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4篇
  免费   661篇
  国内免费   1353篇
林业   421篇
农学   1290篇
基础科学   359篇
  2997篇
综合类   6967篇
农作物   1235篇
水产渔业   222篇
畜牧兽医   1964篇
园艺   828篇
植物保护   265篇
  2024年   156篇
  2023年   505篇
  2022年   613篇
  2021年   586篇
  2020年   545篇
  2019年   576篇
  2018年   365篇
  2017年   536篇
  2016年   523篇
  2015年   562篇
  2014年   813篇
  2013年   693篇
  2012年   934篇
  2011年   928篇
  2010年   896篇
  2009年   899篇
  2008年   958篇
  2007年   819篇
  2006年   700篇
  2005年   617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390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9篇
  1963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3年   10篇
  1952年   4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温带木质藤本植物细根的功能性状及其潜在吸收能力。 方法  选取中国东北温带3种代表性木质藤本植物,即缠绕类藤本狗枣猕猴桃和北五味子、卷须攀援类藤本山葡萄为材料,研究了1 ~ 5级细根的解剖、形态、分支结构和吸收根组成。 结果  随着根序的增加,狗枣猕猴桃和北五味子的皮层厚度有增加趋势,而山葡萄则呈降低趋势。3种藤本植物的中柱直径均随根序增加而显著增粗,但是皮层厚度与中柱直径比值显著下降。皮层的存留状态显示,所有树种吸收根的比例均随根序增加而明显下降,1级根是典型的吸收根。从1级根至5级根,3种藤本植物比根长显著降低,直径显著增粗,组织密度增加,但是分支比仅在山葡萄中呈现单调的降低趋势。树种对各根系性状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与根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与其他2个缠绕类藤本植物相比,卷须攀援类藤本山葡萄中柱直径较大,皮层厚度与中柱直径比值较低,而2、3级根的分支比明显更高。与本地区其他类群植物相比,3种藤本植物1级根的平均直径较粗、比根长较低,而平均组织密度介于草本蕨类和其他木本植物之间。 结论  细根解剖和形态性状在3种藤本植物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这些性状随根序变化的规律与其他木本植物较一致。与本地区其他类群植物相比,藤本植物1级根形态特征表现出了较为独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2.
隆玉2号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等土壤肥力下对隆玉2号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吸收量随着生育期延长而持续增加,动态变化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干物质积累速率前期上升快,至高峰后缓慢下降;氮、钾吸收速率高,上升快,下降也快。磷吸收速率低,上升慢,下降也慢;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钾最早,氮次之,磷最晚,但均早于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抽雄吐丝后N、P2O5主要分配在籽粒中,而K2O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很少;干物质、N、P2O5、K2O的转移率分别为14.28%、40.41%、47.47%、37.04%;每100 kg籽粒吸N 1.65 kg、P2O50.56 kg、K2O 1.40 kg;较佳的施肥方法是:氮肥要多次分期施用,“适量种肥、前轻、中重、后补”;磷肥作基肥或种肥一次施用;钾肥要求“适量种肥,前轻中重”,最好在抽雄吐丝前全部施完。  相似文献   
993.
不同磷效率水稻基因型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磷高效水稻基因型连珍11和磷低效水稻基因型嘉948为材料,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正常供磷(10 mg P·L-1)和低磷胁迫(0.5 mg P·L-1)条件下的根系形态,根系磷吸收动力学参数和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特性.结果表明,在两种供磷条件下,连珍11的吸磷量均显著高于嘉948.与嘉948相比,连珍11具有较大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侧根数量.低磷胁迫下连珍11的根系磷吸收动力学参数Imax,Km和Cmin均显著低于嘉948;而在正常供磷条件下两个水稻基因型的Imax和 Km没有显著差异.低磷处理显著增加两个水稻基因型的Imax,却显著降低Km.正常供磷条件下两个基因型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低磷处理条件下连珍11的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嘉948.研究表明连珍11的磷效率显著高于嘉948的原因是其具有较庞大的根系以及在磷缺乏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活性和较低的Km和Cmin值.  相似文献   
994.
1.污染问题 1.1环境污染目前,大多数设施蔬菜基地都位于城市近郊,有些因为城市的扩建甚至到了城市的边缘.一方面,城市郊区的工矿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废气和飘尘在污染周围大气环境的同时也会对蔬菜造成污染或引起中毒;另一方面,城市和厂矿每天又排放出大量含有汞、铅、砷、铬等重金属离子和各种污水、污泥、废渣等垃圾,这些污水排入江河,通过灌溉进入菜地,而污泥、废渣等也可能被人为当作肥料施入菜田进入菜地的重金属离子和病菌在对土壤造成污染的同时,一部分被蔬菜作物吸收进入人体,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95.
在五个施肥水平下,探讨了6个品种氮肥的农学利用率、稻谷产量以及米质的差异。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升高。不同施肥水平下,对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不同,75、150kg/hm2施肥水平下较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下降。因此,降低施肥量可以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不同品种在不同的氮肥水平下表现也不相同:协优57在75kg/hm2施肥水平下的农学利用率最高,达14.6kg稻谷/kg氮;氮肥农学利用率高的品种也需在适宜的施肥水平下才能体现。试验还得出:在不同的产量目标下,可选择不同的品种,以达到目标。而无论在何产量目标下,以选择协优9019风险最小。因为它的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较高。多产稻和汕优63是较耐低肥的品种。从改善米质来讲,150kg/hm2的施氮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996.
用盆栽试验对玉米幼苗磷吸收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土壤和玉米根系磷运移和吸收参数的测定 ,用稳态吸收模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施磷量的增加 ,玉米幼苗含磷量和吸磷量明显提高 ;对于同一施磷水平 ,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 ,玉米幼苗的吸磷量增加的幅度较快 ;不同施磷处理玉米幼苗磷吸收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均线性相关 ;养分吸收模型的玉米幼苗磷吸收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能很好地反映出幼苗吸收磷的变化趋势。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明 ,影响作物根系磷吸收因素的大小顺序为 L>Cav>r0 >α>Deb>v0 >rx;某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影响其他一些参数的原有水平 ;用图型分析法能准确地反映 r0 ,Deb,Imax,Cav,v0 和 rx 等参数之间的两维和多维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97.
~(14)C-乙烯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植株对乙烯的吸收、运转和分布规律,与对乙烯利的吸收、运转和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向穗部集中。在小麦剑叶上涂以~(14)C-乙烯利后,穗部释存~(14)C-乙烯的高峰发生在第六天,此高峰期正值小麦幼穗迅速发育时期,与乙烯利杀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室内好气培养,分期采样,室内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化肥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施入土壤后,土壤铵态氮供出量在培养前期(20d)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培养中后期则并未表现出这种趋势;在不同培养阶段土壤硝态氮供出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系数在0.8325 ̄0.9953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无机氮供出量在培养至第7天、第20天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0.9854,其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不过在培养的中后期,二者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9.
水稻不同施肥方式对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科学的养分供求管理是水稻生产获得高产高效的关键。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的定位试验,研究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生姜对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生姜对氮、磷、钾的吸收符合Logistic方程之模型,呈“S”型曲线变化,但其吸收比例因不同生育期而异。总的来看,钾的吸收比例最高,氮次之,磷最少,全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1.0:1:16.1。生姜各器官氮、磷、钾的含量,除在根内较稳定外,其余均随生长的进行呈下降的趋势。氮、磷、钾向各器官的最终分配量,除钾在地上茎分配略高于根茎外,氮、磷均以地下根茎的分配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