斯山健康欧洲云杉为对象,研究室内接种蓝变真菌(Ceratocystis polonica)引起的寄主树木韧皮部和木质部解剖学特征的变化,揭示蓝变真菌引起欧洲云杉枯萎的机制.结果表明:接种1周后的4株欧洲云杉的木质部组织内,蓝变区域显著增加,4~6周后蓝变区域不再增加;而在接种无菌琼脂的2株对照欧洲云杉的木质部组织内,没有检测到蓝变区域.采用生物化学分析和组织定位技术,确定接种真菌和无菌琼脂的欧洲云杉木质部区域纤维素酶的分布和活性变化.接种2周后剥皮取样检测,接种真菌的4株欧洲云杉的木质部组织内纤维素酶含量大幅度增加,其等电聚焦电泳显示明显的纤维素酶酶带;而在接种无菌琼脂的欧洲云杉木质部区域,纤维素酶含量分布较少,其等电聚焦电泳显示微弱的纤维素酶酶带.进一步证明蓝变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利用寄主欧洲云杉木质部的纤维素,蓝变真菌是致死阿尔卑斯山境内欧洲云杉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